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秧歌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秧歌运动 新秧歌运动在延安和其他解放区开展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运动。延安文艺工作者经过文艺整风运动,深入工农兵,向群众学习流行陕北民间的一种歌舞形式——秧歌,用秧歌来表现工农兵,反映现实火热的斗争生活。1943年元旦前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首先利用陕北秧歌的形式加以改造和提高,演出了王大化等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受到延安干部和群众的空前欢迎。接着,在春节期间,延安各艺术团体纷纷组织秧歌队和宣传队,创作和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秧歌剧,出现了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新秧歌运动;随后各解放区也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于是秧歌剧在陕甘宁边区很快得到了普及。 ☚ 街头诗运动 解放区报告文学运动 ☛ 新秧歌运动 新秧歌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的群众性文艺活动迅速高涨。1943年春节,在延安街头演出了新颖的秧歌舞和秧歌剧。其中,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的《兄妹开荒》,采用旧秧歌的形式,但摒弃了旧秧歌中男女调情的糟粕,表现了一对兄妹争当劳动英雄的高度生产热情,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反映了解放区的新气象和翻身解放后的欢快,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朱德等同志观看了新秧歌剧的演出,曾给予热情的鼓励。194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决定》指出: “内容反映人民感情意志,形式易演易懂的话剧和歌剧(这是熔戏剧、文学、音乐、跳舞甚至美术于一炉的艺术形式与地方形式),已经证明是今天动员与教育群众坚持抗战发展生产的有力武器,应该在各地方与部队中普遍发展。” (载1943年11月8日《解放日报》)由于新秧歌剧演出的成功,形成了1944年春节新秧歌剧演出的高潮。春节秧歌演出活动,由延安的工厂、部队、机关、学校组织起来的业余秧歌队有27个,演出节目达150多个。演出轰动了整个延安, 出现了“鼓乐喧天,万人空巷”的盛况。周扬在《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中说:“延安春节秧歌把新年变成群众的艺术节了。”延安的新秧歌运动,迅速推广到陕甘宁边区和其他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而且在1945年开始在国统区重庆等地,广泛地演出和流行,新华日报社、育才学校、国立剧专以及一些中学的业余演出团体先后演出了延安的和自己创作的秧歌剧,并且传到了成都、昆明等地。秧歌舞和秧歌剧成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表达人民胜利时代的激情的艺术。人民群众说旧秧歌是“骚情地主”,而称新秧歌为“斗争秧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一大批新编秧歌剧应运而生。新秧歌剧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新人物新生活新主题,显示了新鲜活泼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大大促进了文艺与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为文艺大众化开拓了新路。 ☚ 对《野玫瑰》的批评 讽刺戏剧的兴盛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