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大发展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大发展阶段

(五)大发展阶段1977年以后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通过两年的拨乱反正,农业出现转机。到197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4060万元、粮食总产量94.17万吨。1979年始,农村迈开改革步伐,蓬溪县在全省率先拉开农村改革帷幕,通过“水统旱包”、“水旱全包”、包干到户3个阶段,于1982年初全县普遍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市中区、射洪县1979年包产到组,1982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起,全市又通过土地承包期的延长,短期承包地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制订农业合作社章程等重大措施,使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渐加以完善。1985年,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使农民比较利益有所提高。通过队改社,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完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两个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1.53亿元(现行价总产值236321万元),比1949年增加4.7倍,比1976年增加1.55倍。其具体表现是:
1.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1949—1978年的29年中,遂宁市生产关系几经变化,但农村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凝固状态,复种指数均徘徊于150%—170%之间;总播面中,粮食播面占80%左右,经济作物占12%—13%,其它作物占5%左右;多种经营和农村第二、三产业未有什么发展。从1978年开始,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调整,在耕地由1978年19.32万公顷减少到1990年18.27万公顷的情况下,农作物复种指数由173.2%上升到222.5%,农作物实际播面比1978年增加7.37万公顷。从1984年开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总播面中所占的比重基本维持在70%左右,经济作物中的油菜由1978年的0.73万公顷扩大到1990年的4.09万公顷,虽压缩了不适宜区的棉花种植面积,经济作物播面在总播面的比重仍提高到20%左右,其它作物提高到10%左右。同时,大力发展林牧副渔生产和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农、林、牧、副、渔5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分别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77.8%、1.57%、14.82%、5.67%、0.08%,变为1990年的64.85%、3.9%、27.11%、3.77%、0.96%,种植业下降12.95个百分点,副业下降1.9个百分点,林、牧、渔业分别上升1.73、12.2和0.88个百分点。在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77%下降到1990年的68.84%;农村工业所占比重,由9.5%上升到16.5%;农村建筑、运输、商饮等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3.5%上升到14.44%。
2. 种植业稳步发展。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152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6年增加2.7倍和83%;棉花总产2.65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6年增长6.2倍和1.2倍;水果总产6.3万吨,分别增长53.4倍和8.5倍;油料总产8.88万吨,分别增长23.2倍和11倍;蚕茧总产0.73万吨,分别增长8.5倍和1.65倍。
3. 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进展较快。“七五”期间,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6 1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 998.6万元,新增蓄引提能力1 139万立方米,新增灌面1.04万公顷,恢复和改善灌面1.59万公顷。从1988年开始,该市“长防”、“水保”、“中低产田土改造”三大工程由国家立项,1989—1991年全市共投工10 578万个,总投资9 313万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3万公顷,长防工程完成1.6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20.8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6.42%提高到目前的17.74%,全市用材林总蓄积量已达190万立方米。
4. 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连续15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遂宁市养猪历史悠久,但1949—1976年总的发展慢、水平低。其中1949—1957年发展较快;1958—1962年盲目追求养猪集体化,导致生猪生产大幅度下降;1963—1965年,贯彻“公私并举、私养为主”的生产,生猪又有较快发展;1966—1976年强调公养,追求存栏,使生猪生产重新处于徘徊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畜牧业连续15年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1990年生猪杂交改良面达87.17%,饲料生喂面达73.5%,仔猪补饲面61.6%,猪瘟预防注射密度达99%。当年生猪出栏205.83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6年增加8.7倍和2.7倍;产值25 675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6年增加37.6倍和10.2倍。畜牧业总产值达31 260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6年增加46.7倍和13倍。
5.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战略措施,市委、市府作出了科教兴农决定,切实加强了领导。1990年,市、区、县成立了科教兴农领导小组,配备了3名科技副县(区)长,34个科技副区(处)长,242个科技副乡(镇)长,2 228个科技副村长(或科普员)。以丰收计划为龙头、全面推行了规范化栽培。共完成丰收计划10.75万公顷,整个丰收计划共增产粮食7.7万吨、棉花5 000吨。全市党政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村致富能手共1 665人开展了技术承包,共承包120个项目,承包农作物面积13.9万公顷,各项技术承包共增加经济效益1 814万元。同时建立健全了科教兴农的支撑体系,先后建立28个区(处)科委,配备323名科技专(兼)职干事,建立乡农技站239个(其中综合服务站166个)、各种专业技术协会583个、机防植保专业队240个,共有机防设备1 714台。发展各种专业户6.59万户。农广校已开设9个专业、34个教学班(点),专兼职教师56人,在校学生2 513人,累计已有630余人获中专文凭。全市242个乡均建立了乡农校,有教师460余人,校舍3.2万平方米,试验场地25.4万公顷,对16万返乡知青和农民骨干进行了培训。全市职业中学已达19所,其中单设12所,毕业生累计4 013人。
6.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遂宁市乡镇企业最早萌芽于农业合作化时期,产生于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期间。1990年,全市有乡镇企业69 296个,职工23.28万人,其中乡办1 294个,村办2 918个,联户办1 346个,户办63 738个。总产值达149 983万元(1990年不变价),为农业总产值的1.14倍,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47.2%;实现税利7 880万元,向国家提供税金4 116万元,人均创税323元,工资总额16 334万元,人均工资702元。当年农民增产增收中的30%,是由乡镇企业提供的。目前,已有12家企业跻身于出口创汇行业,56个产品分别获部、省、市优产品称号。
7. 人口过快增长基本得到控制。早在1796年遂宁市总人口为113.5万人,到1949年发展到217.4万人,平均每年仅增加0.7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0.43%。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口呈“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势态。到1990年,全市总人口已达347.6万人,41年中共增加130.2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1.15%。其中:1949—1957年增加29.5万人,年均增长1.6%;1957—1962年,因严重灾害,只增加5.9万人;1967—1976年处于无计划生育状态,增加58.4万人,年均增长2.1%。近10多年来,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全市自觉晚婚青年达28万对以上,自觉领取独生子女证一孩夫妇达10万对多。全市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1973年的3.32%,下降到1990年的3.21%;妇女生育率由70年代初的4.33%,下降到1990年的1.91%。1978年前10年,全市出生人口84.08万人;1978年后10年,全市仅出生40.83万人。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抑制。
8. 劳动力转移取得成果。遂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11%,相当于现有种植业劳动力的49.92%。从1983年起,劳务输出初见成效。1985年建市后,各级更加重视劳务输出工作。1987年,全市劳动力转移总数为27.6万人,占当年劳动力总数的13.3%,占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44.52%。在劳力转移中,输出劳力11.21万人,劳务输出人均净收入499.4元。1989年,遂宁市被国家列为劳务输出基地市。1990年,全市劳动力转移总数为37.6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2.77%,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9.08%。其中:从种植业向林、牧、副、渔业转移19.0万人,占50.5%;转移到工业的劳动力2.22万人,占转移总数的5.92%;转移到建筑业的5.53万人,占14.7%;转移到交通、运输、邮电的0.76万人,占2.04%;转移到商饮、供销等业的1.68万人,占4.47%;转移到其它业的占22.3%。在劳动力转移中,向外输出8.94万人,占23.7%,其中:输出省外3.88万人,占输出总数的43.48%;输出县外5.05万人,占56.52%。1987—1990年,全市劳务输出累计纯收入34 341万元。
9. 水产品总量不断增加。遂宁市淡水养殖历史悠久,劳动人民早就有利用堰塘、稻田养鱼的习惯,但发展非常缓慢。1949年成鱼总产仅662吨。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开始从湖北引进鲢、草鱼苗,但到1976年成鱼总产也只有1 790吨,其产值仅占“五业”的0.08%。到1990年,全市成鱼总产达6 710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6年增长9.1倍和3.70倍。
10. 农民收入增加。1990年,全市农业人均总收入817元,其中现金收入616.3元。人均纯收入520元,比1976年增加4.67倍。人均消费支出452元,人均手存现金110.86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53.47元。每百户拥有的耐用品为:自行车73辆、缝纫机17.6台、手表166.33只、大型家具381件、收音机15.67台、收录机10.33台、电视机33台。
遂宁市农村经济虽有较快发展,但亦存在一些问题。
❶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全市保灌面积仅占耕地的36.6%,低于全省43%的水平。全市农用电亩均32千瓦小时、农用机械亩均186.4千瓦,农民家庭拥有农业固定资产户均667元,均低于全省水平。全市中低产田土面积达13.73万公顷,占耕地的74.5%,粮食公顷单产低于全省水平4 200公斤;
❷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五”、“四五”时期,遂宁市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40%,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30%,“六五”时期分别下降18.4%和8.1%,“七五”时期继续下降到15.9%和6.5%。以后的两年来,因地方财力有限,应筹集的农发基金仅到位60%。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仅能持简单再生产;
❸产业结构亟需进一步调整。目前,种植业粮食作物品种单一,经济作物比重小。水果品种“杂、多、乱”,以良种柚为主的龙头产品远未形成区域性优势。畜牧业内部,生猪比重大,牛羊鸡鸭兔的比重小。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效益差;
❹服务体系不健全。

☚ (四)动乱徘徊阶段   第十节 内江市 ☛

(五)大发展阶段

(五)大发展阶段1995年

1995年1月 15日, 湖南省委、省政府批转了省民政厅 《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报告》, 并指出 “民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有关部门要顾全大局, 积极支持”,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几年来在外部环境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种种不利影响。同年3月5—7日, 省政府在永州市召开了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 会议要求 “总结经验, 统一认识, 加大力度, 加速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建设”。4月 17日, 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民政厅联合下发了 《湖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宣传提纲》, 统一了宣传口径。4月中旬,省民政厅成立了专门主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农村社会保险处。5月8日, 湖南省民政厅和湖南省监察厅联合下发了 《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监督检查的通知》, 加大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控力度, 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据统计, 1995年底, 全省有10个地、州、市,80多个县 (市、区) 建立了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1 000多名;全省各地州市所有县(市、区)普遍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190多万农民入保,保险费总收入3.2亿元,其中有6个县(市)的保险费超过了1 000万元,15个乡镇保险费总额超过100万元,基本上形成了规模。

☚ (四)转机阶段   第八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

(五)大发展阶段

(五)大发展阶段1989—1992年

1989年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广西林业生产全面贯彻“造、封、管、节、用”五字方针,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发展林业的有关具体政策,认真组织落实各级领导干部造林绿化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各级党政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把封山育林列入造林绿化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加速造林灭荒;建立健全林业“三防”管理体系,实行限额计划采伐,推广改燃节柴,保护现有森林;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实行科技兴林;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扩大企业经营范围,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初步建立起“以营林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工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的林业生产体系,推动了广西林业的全面发展。据统计,1989—1992年全自治区共完成人工造林138.96万公顷,飞播造林57万公顷,封山育林303.8万公顷,人工造林中工程造林49万公顷,占人工造林总数的35.25%,速生丰产基地造林17.6万公顷,占工程造林总数的35.93%,“四旁”植树1.42亿株。1992年全自治区有陆川、容县等46个县(市、郊区)经检查验收达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造林灭荒标准。据“六五”时期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二类调查,1990年全自治区有森林面积602.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5.34%,活立木总蓄积量2.5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1985年提高15.13%和5.67%,森林覆盖率增加3.34个百分点;森林资源年消耗率已由“五五”期间的7.81%下降到6.45%,扭转了森林资源下降趋势。1989—1992年,全自治区共收购商品材937.27万立方米,生产胶合板6.39万立方米,纤维板9.67万立方米,刨花板9.9万立方米,松脂73.09万吨,栲胶2.80万吨,油茶籽35.69万吨,油桐籽13.37万吨,八角4.96万吨,桂皮19.98万吨,白果1929吨,林业总产值129.38亿元。
广西1950—1992年林业生产发展情况如表3-4-1。
 3-4-1

年 份造林面积
(万公顷)
其中:用材林
(万公顷)
经济林
(万公顷)
生产队、生产大队和农民(社员)竹木采伐
木材(万立方米)毛竹(万根)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0.014
0.55
2.89
3.54
4.58
6.37
30.88
15.18
17.64
17.73
7.46
2.48
1.91
5.79
24.34
28.93
41.55
32.01
27.5
34.5
28.4
0.01
0.51
2.20
3.03
3.79
4.71
18.9
9.88
7.86
7.73
5.06
1.58
1.22
3.43
15.21
13.86
21.17
21.6
24.33
28.36
20.15
0.002
0.003
0.06
0.31
0.58
1.33
6.67
4.31
7.75
8.06
1.97
0.58
0.54
2.01
7.44
10.42
16.40
6.26
1.34
2.86
2.5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40.44
28.08
42.05
41.67
39.63
41.24
42.21
38.93
39.86
24.71
17.26
17.01
27.19
30.59
49.19
36.59
36.71
47.18
38.71
42.46
47.02
67.78
36.09
25.34
38.32
38.22
35.39
37.29
37.46
33.08
34.89
18.31
11.28
10.29
19.91
23.06
35.55
29.9
30.62
41.81
32.96
37.56
42.56
59.83
2.14
2.22
3.42
3.07
3.71
3.51
4.41
5.57
4.77
6.07
5.51
6.34
6.71
7.10
7.31
6.18
5.62
4.95
4.40
4.55
3.95
5.94
118.04
152.40
179.36
169.44
218.10
227.00
191.81
173.00
155.92
214.82
250.10
311.34
269.58
299.63
334.81
358.15
204.45
169.06
192.11
329.23
361.05
328.28
284.00
1 209.00
541.83
1 496.12(竹材)
520.00
1 455.87
598.73
891.00
745.00
547.97
510.32
536.16
589.23
564.45
553.79
640.53
627.94
780.13
692.88
838
999.43
1 392
☚ (四)振兴阶段   二、生产水平 ☛
000148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