(五)渔业科研
云南有六大水系和30多个湖泊,孕育着丰富的鱼种资源。1904年起,就有国外国内学者前来采集标本调查研究。但到1949年,全省渔业生产,没有养殖,只有捕捞,年产鱼仅1000吨,既无水产机构,也没有水产科技人员,水产科研处于空白。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省农林厅派员到江浙学习养鱼技术,1954年开始兴建国营鱼场,1956年成立了云南省水产养殖公司,内设技术研究室,开展资源调查、鱼苗鱼种空运试验和培训水产干部。1959年起在滇池进行机船拖网和风帆船拖网捕鱼和试用三层挂网捕鱼试验成功,1962年元江、江川和昆明等鱼场人工繁殖出鲢鳙鱼苗,对当时积极开展养殖,起到了很大作用。1964年云南省水产中心实验场在昆明高峣建场,承担中央和省下达的科研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陷于瘫痪,机构下放昆明市从事养捕生产。1973年收归省管,1975年扩建成立云南省水产研究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水产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省水产研究所扩编为80人,1984年省和地县开始成立水产技术推广站,1989年昆明市成立了水产科研所。到1996年底,全省有3个科研所,45个推广站,共有水产科技人员1 001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27人,共获科研成果奖26项,其中国家级2项,委部级4项,省级20项。1979年滇池移植太湖银鱼成功,1982年捕1200吨,1984年捕3500吨,获省和农业部1983年科研进步二等奖,国家198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经1984年和1989年两度推广移植,全省90%湖泊水面移植成功,1992年获全国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981年温流水高密度养殖罗非鱼试验、1987年滇池高背鲫鱼研究,分别获省和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年昆明草海网箱养殖鲢鳙成鱼和网箱培育鱼种试验和其后的池塘精养高产试验,大面积稻田养鱼试验示范等,先后获得省部级奖。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经多年的资源调查,于1989—1990年编写出版的《云南鱼类志》,系统地记载了云南原产鱼382种和引进鱼17种共399种的形态、习性和分布,获中科院自然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水产科技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云南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