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淮河及淮南支流
河南省境内淮河长417公里。京广铁路(长台关)以西穿越山丘区;长台关至息县段河身宽浅不一,南岸为岗区,较大支流有浉河、竹竿河,北岸仅少数平原河道汇入;息县至三河尖段,南岸,有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汇入,北岸有洪河汇入,淮河河身狭窄,而两岸地势低洼,易受水淹,历来都是防汛的重点。
新中国成立前,淮河只有潢川张大湾、淮滨谷堆集、固始三河尖等处有低矮的生产堤。从1951年至1995年淮河息县以下经历了1954、1956、1968、1991年历次洪水,先后进行了9次大小不等的治理,包括恢复水毁工程,河道砌岗砌滩,河道险工护岸,堤防培修和加高加宽,河道清障拆阻,淮滨县城和圩区围堤修建加固,修建避水桩台,开挖陈族湾分洪道,对潼元、黄郢、建湾3个圩区铲堤移民恢复行洪区,新建圩区排涝闸等,估计完成土方约5 000万立方米,完成三河尖以上两岸堤防长度134.1公里,堤顶宽10米,超高2米,使淮河息县以下达到了5年一遇防洪、3年一遇除涝的较低标准,相当于泄洪能力6 000立方米/秒。
淮南支流治理主要是潢河、白露河、史河的下游段。潢河1949年后开始建堤,以后逐年培修。1982—1984年加固培修河道堤防24公里,护坡近千米,加固潢川县南城围堤,新建及整修排涝闸,共完成土石方105万立方米。
白露河1977—1979年分2期对潢川县尤庙至淮滨县平湖段进行了治理,疏浚河段22.8公里,筑堤51.2公里,堤顶宽4~6米,超高1.5米,完成土石方1 150万立方米,使双轮河至北庙集75公里长的河段达到10年一遇防洪,3年一遇除涝的标准。
史灌河和史河下游豫、皖2省原有小堤,1950年后河南省对左堤多次培修加固,但标准不高。1984—1987年培修加固史河左堤67公里,堤顶宽5~6米,超高1.5米,相当于下口泄洪能力3 480立方米/秒,完成土石方615万立方米。1991年史灌河大洪水后,继续加固左堤,切滩除险,恢复水段工程,1995年左堤长149公里,黎集至蒋集段46公里河道,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
淮河河南省境内无控制工程。淮南支流1952—1976年先后在浉河、小潢河(竹竿河支流)、青龙河(砦河支流)、泼陂河(潢河支流)、灌河(史河支流)上修建了南湾、石山口、五岳、泼河、鲇鱼山5座大型水库,合计校核库容31.5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3.93亿立方米。史河上游1954—1956年在安徽省金寨县兴修了梅山水库,校核库容22.7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7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已修建香山、老鸦河、红石咀、铁佛寺、长洲河等14座,大多数位于支流上游山丘区,合计校核库容3.8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03亿立方米。由于大中型水库大都在支流上游,位置偏上,且库容较小,对淮河干流影响不大。其中史灌河上的梅山水库和鲇鱼山水库库容较大,对史灌河和淮河三河尖段洪水可起错峰的防洪作用。白露河、潢河上无水库工程,兴建有双轮河、龙山等大型拦河闸和邓店橡胶坝。
淮河及淮南支流内的农业历史上主要依靠小型库、塘、堰、坝蓄水灌溉,为河南省的重要水稻产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支流大中型水库的建成,发展了一大批大中型灌区。
梅山灌区河南省部分原是战国时代延续下来的古老灌区,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清河和湛河灌区,灌区面积扩大到1.6万公顷。1956年梅山水库修成后,由梅山水库供水。1958—1964年建成史河黎集渠首枢纽和中、东、西3条干渠。1966—1972年建成从安徽省史河红石咀渠首枢纽引水的南干渠,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53万公顷。
南湾灌区1959—1966年建成浉河平桥渠首枢纽和灌区淮南部分,包括信阳、罗山2县2.3万公顷灌溉面积。1966年建成淮河大渡槽及淮北息县部分,并沿南干渠发展一部分提灌区,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46万公顷。
1966—1973年先后建成石山口、泼河、五岳等大中型灌区,3灌区设计灌溉面积合计为5万公顷。
1972—1975年建成鲇鱼山灌区灌河烟北头渠首枢纽及中、东、西3条干渠,灌区跨灌河两岸商城、潢川、固始3县,设计灌溉面积9.53万公顷。
至1994年,淮河及淮南支流流域内各种灌溉面积合计35.97万公顷,几乎全都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38个,其中大于2万公顷的大型灌区有梅山、南湾、石山口、泼河、鲇鱼山5个;0.66万~2万公顷中型灌区为五岳灌区;0.066万~0.66万公顷小型灌区有红石咀、老鸦河、陈兴砦、龙山、双轮河、来龙等32个。合计有效灌溉面积23.65万公顷,占全流域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65.76%,渠道绿化长度合计6 940公里。粮食播种面积19.33万公顷,总产量105.46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04万公顷,总产量0.4万吨。大中型水库养鱼面积12 573公顷,年捕鱼量948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