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接受学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学习方式的一种,与“发现学习”相对。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奥苏伯系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认为,接受学习可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机械接受学习两种。前者必须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接受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新知识被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同化,被学习者理解,使原有认知结构得以重新组织或改造的过程。 ☚ 发现学习 掌握学习 ☛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jieshou xuexi又称“指导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是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而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把现成的知识技能教给儿童, 儿童按照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学习,并储存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便今后利用或重现。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如果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性,儿童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新旧知识相互联系,便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由于儿童学习以具体感性经验为支柱, 过多使用语言讲授法进行教学是违反儿童认知规律的,导致机械地接受学习。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有许多知识需要通过直接传授方式传递给学生,许多技能的学习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指导和示范下进行,不必要求幼儿亲自实践和独立发现,只要通过接受学习即可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快速的学习方式, 它比发现学习更为经济和节省时间。如果玩和发现学习结合运用,可使儿童学习更为积极主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P. 奥苏贝尔是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代表。 ☚ 学习迁移 发现学习 ☛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Jieshou xuexi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将所学材料内化以用作解决或处理实际问题的工具,并用来调节自己行为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发现学习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若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需满足两个条件: ☚ 观察学习 实际学习 ☛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对。奥苏伯尔(D.P.Ausubel)的学习类型之一,是一种将学习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不需学习者独自发现的学习。只需学生将内容内化,以便今后提取。它与发现学习功能不同,主要用来获得材料,而不是用于问题的解决。在实际学习中,这两种功能交叉重叠,对于学生来说,前者更经济、重要。不能将它与填鸭式教学机械等同。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萨贝尔Ausubel,D.P.提出的不同于发现学习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即把需要掌握的学习材料以完备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把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这种方法不主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而以讲解式教学为主。但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机械式的学习,它必须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即学生要有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意向,同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使学习者有可能将其整合在既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种条件下发生的学习将是有意义的,因此该方法又称为有意义接受学习。这种方法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1)在决定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哪些知识结构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适合性”作出判断,并对新旧知识的分歧和矛盾进行调节,形成有机组合(organizer);(2)提供适当的结合点(an-chorage),以使学习材料容易与个人的经验背景、词汇、观念结构趋于一致;(3)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机组合,将学习内容的本质部分整合于已有的认知体系,使新旧知识趋于一体化。总之,接受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呈现而不是发现,学校的学习内容,特别是一些理论性材料,不一定需要亲身实践或独立发现,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便可掌握。就这一点而言,这种学习显然是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首要的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贬低发现学习的作用,因为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知识,以及学生技能与学习方法的掌握都需要通过发现学习才能掌握。 ☚ 掌握学习 非指示性教学 ☛ 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以定论的形式讲授教材,来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 一种学习方式。它不要求学习者去独立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加以内化,即把新学的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结合起来,并储存在认知结构中。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贝尔是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中小学生的学习,应该主要是通过传授式教学去接受系统的基本知识。他并不否认其他学习方式特别是发现式学习的作用:不过,他认为这对中小学生来说,只是辅助性的。接受学习常被人们指责为机械而被动的学习方式。奥苏贝尔对此从理论上做出了否定性的结论。他指出,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 可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如何。如果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又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所完成的学习就会是有意义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也不是被动的,意义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它至少包括下列活动:(1)在决定新知识应纳入到已有的哪些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适合性作出判断。(2)当新旧知识存在分歧或发生矛盾时,需要进行调节。(3)新的命题通常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参照系(frame ofreference),使与个人的经验背景、词汇及观念结构趋于 一致。(4)若找不到调节新旧知识的分歧或矛盾的基础时,就需要对更有概括性、包容性的概念重行组织。接受学习的意义性要受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小学儿童由于认知结构中缺乏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处理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术语,需要以具体的感性经验为支柱,才能真正理解抽象概念与命题的意义。从初中时期开始,即进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以后,大多数学生能够摆脱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束缚而获得新概念和学习新命题。当遇到困难的学习任务时,仍需借助于具体的感性经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认知发展的这一规律,以保证接受学习的效果性。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积极主动程度,要受个人对意义综合需要的有无和自我批判能力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积极主动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会把新命题与有关的全部知识结合起来,深深扎根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力求获得精确的理解;与此相反,则是仅满足于把新命题与简单概念联系起来,只抓住知识的表面现象,获得的是一种模糊观念或浮浅理解。有些学生也不是不想得到真正的、深刻的理解,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我批判能力,不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新旧知识的一致性与矛盾,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力求精确而深刻理解的动机和自我批判的态度与能力。 ☚ 接近论 近因律 ☛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亦称“间接经验式学习”。与“发现学习”相对,学习主体获得别人已有经验(即间接经验)的过程。不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而只需将所学材料接受下来,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可分为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机械的接受学习两种。由于接受学习过程中,主体经验的获得是通过占有他人的经验而获得的,此类经验也叫间接经验。接受学习是人类个体获取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从人类的经验总体来说,绝大多数经验是通过接受学习而获得的间接经验。 ☚ 意义学习 发现学习 ☛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亦称“间接经验式学习”。与“发现学习”相对。学习主体获得别人已有经验(即间接经验)的过程。不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而只需将所学材料接受下来,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可分为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机械的接受学习两种。 ☚ 部分学习 发现学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