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救荒本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是明朝出现的别开生面的本草学著作。作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此书初版于永乐四年 (1406),明代曾多次刊行。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的《农政全书》卷46-49把《救荒本草》全部收入。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四年(1525)晋人李濂据第1版再刻的第2版;此版叙说简洁而全面,图绘精细,是较好的版本; 1959年中华书局曾据此影印出版。《救荒本草》为“救荒”而撰,摆脱了历代本草以“疗病” 为主的传统,开辟了本草学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朱(约1360-1425)是明初杰出的方剂学家和植物学家。明洪武三年(1370)朱被封为吴王,驻守凤阳; 十一年 (1378) 改封周王。十四年 (1381)就藩于开封。据《明史》记载,朱好学多才,素有大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他对医学很感兴趣。青年时代他曾组织人撰《保生余录》2卷,并着手《普济方》的编写工作。他在政治上比较开明,热心于兴修水利,减租减税,繁荣经济。永乐四年(1406),朱主持编撰的《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相继问世。前者集古代药方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方书 (参见 《普济方》条);后者开了救荒本草运动的先河,将中国古代植物学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朱致力于编写这些以“保生”、“普济”、“救荒”为宗旨的书籍,意在“救国救民”,是他争取民心的一种方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朱未能施展其政治才能和抱负, 但《救荒本草》 足可以使他流芳千古。 《救荒本草》分上、下两卷(嘉靖三十四年晋人陆柬刊行第3版时把全书分为4卷),共收植物414种,其中取自前代本草138种,新增276种。全书按草部(245种)、木部 (80种),米谷部 (20种)、果部 (23种)、菜部(46种)顺序排列。对于每一种植物,先述其地理分布,次言其形态特征,然后是救荒时食用方法,并配有精确的插图。 《救荒本草》所收植物不算很多,描述也不很详尽(全书不足10万字),是准确性和实用性使 《救荒本草》在众多本草著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用和准确,朱创造性地应用了一系列的新方法。他亲自或派人到民间实地调查各种可食植物,弄清楚它们的分布和生长环境。然后,将合适的植物移栽到一起,这就为准确地观察大量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最后,选择“滋长成熟”的植物即有代表的植株进行精心描绘: 文字描述和图绘双管齐下,从而保证了图文的准确性。来自民间,通过研究之后又回到民间,民众可以按图索骥,《救荒本草》 的实用性是很明显的。 朱的研究方法就其科学性来说, 不仅在古代中国,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相当先进的。尽管我国周代已有果菜园,唐代已有药园,但它们都属于生产性质,真正用于观察研究的植物园始于朱。朱的植物园是中世纪实验生物园的典范。《救荒本草》是传统中国植物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它前后的著作,如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和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都有 “以讹传讹”的毛病。《救荒本草》的描述来自直接观察,不作繁琐考证,只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从整体上说,《救荒本草》的准确性在本草学著作中是无与伦比的。 在《救荒本草》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流派。王磐的 《野菜谱》,周履靖的 《茹草编》,鲍山的《野菜博录》,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清代吴其浚撰《植物名实图考》时,不仅效法了朱的研究方法,还直接引用了《救荒本草》中的许多图文。这些著作,从量的方面来说超过了,但从质的方面来说,即从科学性和准确性来看,没有一本能与《救荒本草》 媲美。 《救荒本草》在江户前期(1603—1709)已传入日本。它不仅内容上符合日本救荒的国情,而且“记事适切,绘图精致”的植物形态描述引起了日本本草学者的强烈兴趣。在日本有 《救荒本草拔萃》、《救荒本草通解》等数十种印本或抄本流传。进入20世纪,《救荒本草》引起了国际科技史界的注意。科学史之父萨顿在他的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中指出《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学著作”。就其准确性和科学性来说,这是很中肯的评价。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 《救荒本草》后记中指出: “中外公认,这是15世纪初期,植物界调查研究工作最忠实的科学记录。”《救荒本草》是传统中国植物学发展的高峰,在世界植物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救荒本草本草类著作。明朱(?—1425)等撰。四卷。有《普济方》已著录。约成书于明永乐四年(1406)。书中广采民间草木可食者四百余种(包括根、茎、叶、花、实)进行培植,详细观察,绘制成图,附加文字说明。简述别名、产地、植物形态、性味、有毒无毒、食用部位及方法。以备荒馑时期,代食之用。书中虽未能详述药物主治,但对某些野生草药,形态、产地的记述颇为详明,对本草学的发展有所贡献。此书另有二卷本及十四卷本。有明万历十四年(1586)刊本,清道光十七年(1837)任树森序刊《农政全书》本及一九二九年商务印书馆铅印《万有文库》本。 《救荒本草》Edible Herbes and OtherPlants Needed in Disaster Relief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撰者朱橚(?~1425),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封周王,谥“定”,故又题周定王撰。朱橚“好学能词赋,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他搜集草木种苗400余种,栽培于园圃,亲自观察记录、鉴别性味、访问民间,凡可以充饥者,命画工按植物实际生长情况绘出图谱(见图)。全 《救荒本草》所载植物图 书共收载植物414种,其中已见之于历代本草者138种,作者新增276种,恰为全书的2/3。分为草(245种)、木·(80种)、米谷(20种)、果(23种)、菜(46种)五部。各部皆按叶、根、实、笋、花、茎等可食部分分类叙述。该书比较准确地记载了植物的名称、别名、产地、环境、分布以及形态特征、性味。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该书对形态特征的描述、花器官在分类上的作用以及学术用语的丰富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了历代本草的水平。此书是为抗灾荒、救饥民而作,故撰著时为难认的生僻字注音,运用形象的比喻、同类植物互相比拟的手法,再配以写真的图画,通俗易懂。全书以正确地辨认和安全地食用植物为中心组成框架结构,指导民众采摘果、叶,剥取树皮,挖掘根、茎,以及如何加工食用。救饥的食用方法有生食或鲜食、腌制和干藏,以及漂洗和长时间蒸煮等去毒方法。除救荒食用外,书中还记载了植物的综合利用方法,实用性很强。在它的影响下,明清两代先后有10部救荒著作问世,如王西楼《野菜谱》、周履清《茹草编》、鲍山《野菜博录》等。该书的内容也被大量摘引。 《救荒本草》原书两卷,永乐四年(1406)由作者刊行于开封,现已亡佚。嘉靖四年(1525)山西太原第二次刊刻,即今流行最古刻本,传刻时分为四卷。嘉靖三十四年开封人陆柬又根据第二次刻本重刻,然误认为此书为周宪王即朱橚之子朱有燉所著。国内现有版本十五六种,日本享保三年(1716)和宽正十一年(1799)两次重刻。美国植物学家李德(A. S. Lead)在《植物学简史》(1942年)中赞誉《救荒本草》绘图精细,超过当时的欧洲水平。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Bernard E.Read)将该书译成英文,并对其植物成分作了分析。本世纪40年代日本出版的食用植物书籍仍在引用该书。1959年中华书局据嘉靖四年刻本影印出版。 救荒本草书名。明·朱橚(周定王)等原撰。4卷(又有2卷本、14卷本)。本书论述在荒馑时期,利用自然界的植物代替食品,以解决饥荒等问题。作者通过调查访问将民间可供食用的各种救荒草木(包括根、苗、花、实等)逐一描绘原植物图像,记明出产环境,外形特征,性味及食用的方法。原书共收载138种植物。后经增补,共414种(又有112种本及434种本)。各种植物项内虽未涉及医疗主治,但却收载了若干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中的野生草药。 《救荒本草》Edible Wild Herbs Against Disasters明代救荒名著。 朱撰。 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封周王,死后谥“定”,《明史·艺文志》将本书题为“周定王撰”。 封在开封,当地野生植物种类很多,他搜集很多野生植物种在园内,并亲自观察研究,把每种植物可食部分记下,将荒年可充饥的一一绘成图,并加说明著成本书。初刻于永乐四年(1406)。全书四卷,分为5部,计有草部245种、木部80种、米谷部20种、果部23种、菜部46种,共414种。除过去见于本草书者,新增276种。荒政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组成部分,故将此书视为农书著录。 救荒本草书名。明·朱棣撰。刊于1404年。有8卷和14卷两种版本。内容大致相同。本书收集了山野中可供代食的植物400余种,并绘有图谱,以备荒年充饥之用。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为一般本草书所无,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本草学内容。 《救荒本草》中国明代食用野生植物农书。作者朱棣。永乐4年(1406)完成初刻。全书4卷,分为5部:草部245种,木部80种,米谷部20种、果部23种,菜部46种,共记载植物414种(附实物图)。其中276种为以往本草书中所没有的。 救荒本草 107 救荒本草明朱元璋第5子朱棣撰。初刊于1406年。全书分为5部,有草部245种,木部80种,米谷部20种,果部23种,药部46种,共414种。作者在自己的园圃里栽植,亲自观察,由画工依照实物逐一绘图,附以说明,指出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用方法等。书中图说,为《植物名实图考》转载达209种之多。 ☚ 菌谱 闽中海错疏 ☛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中国古代介绍可供荒年食用的野生植物的一部专著。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五子朱所撰。明永乐四年 (1406年) 刊刻。书中记载了四百一十四种可食野生植物。均系作者亲自搜集,亲自种植、观察,并请画工逐一绘图,附加说明,指出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这些野生植物可在渡荒济急时食用,有的也可供常年食用。明末徐光启将该书全部内容收入其撰著的《农政全书》的“荒政”部分。明末鲍山撰写的 《野菜博录》,也多取材于此书。 ☚ 救荒活民书 救荒事宜 ☛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农书。明朱橚(生平参见《普济方》条)编。《明史》本传称其“好学能词赋。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得四百余种,绘图疏之”。永乐四年(1406),朱橚即去开封刻印《救荒本草》,用以在饥馑之年指导灾民度荒。此外,他还采取古今方剂,汇编成《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 ☚ 熬波图 便民图纂 ☛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明)朱撰。4卷。录可食草木414种,分5类:草类245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每种详记产地、形态、性味、食用方法。有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本。 ☚ 蔬菜园艺 中国蔬菜谚语选注 ☛ 救荒本草二卷。明朱(? ——1425)撰。朱, 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 洪武三年 (1370年) 被封为吴王,洪武十一年 (1378年) 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因擅离藩国遭废, 永乐初年复爵。 洪熙元年 (1425年),朱死去,谥号“定”。朱平生刻苦好学,能词赋,曾创作《元宫词》百章,又“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考核其可佐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救荒本草》不但记录了400余种野菜、果木的名称,准确绘制了图画,而且分别详细介绍了各种野菜、果木的产地、颜色、形状、味道、习性及烹食方法等等。《救荒本草》的出现,对于随时都可遭到自然灾害袭击的平民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救荒本草》为周宪王朱有燉所撰,嘉靖乙卯年(1555年)陆东重刊《救荒本草》,也认为是周宪王朱有燉所撰,此恐为辗转传讹所致,朱所撰,已成公认。清代《救荒本草》被列入《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 救荒本草jiùhuānɡběncǎo医书。明·朱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书名。关于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明朱橚(朱元璋第五子)撰。永乐四年(1406)在开封刊刻。作者选择414种可食的野生植物, 区分为五部, 计草部245种, 木部80种, 米谷部20种, 果部23种, 菜部46种, 逐一绘图, 附以说明, 指出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这些野生植物大多曾在作者的园圃中栽种过, 并经亲自观察研究, 然后由画工比照实物绘制成图, 再加文字说明, 故图文均较可靠。其中有些野生植物不仅可度荒济急, 而且可常年食用。中国古代曾把“荒政”作为传统农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末徐光启撰著《农政全书》时, 将本书全部收入其“荒政”部分。明末鲍山所撰《野菜博录》, 也多取材于本书。 ☚ 群芳谱 农说 ☛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救荒本草》系本草学著作。2卷。明·朱橚等原撰。初刊于1406年(永乐4年)。作者在全国各地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将民间在饥荒年代可代食品用的植物(包括草本、木本植物的根、苗、花、实等),描绘图形,记明产地,指出食用部位的性味,及食用方法等。全书虽未涉及每种植物的医疗主治用途,但却补充了不少尚未收载入本草学中的野生草药品种。有利于后世对中草药的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本书初刊本已佚,现存最早者为1525年(嘉靖4年)刊本,收载本草414种,明末徐光启撰《农政全书》时,将本书收入其中,改为14卷。此外本书尚有1593年(万历21年)刊本,收载药物112种. ☚ 饮膳正要 本草品汇精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