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坚持改革开放,提高农业商品率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五)坚持改革开放,提高农业商品率 (五)坚持改革开放,提高农业商品率从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贵州农村商品经济很不发达, 基本上属于农民自产自用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商品率很低,1953年和1978年分别为23.8%、24.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的放宽,多种流通渠道的出现,农副产品价格的逐步提高,农民增加生产、出售产品的积极性高涨,农业商品率提高,市场的农副产品货源扩大,收购量增加(表6-2-1)。1990年,农业商品率达到38.3%,比1978年增加14.2个百分点;全省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达到39.4亿元,比1952年增长21.2倍,比1978年增长3.9倍。按农业人口平均出售的农副产品金额来看,1990年为138.7元,比1952年的13元,1978年的34元,分别增长9.7倍和3倍。从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量看,除粮食收购量因调整过去不适当的多购,减轻农民负担,大量减少农村返销,1990年与1957年相比,少购34%外,其他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量大幅度增长,食用植物油增长2.45倍,肥猪增长57%,鲜蛋增长1.35倍, 烤烟增长5.61倍,茶叶增长2.16倍。 表6-2-1 历年贵州省主要农副产品社会收购量
几十年来,贵州省供销社系统的农副产品采购是迅速增长的(表6-2-2)。1953年到1957年的5年,增长3.3倍;1958—1965年的8年又增长1倍;以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从1966—1978年有13年徘徊不前,仅增长16%,开始改革开放的1979—1983年的5年期间,增长59%,发展较快。继后在骨干产品烤烟业务交出和市场多渠道竞争的情况下,各地供销社勇于进取,积极开拓新产品,又有新的发展。1990年全省供销社农副产品采购额达到24 573万元,比1978年增长13.4%,剔除烤烟业务交出的不可比因素, 则比1978年和1985年分别增长83. 6%和75.9%。1986年是贵州省供销社系统烤烟业务全部交出后的第一年,以1990年各地供销社的农副产品采购额同1986年相比,增长40%的有毕节、黔西南和黔南3个地、州和38个县(市)。其中,农副产品采购额增长2倍以上的有毕节、大方、凤岗、普安、福泉、龙里和白云等县(区);上升80%至2倍的有威宁、绥阳、紫云、安龙、赫章、都匀、惠水、岑巩、赤水、兴仁、普定、万山、正安、兴义、瓮安、台江县和安顺市、遵义市等18个县(市)。毕节地区供销社在烤烟业务交出后,怀着“交出摇钱树,再为农民造聚宝盆”的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开拓,1990年农副产品采购额达5 740万元,比1986年增长1. 5倍。他们积极组织芸豆生产和收购,由1987年收购8 270吨,达到1990年的18 386吨,使芸豆成为该区的又一个大宗骨干产品。毕节县供销社1990年农副产品采购额为1149.5万元,比1985年增长2.87倍。该县供销社既大力经营长期主营的农副产品,又积极开拓经营粮食、肥猪和蚕茧等业务。从1988—1990年,每年平均购销茶叶12吨,生漆10吨,干辣椒30吨,核桃35吨,花生100吨,大蒜610吨,粮食320吨(其中芸豆250吨),肥猪300吨,鲜蛋15吨。 表6-2-2 历年贵州省重要农副产品产量和供销社收购量
☚ (二)发展壮大阶段 三、农副产品流通对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