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戊戌政变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戊戌政变记》《戊戌政变记》
近人梁启超撰。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康有为的学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世称“康梁”。光绪二十四年(1898)参与“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学术渊博,著述宏富。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多种,其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该书共5篇。第一篇《改革实情》,第2篇《废立始末记》,第3篇《政变前记》,第4篇《政变正纪》,第5篇《殉难六烈士传》。书后附录有《政革起源》、《湖南广东情形》、《光绪圣德记》3种。为回忆录性质,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记述了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的经过及有关人物的事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记述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以后,皇上日与翁同龢谋改革之事,西太后也日与荣禄谋废立之事。四月二十三日皇上下诏誓行改革,二十五日下诏命康有为等于二十八日觐见,而二十七日西太后忽然将草拟好的罢黜翁同龢的硃谕强令皇上宣布。“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矣。”又说:“西后与荣禄等既布此天罗地网,视皇上已同釜底游魂,任其跳跃,料其不能逃脱,于是不复防闲,一听皇上之所为,故皇上数月以来,反因此得有一二分之主权,以行改革之事”。“荣禄曰:‘姑俟其乱闹数月、使天下共愤,罪恶贯盈,不亦可乎。’盖彼之计画早已定,故不动声色也。”又如记述戊戌变法过程中太监寇连材一事细节说:“同时有义烈宦官冠连材者,奏事处之太监也,初为西后服役,西后深喜之,因派令侍皇上,盖欲其窥探皇上之密事也。冠连材深明大义,窃忧时局,一日忽涕泣长跪于西后之前,极言皇上英明,请太后勿掣其肘。”“西后大怒,即日交内务府慎刑司下狱,翼日不待讯鞫,即行处斩”。叙述较为详尽。但因作者明显地持有拥护光绪皇帝,反对慈禧太后一派的态度,该书又写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不免含有溢美偏激之辞,是其不足。该书最初于作者逃亡日本时,于1898年和1899年的日本《清议报》上连载。后出版有单行本多种,有1954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后又收入《饮冰室合集》中。 戊戌政变记九篇。梁启超 (1873—1929)撰。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十七岁中举。师从康有为,人称“康梁”。光绪二十一年 (1895)。参加“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和强学会。次年,主撰上海《时务报》,鼓吹变法。二十四年,参与维新变法运动,败后遁往日本,创《清议报》,“斥后保皇”。办 《新民丛报》,主张开明专制。1913年回国,任共和党魁,组建进步党。1914年,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反对袁世凯称帝及张勋复辟。段祺瑞组阁,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期间,追求资产阶级新文化,赞同“民主”和“科学”。1920年,支持张东荪与马克思主义者论战。曾提倡“道德革命”、“史学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晚年不谈政治,讲学清华,兼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一生长于史学,旁涉政治、经济、哲学、法学、新闻、文化艺术、宗教、小学等。著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欧洲心影录》、《中国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墨子学案》、《墨子校释》、《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文集》,诸文多并入《饮冰室合集》。《戊戌政变记》,章节体,专载戊戌变法全过程,包括变革实情、废立始末、政变前纪、政变正纪、殉难烈士传、附烈官寇连材传第五篇。后附变法起源、湖南广东情形及圣德记三种。注重形势分析、原委探求。亲历其事,载多详实。对顽固派嫉恶如仇,叙事稍失偏颇。光绪二十四年 (1898)、二十五年在《清议报》连载。后印多种单行本,有1954年上海中华书局圈点本,后收入《饮冰室合集》。 戊戌政变记清末梁启超著。撰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刊于《清议报》,后出单行本。共5篇:《改革实情》、《废立始末记》、《政变前纪》、《政变正纪》、《殉难六烈士传》;又附录3篇; 《改革起原》、 《湖南广东情形》、《光绪圣德记》。是一部系统记述戊戌变法的著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