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弁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弁服biànfú周代天子、男性贵族所戴的冠和与冠相配的衣服,不同场合搭配不同。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有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爵弁服等多种类型,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后世沿用,各有损益。《周礼·春官·司服》:“凡兵事,韦弁服;视朝,则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天子弁服“朔日受朝之服也。以鹿皮为之,有攀以持发,十有二 弁服 弁服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在周代服制中仅次冕服,上至天子下至士都可以穿用。又分爵弁、皮弁、韦弁三种。爵弁的形制与冕冠相近,但𫅙不是后高前低的, 也没有旒。以赤黑色鹿皮为之。古时“爵”与 “雀” 两字相通,因其颜色与雀相近,故名爵弁。戴时用笄贯穿发髻固定住冠。上身穿黑色的丝衣, 下用纁色裳, 与冕服相似,但衣服不加章彩文饰。腰系茅菟草染的绛色, 代替冕服的蔽膝。爵弁服是士的最高等级的礼服,助君祭祀和婚娶时穿用。此种服装一直沿用到唐代。皮弁长七寸,高四寸,用十二片三角形的浅黄色鹿皮缝制,形状像倒扣的杯子。每条缝中,天子按规定用五彩的十二玉作为装饰,叫 “琪”,公九琪,侯伯七琪,子男五琪,三彩玉; 孤四琪,卿三琪,大夫二琪,二彩玉; 士无琪。服用细白布衣,素裳,也即白缯做成的裳,腰下有裥折,系素蔽膝。皮弁是天子诸侯等平时朝会、视朔、田猎、射礼时穿的服装。魏晋时皮弁用缨代替笄固冠。服装改为绛纱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废止了皮弁。至明代天子仍然采用。韦弁是用赤色的熟皮制作的弁、 衣和裳,也用茅菟草染成赤色。韦弁是作为戎服使用的。汉代用作伍伯的服装。晋代的韦弁形制像尖顶的皮弁。北朝以后就不再使用了。 ☚ 行服 常服 ☛ 弁服 弁服古代次于冕服的一种服饰(参见“冕服”条)。“弁”为古代的一种帽子,自天子至于士均可戴用,到周代遂有冕尊弁次的区分。弁又分作“爵弁”“皮弁”、“韦弁”(参见“弁”、“爵弁”、“皮弁”、“韦弁”条)。戴爵弁时所服为纯衣(丝衣),即玄衣,下身着𫋳裳(浅绛色),与冕服衣裳相同,但不加章采文饰,前用廱鄦以代冕服的鋸。爵弁服为古代士助君祭时的服饰,也是士的最高等的服饰。其它如士亲迎也可服之。士以上的大夫等,也有服者。汉代则为乐舞人所服用。宋以后无闻。戴皮弁时服细白布衣,下着用无饰白缯制作的素裳,裳有襞积(打裥)在腰中,前系素飤。一般执事则上用缁麻衣而下着素裳。晋制为黑衣而素裳。皮弁服一直沿用到明代, 不过隋唐以来即有用乌色皮弁者,后遂改用乌皮,即以乌纱为之。周制, 天子视朝则皮弁服。原来天子受诸侯朝觐于庙或受享于庙服兖冕,一般则戴皮弁以朝。另,天子郊天、巡牲、在朝宾射礼等也服皮弁。除天子外,又为诸侯在王朝之服,亦可作诸侯视朔、田猎之服。韦弁服为赤弁、赤衣、赤裳的形与色。周制凡兵事韦弁服。其用廱韦(熟皮)为弁,又以此为衣裳。若在其它场所,则用廱布为衣而下着素裳。汉代韦弁服仍作为伍伯的服色。晋世韦弁制如皮弁,至北朝后期则不闻有此弁制。《周礼》还记有“冠弁服”,用于田猎。其冠弁式即古之委貌冠,其服则上身着缁布衣,下身仍为积素裳。由于古时冠色同衣色,所以即戴古之玄冠。古以田猎习兵事,后世遂以此种冠弁通称为皮冠。在汉代画像石的田猎图中常可见到这种冠式。其它如凶事有“弁服”,即古之丧冠。吊事有“弁绖服”,其如爵弁而用素为之并加环绖, 是用麻纤横缠如环而加于素弁之上,而所加的环绖,视丧礼中的轻重而定其粗细。 ☚ 十二章纹 禅衣 ☛ 弁服汉代沿袭周代的一种冠服制度。形制与深衣相对: 深衣上衣下裳连缀;弁服上衣下裳分开。此服制较复杂,据《周礼》所云,天子田猎弁服,亦为视朝之服;凡凶事,服弁服,诸侯、大夫迂丧,天子赐诸侯,诸侯赐大夫弁绖服,即弁服加麻布之素冠,吊丧时服之。同为弁服,以质料、色彩之不同施于不同场合。清任大椿撰《弁服释例》,分列爵弁服、韦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门类,可资参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