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尿路感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niaolu ganran

指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输尿管炎和肾盂肾炎在内的泌尿系统的感染。该病在婴儿期发病率最高,且为3岁以下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之一。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患尿路感染,应及时治疗,以免因延误治疗,逐渐发展为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炎,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小儿尿路感染症状多不典型,而且不同年龄有很大差异。典型症状为发热及膀胱刺激症状,但新生儿表现多为全身感染和败血症症状;婴幼儿主要为发热、消化道症状,重症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年长儿除有发热及全身症状外,可有膀胱刺激症状。确诊需作尿液检查(尿常规和尿培养)。必要时作B超、X线造影检查等。治疗: 选择适当的抗菌素,疗程约10~14天。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多饮水。注意外阴清洁。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肾炎 ☛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国内统计占儿科住院患者0.46~3.5%不等。由于小儿时期感染局限于泌尿系统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难于定位,故统称尿路感染。急性患者一般呈良性经过,但部分患儿可能伴尿路畸形以致感染反复发作或病变隐匿进行,至成年可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以致威胁生命。小儿尿路感染年龄愈小局部症状愈不明显,极易漏诊或误诊。致病菌80~90%为大肠杆菌,其次为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途径可有:
❶上行感染; 即致病菌从尿道、膀胱,输尿管而达肾脏;
❷血行感染:即病原菌从局部病灶或全身感染通过血流到达肾脏;
❸淋巴感染:肠道有淋巴管与肾脏相通,肠道感染可引起尿路感染;
❹直接感染: 由肾邻近器官和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而成。其中以上行感染最常见,血行感染次之,其他少见。
小儿尿路感染之所以较常见,尚有下述内在因素:
❶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于扩张而发生尿潴留和感染。女孩尿道短,易致上行感染。
❷先天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后尿道瓣膜、多囊肾、神经性膀胱功能紊乱,脊柱裂以及肿瘤、异物、结石等可致尿路梗阻引起继发感染。
❸膀胱输尿管回流与尿路感染的关系至为密切,常使尿路感染迁延不愈或多次复发,并成为产生肾实质损害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尿路感染的小儿中约28~60%有程度不等的“回流”。
❹扁桃体炎、副鼻窦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后和肺脓肿等均可形成血行性尿路感染。
❺导尿管和器械消毒不严或由于器械检查损伤均有利于感染的形成和扩散。
❻某些营养和代谢性疾病如维生素A缺乏、糖尿病、低血钾以及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病综合征等均易并发尿路感染。
急性病例尿路粘膜及肾间质受损,有白细胞浸润,较重者可见散在溃疡及小脓肿,治愈后形成小瘢痕;慢性肾盂肾炎则可见多数不规则的瘢痕和萎缩现象。若肾实质广泛破坏,肾功能可严重受损。
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因年龄不同,症状各异。新生儿的表现极不典型,轻重悬殊,自败血症伴黄疸至无症状的细菌尿不等。婴幼儿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重,而泌尿系统局部症状轻微或缺如,可突发高热,面色苍白,伴呕吐、腹泻、腹痛等;甚至出现神萎、昏迷和惊厥。年长儿的症状与成人近似,上尿路感染常有发热、畏寒、寒颤、腹痛伴腰痛或肾区叩击痛;下尿路感染以尿频、尿急及尿道烧灼痛为主。患儿原无遗尿,若突然出现遗尿以及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均应考虑有尿路感染的可能。
迁延性或慢性感染的临床表现轻重不等,轻者无明显症状,亦可间歇发热、脓尿或菌尿,病程较久者常有贫血、营养不良以及发育迟缓等现象。迁延性与慢性尿路感染的区别是前者除浓缩功能较差外其他肾功能未明显受损,而后者则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征象。
实验室检查包括:(1)尿常规: 离心中段尿显微镜下检查每高倍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者为异常,如见白细胞成堆或有白细胞管型则更具诊断价值。红细胞一般不多,但于肾盏乳头炎或膀胱炎时,可有明显血尿。尿蛋白多呈微量。
(2) 尿细菌学检查:一般留中段尿做细菌培养,通过培养可明确尿内有无细菌以及何种细菌,然后根据菌落计数的多少来区别感染与污染,即菌落计数大于103/ml为感染,103~105/ml为可疑,小于103/ml为污染。采取婴儿尿标本比较困难,如经耻骨上膀胱穿刺取尿送细菌培养所得阳性结果即可作出诊断,不必做菌落计数。细菌培养阳性时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无条件做细菌培养的单位,可取未离心新鲜尿一滴直接涂片,用革蓝或美蓝染色,油镜下每视野找到一个或更多的细菌,即表示尿内细菌超过105/ml; 若数个视野未见细菌,可否定尿路感染存在。
(3)其他:静脉肾盂造影、排尿性尿道膀胱造影(逆行造影)可确定有无先天畸形、梗阻、结石、肿瘤以及常见的膀胱输尿管回流。此外同位素肾图、肾扫描、肾功能检查可作为诊断困难的非典型病例的辅助检查。
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1) 一般疗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多排尿,有利于冲洗和消除细菌;供给充足的营养(包括热能、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2) 抗菌疗法:药物选择原则上采用广谱、强效、于血中及尿中浓度高不易产生耐药菌株、副作用少的药物。常用者有磺胺异唑、复方磺胺甲基异唑、 呋喃坦丁、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等。 磺胺异唑剂量为每日0.1~0.15/kg, 分3~4次口服; 复方磺胺甲基异唑每日50mg/kg,分2次口服; 呋喃坦丁每日6~10mg/kg; 庆大霉素每日1.5~3.0mg/kg; 卡那霉素每日7~12mg/kg。给药方法和疗程:一般急性感染,致病菌为大肠肝菌者可选一种敏感药物,足量7~10天即可(即短程疗法)。慢性多次复发病例,致病菌为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或混合感染以及证实有耐药菌株存在的病例应考虑长程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联合应用,一般给药3~6个月或更久。可采用间歇疗法或轮回疗法等,较为安全。慢性感染尚可用杀菌剂如孟德立酸与乌洛托品的结合剂孟德立胺,剂量为每天50mg/kg分三次服,首剂加倍。此药需尿液于pH5以下才能发挥杀菌作用,如酸化不足,宜同时加服维生素C。此外还应进行长期细菌学随访,用以证实是否治愈或复发。当尿中脱落上皮细胞较多时可给维生素A辅助治疗。
(3)诱发因素的处理:感染病灶的控制和去除是防止复发的重要环节,尿路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回流的矫正尤为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疗法。

☚ 肾静脉栓塞   膀胱输尿管回流 ☛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任何部位的感染。就感染部位可分为:肾盂肾炎、输尿管炎、膀胱炎与尿道炎。根据病情和症状又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本病为一常见病,女性较男性多见,在部队中亦不少见。
病因与发病机理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其他如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与非溶血性链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碱杆菌与肠球菌等亦常见。一般早期病例多为单一的细菌感染,继发于尿路梗阻的病例多为混合感染。此外尚有白色念珠菌与病毒等感染则属少见。
细菌侵入途径:
❶尿路上行性感染,是最为常见的细菌侵入途径。正常情况下,肾与膀胱的尿液是无菌的,仅在下尿道有时可出现细菌,由于有尿液的冲洗,尿道粘膜的某种抗菌作用,以及男性前列腺液的杀菌作用,使入侵的细菌不致病;但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可上行感染膀胱进一步通过输尿管而至肾盂。尿道、膀胱、输尿管创伤感染也可上行累及肾盂。上行性感染与膀胱输尿管返流有密切关系,膀胱内感染的尿液返流入输尿管可使感染向肾盂扩散。
❷血行性感染: 战伤感染或体内感染灶引起败血症时,细菌可从血液进入肾脏发生肾盂肾炎。
❸经淋巴系统感染:右半结肠炎或阑尾炎时,细菌由输尿管周围的淋巴管到达肾脏而导致感染。
细菌侵入尿路并不一定致病,常因存在其他破坏尿路防御能力的因素才诱发感染。诱发因素有:
❶泌尿系统手术与器械操作:如导尿、膀胱镜检查、泌尿道手术尤其是创伤修补、造瘘等均可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如器械消毒不严,很易导致感染。
❷尿路梗阻:创伤后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输尿管或肾结石等均可引起尿路梗阻,尿液潴留,细菌易于繁殖。
❸排尿功能失常:脊髓腰骶段伤与截瘫均可引起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尿液潴留,膀胱的防御机制发生障碍,细菌在膀胱内大量繁殖而导致感染。
❹机体抵抗力减弱:创伤失血过多、休克、低血钾、营养不良、长期腹泻、糖尿病等使患者抵抗力减弱,易发生感染。
病理 在肾盂肾炎急性期,肾盂粘膜充血变厚,有时伴有假膜与脓肿形成。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坏死、间质水肿、白细胞浸润甚至形成小脓肿,后者常见于肾髓质的乳头部。在慢性期,肾盂肾盏有慢性炎症表现,肾盏扩大或畸形,肾间质中除片状分布的炎症外,并有瘢痕形成。病变部位的血管有增生性末梢动脉炎,伴有急进型高血压时,可有坏死性小动脉炎。
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致病菌侵入途径、感染部位有密切关系。尿道炎以尿急、尿痛与尿道烧灼感为主。膀胱炎时,则有尿频、尿急和排尿时下腹区酸痛、里急后重感,且常伴有脓尿或血尿,尤其在排尿终末血尿较重。急性肾盂肾炎由上行性感染引起者,除有尿道、膀胱的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外,常伴有畏寒、发热,体温多在38~39.5℃,最高可达40℃以上,一般呈弛张型。由血行感染引起者,尿路刺激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可呈败血症型,常伴有头痛、身痛、疲乏无力。腰痛较突出,多为钝痛或酸痛,肾区有叩击痛。少数有腹部绞痛、发作时疼痛常沿输尿管向膀胱方向放射。此外,常出现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鼓肠等。慢性肾盂肾炎多因急性尿路感染未彻底治愈,反复发作所引起。反复发作常与以下诸因素有关:
❶患者有免疫功能缺陷或全身性疾病使抵抗力降低;
❷泌尿系统畸形,或感染后肾盂、肾盏粘膜或肾乳头部有瘢痕形成,有利细菌的潜伏;
❸尿路流通不畅;
❹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包括原浆型(L型)菌株的产生。因而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创伤后尿道狭窄、截瘫、久置导尿管或前列腺肥大伴有尿潴留者。轻型患者无症状,常易漏诊。当病情进展时,可出现不规则的发热、头痛、腰痛与肋脊角压痛。尿中常有蛋白、脓细胞与细菌。肾功能可受损害而出现多尿,尿比重低而固定,严重者发生尿毒症。晚期常并发高血压,部分发生心力衰竭。
诊断 有较明显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与脓尿、血尿,较易确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❶尿常规检查:采用清洁中段尿作检查,尿中可见白细胞增多,如出现白细胞管型可为肾脏感染的依据。在尿路梗阻时,可间歇出现脓尿,镜检见大量脓细胞,亦可见脓细胞管型。少数肉眼可见血尿。
❷尿液细胞计数: 准确收集患者2或3小时的全部尿液进行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并计算出1小时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数。正常情况下,每小时排出白细胞⪕20万个,如每小时≥40万则属阳性,每小时介于20万~40万,反映有感染存在,但应结合临床考虑。红细胞数每小时≥10万为阳性。
❸尿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如尿含菌数超过10万/ml尿液,提示有尿路感染;在1万~10万之间应结合病情考虑; 1万以下者大都为污染。
❹亚硝酸盐还原试验: 利用细菌能将尿路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的作用,因此检查尿中有无亚硝酸盐,可以间接反映尿路有无感染存在。取清晨第一次中程尿2 ml,加2-萘胺和对氨基苯磺酸混合液1ml,如尿液显示深红色为阳性。本试验有假阴性(球菌感染)和假阳性,故应用受一定的限制。
❺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试验:利用大部分细菌能将试剂还原为红色的甲𦠛, 以此来判定有无细菌存在。取新鲜尿2 ml,加0.5~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液0.5ml,放孵箱中(37℃)4小时,如出现深红色为阳性。本试验对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可有假阴性反应。
❻尿液酶的测定:在尿路感染时,如测定尿液中过氧化氢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均较正常人为高,对诊断有辅助价值。
❼静脉肾盂造影:慢性肾盂肾炎的肾盂可有轻度扩张或呈杆状,并可有瘢痕性畸形。此外,还可发现尿路梗阻、结石或畸形。
❽尿路感染定位:可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球蛋白抗体处理尿沉渣中的细菌,细菌表面有抗体包裹的属肾盂肾炎,无抗体包裹的多为膀胱炎。
治疗 急性尿路感染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每日1500ml以上。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上述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尿培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和肾功能情况而定。疗程,轻者1~2周,重者2~3周。治疗一般应持续至症状消失,尿常规正常,尿培养阴性后1~2周。此外,呋喃咀啶0.1g每日3次,磺胺异恶唑1.0g每日4次,或磺胺甲基异恶唑1.0g每日2次,均可取得较好疗效。磺胺甲基异恶唑加增效磺胺疗效尤为满意。慢性肾盂肾炎的急性发作治疗同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治疗的重要问题是预防复发和再感染。经常复发的尿路感染,可在发作间歇期进行间断治疗。服用磺胺甲基异恶唑加磺胺增效剂或呋喃咀啶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此外,可用萘啶酸1.0g,每日4次,或乌洛托品1.0g,每日3次,加强杀菌作用; 膀胱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加用阿托品、普鲁本辛等解痉剂,碳酸氢钠、枸橼酸钾等可减轻酸性尿对膀胱的刺激症状;对有尿路梗阻性病变、结石或感染性无功能肾者应及早手术。
中医治疗:急性尿路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宜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常用方剂有八正散。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时,则应补肾与清热利湿兼施。常用方剂有知柏八味汤。
预防 在泌尿道创伤、截瘫患者必须留置导尿管者,导尿管与有关器械应严密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定时放尿,定时用1 :5000呋喃西林液或2%硼酸溶液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定期更换导尿管,保持尿液酸性,正确应用抗生素预防尿路感染。

☚ 胃肠官能症   急性肾炎 ☛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任何部位由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尿路感染按感染部位不同而分别称为肾盂肾炎、输尿管炎、膀胱炎及尿道炎。根据病程长短又分为急性与慢性感染。尿路感染为常见病,发病率女多于男,成年女性约有5%均曾患过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主要来自肠道,通过会阴、尿道口而入膀胱,再从输尿管逆行到肾脏。尿路有一定的防御细菌入侵能力,但在有残余尿、膀胱输尿管回流、结石、异物等时易招致感染。诊断的主要依据为尿液细菌培养计数,每毫升细菌超过105时,可肯定有尿路感染。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做尿培养计数,以便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愈后1个月内如出现复发,提示治疗失败;治愈后1~5月内出现再感染,提示防御功能有缺陷;均应作静脉尿路造影,排除尿路梗阻,如有梗阻应进行手术纠正。
在感染性疾病中,尿路感染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女性较男性多见,约3:1。20~40岁女性5%有细菌尿,55~60岁组达10%,大于65岁的患者为15%。新生儿0.96%有细菌尿,主要发生于男孩;学龄女孩(5~14岁)约1.2%有“无症状细菌尿”。近年治疗尿路感染的抗菌药物日益增多,但其发病率(尤其是非梗阻性的)仍很高,可能是由于细菌的来源(肠道细菌)不易消灭之故。在健康人群中常有无症状细菌尿患者。
病因 非特异性感染的病原菌70%以上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与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感染约占革兰阴性杆菌总数的75~80%,主要为O抗原血清型大肠杆菌。其来源为病人自己的肠道; 这可从病人尿液细菌与肠道细菌的血清型得到证实。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和器械操作或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多不是大肠杆菌属细菌。非特异性感染20%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包括葡萄球菌(金葡菌最多见)、链球菌等。特异性感染主要为结核杆菌和淋菌。其他如衣原体、支原体、白色念珠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肝炎病毒、滴虫等感染均少见。特异性感染除结核杆菌外均局限于尿道感染。本条目主要叙述非特异性尿路感染。
发病原理 致病菌一般通过会阴污染直接进入尿道和膀胱,然后上升到肾脏。部分致病菌可通过肠壁血管或淋巴进入尿路。肠道细菌进入尿路是有选择的,因为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杆菌,但在肠道中大肠杆菌仅占1%,而绝大多数为不导致尿路感染的非芽胞厌氧细菌、梭形细菌等。会阴较易被粪便污染.在大多数女性阴道前庭部亦有肠道细菌污染,并延及尿道口周围、尿道口和前尿道1cm处。一般排尿终末时尿道口先闭合,然后再向膀胱方向闭合,故前尿道细菌可逆行地带进膀胱,性交或导尿更易将细菌带入膀胱。
进入膀胱的细菌能否繁殖,取决于膀胱粘膜的防御能力、病菌的数量和毒性,以及膀胱尿排出的通畅性。膀胱粘膜表面有粘液素,可粘附细菌便于白细胞吞噬,膀胱粘膜上皮细胞亦有吞噬细菌作用。由于经常有尿液不断从输尿管进入膀胱,再经膀胱排出体外,这种冲洗和稀释可减少感染形成。尿液既可作为细菌的培养基,又可抑制它的繁殖。如尿pH小于6,尿素含量高,尿液渗透压偏高,均有一定抑菌作用。排尿终末时,后尿道收缩压迫前列腺(女性亦有类似组织)使其分泌进入尿液,亦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进入膀胱的细菌形成感染后,首先通过毛缘作用,即大肠杆菌膜上的短毛使细菌粘附在膀胱粘膜上,不被尿液冲洗出去。有膀胱输尿管回流时感染尿液进入输尿管和肾盂。细菌进入肾盂后,虽有尿液不断进入肾盂稀释细菌密度,但如稀释速度较细菌繁殖速度为慢,即可形成感染,于是细菌进入肾小管。由于肾髓质处于高渗状态使白细胞吞噬作用降低,又因髓质的高铵浓度使补体(C4)灭能,因此该处防御能力低下,感染得以扩散至肾实质。由于肾小管被细菌破坏、发生疤痕而闭合,细菌不能随尿液排出而在肾实质内生存。有些细菌经某些药物如青霉素或先锋霉素治疗后,不能合成细菌的膜而成L型变种,成为持续存在的细菌抗原。有些细菌内毒素的类脂体,在肾脏内沉淀可导致细胞免疫反应,持续破坏肾脏。肾感染后淋巴细胞浸润以及大肠杆菌抗原可能与正常细胞发生交叉反应,也起到破坏肾脏作用。肾小管蛋白(T-H蛋白)进入血液可形成抗T-H蛋白的抗体。肾内小动脉炎所致的肾缺血严重损害肾实质。上述种种因素均可导致慢性肾脏感染和持续性破坏。
细菌除通过尿路逆行途径外,尚可从血液和淋巴系统侵入尿路,但较少见。
影响尿路防御感染的因素有:
❶残余尿。梗阻或神经疾患引起的膀胱内残余尿,降低膀胱防御细菌的能力。如经常导尿,则更易招致感染。
❷膀胱内感染的尿可回流入肾脏,多见于小儿,亦见于成人伴有先天性或后天性膀胱颈部梗阻者。
❸尿路结石可导致梗阻及创伤,从而导致感染。
❹代谢性疾患、血液和血管疾患如糖尿病、痛风、缺钾症和肾血管硬化均可导致酷似“慢性肾盂肾炎”的肾间质性肾炎病理改变。镰形细胞贫血的患者,由于肾髓质的氧压降低导致疤痕,亦易形成感染。高血压病人容易发生肾盂肾炎,但至今原因不明。
❺妇女尿道较短,细菌较易进入膀胱,性交时更易发生。妊娠期由于内分泌与机械性原因,输尿管和肾盂扩张。使肾盂容量从正常的6~15ml增为20~60ml,尿液排出延迟,容易导致感染。
❻尿路感染时的免疫反应,特别是体液免疫反应是明显的。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病人血清内可找到对抗大肠杆菌“O”、“H”和“K”抗原的抗体。后者见于IgM与IgG而很少见于IgA。在第一次尿路感染时IgM是非常显著的,但在慢性和反复发作感染时,IgG抗体即剧增。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中抗体效价高,在膀胱炎时则抗体效价低,因此可以用抗体效价高低来区别上、下尿路感染,血清中的主要抗体为IgM。尿道中经常有肠道细菌,因此在尿道内就有局部免疫抗体SIgA出现,如肠道细菌对尿道SIgA有拮抗能力,可使细菌上升至膀胱。在尸检时,发现不少肾脏有感染的病理改变,但生前并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和体征,说明免疫机制能控制感染使之愈合。
症状 急性尿路感染可分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和上尿路感染 (急性肾盂肾炎)。前者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后者以全身感染症状为主。膀胱炎症状一般在数日内消失,但尿内可仍有细菌存在。肾盂肾炎(非梗阻性) 约在1周内症状自行消失。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病人虽有明显的细菌感染但毫无症状,致使诊断极为困难。肾脏有感染时,可无肾区症状而仅有膀胱刺激症状,或者肾脏和膀胱均有症状。部分病人在两次急性发作之间有一个阶段的无症状细菌尿。至于慢性尿路感染,有时可完全没有肾区症状而出现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一系列表现。
诊断 尿路感染的诊断主要根据尿液内有无显著数量的致病菌,其次是临床表现,化验检查及X线检查等。
(1) 尿液培养。晨起第1次的中段尿培养有105/ml细菌时即可认为有尿路感染。细菌培养计数少于104/ml可能为污染。尿液培养出现假阳性,可能与收集尿的方法不正确,尿标本没有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及近期应用抗菌药物,病人处于利尿状态,收集尿的容器内有杀菌药物,培养基已变质等有关。尿培养细菌计数少于105/ml时应重复培养。截瘫病人、老年人和不合作的儿童无从收集中段尿时可用耻骨上穿刺或导尿采取标本。尿液培养的同时应作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尿液分析。在明显细菌尿的病人中约1/4尿液中可无脓细胞。无菌性脓尿可见于肾结核、尿路结石、肾乳头坏死、膀胱癌、红斑狼疮或应用抗菌药物的尿路感染病人。蛋白尿是少见的,一般每天尿蛋白不超过200mg。感染时尿内可有红细胞,但持续性血尿应考虑有无其他原因。尿中偶见白细胞管型可以作为肾脏感染的依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费时较久,为求迅速作出诊断和治疗,可先取不离心尿液作涂片检查细菌,如每高倍镜视野有1个细菌,可估计培养计数已超过105/ml。
(3) 肾功能测定。早期有浓缩功能减退,肾小球功能一般在正常范围内。
(4) 尿路造影。急性肾盂肾炎的尿路造影可无异常。在慢性肾盂肾炎可见患肾缩小,肾盏扩大变形。膀胱造影可发现膀胱-输尿管有无回流。
(5) 膀胱镜检查。急性尿路感染或有大量血尿时,应在控制感染或出血改善后再作膀胱镜检查。
(6) 尿路感染定位。见“慢性肾盂肾炎”。
治疗 尿路感染的治疗包括全身支持疗法、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和原发疾病及并发症的治疗。疑有尿路感染者应立即作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然后根据致病菌情况,用大剂量有效广谱抗菌药物,以消灭细菌和缓解症状。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肾功能和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耐药菌株的出现,药物在尿内、血清内及肾组织内的浓度,药物的副作用等。为了加强机体防御机制,治疗期间应嘱患者多饮水(既有冲洗稀释作用又可降低肾髓质高渗状态)并每次排空膀胱。
初次发作而无并发症的尿路感染对一般抗菌药物均敏感,肾功能不良者应避免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在妊娠期禁用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抗菌药物的一般疗程为7日,用药48~72小时后再次作尿培养。如药物有效,在上述时间内应出现效果;如尿培养仍有细菌,治疗应持续10~14日。停止治疗2周后,再次作尿培养阴性时才能肯定已治愈。
尿路感染复发提示治疗的失败,其原因多为抗菌药物选择不当或浓度不足,耐药菌株的出现,疗程尚不足,“L”型细菌的出现及存在尿路结石等。复发常在治疗后1个月内发生,复发的细菌与原来感染的细菌相同。再感染常与原来感染细菌不同,一般在治疗后1~6个月内发生,常提示宿主防御功能的缺陷。
对复发与再感染病例,可先作静脉尿路造影,明确有无尿路梗阻与肾功能损害。梗阻必须用外科手术纠正,如有膀胱输尿管回流,可采用抗回流输尿管再植术。如有神经原性膀胱,应用间歇导尿。在纠正梗阻后,再用敏感的抗生素,消灭尿内致病菌。为了防止复发与再感染,可考虑在6个月至2年内,每晚睡前轮流口服下列药物之一:呋喃坦丁50mg,萘啶酸1g,磺胺甲基异唑0.5g加磺胺增效剂(TMP),磺胺异唑0.5g加TMP与先锋霉素Ⅰ号。巩固疗法期间,反复作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开始每周1次,6周后每月1次,1年后每6个月1次。
尿道综合征。不是细菌感染而是尿道局部机械性刺激所引起,如性交时伤及尿道外口或阴道前壁、避孕药物对尿道口的刺激、尿道外口狭窄以及病毒、寄生虫或支原体、衣原体的刺激等,因此,治疗应针对病因而不需用抗菌药物。
妊娠期尿路感染。可用短期抗菌药物治疗,以防止妊娠后期或产后发生急性肾盂肾炎。如不用抗菌药物治疗,约1/3妊娠期无症状细菌尿患者可发展为急性肾盂肾炎。
老年尿路感染。一般无尿路症状,有时可有细菌尿及尿失禁,治疗时必须考虑抗生素对老年人肾脏的影响。
小儿尿路感染。可无尿路症状,但慢性尿路病变可使肾功能逐渐下降。小儿年岁越小,临床表现越不明显。在婴幼儿常见胃肠道和神经症状及延迟生长。必须坚持长期治疗,着重纠正尿路梗阻和膀胱回流,以保证小儿的全身健康和肾脏的正常发育,否则婴儿期的尿路感染可在无症状细菌尿情况下持续到成人而出现肾功能不全。
急性尿路感染的中医辨证,如湿重于热,治宜化湿为主,佐以祛寒清热,方用杏仁滑石汤或葛根芩连汤等;如热重于湿,治宜益气生津,清热解毒,方用人参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等。至于慢性尿路感染的治疗,应在补肾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之剂,标本兼顾,否则仅补肾而忽视导致肾虚的原因,治疗往往不易奏效。首先分清肾阳虚或肾阴虚,继辨肝脾是否累及。治疗时除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外,应兼顾健脾益气(补中益气汤)平肝潜阳(舒肝益气汤)等。

☚ 肾畸形   急性肾盂肾炎 ☛
000111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