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工农红军大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工农红军大学 全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军大学”、“红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学校。前身为1931年秋由红军第一、第三军团教导队等组成的红军学校。1933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以“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为教育方针,重视总结作战经验和军事演习。设高级指挥、上级政治、指挥、参谋四科及教导、高射、测绘三队。教职员十六人;学员约六、七百人,从各战场营以上指挥员中抽调。学习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战斗动员。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1936年6月1日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工农红军大学学校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红军干部的学校。全名“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军大学”或“红大”。前身为1931年秋建立的中央红军学校。1933年与苏维埃大学的军事、政治等部合并成立红军大学,校址设在江西瑞金县。1934年红军长征后,红大改名为“干部团”随征,1936年到达陕北,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红军大学主要培养营团级别以上军事、政治干部,另外设有高级指挥科,训练军级以上干部。学制八个月。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际并重”。对学员成绩的考核,注重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在实战中考验学员,经常派学员参加前方指挥团工作,这是红军大学考试制度的一大特色。 工农红军大学全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军大学”或“红大”。前身为1933年秋建立的中央红军学校。1933年11月改为红军大学。校址在江西瑞金县城附近,主要培养营团级以上干部,分高级指挥、上级政治、上级指挥、上级参谋4科。附设教导队、高射队和测绘队。学员都是红军中抽调的干部。教育方针是:少而精;理论与实际联系;理论与实际并立;军事与政治并立。长征中改名为“干部团”的“上干队”。到达陕北后,于1936年6月在瓦窑堡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下设1、2、3科,后迁至保安(今志丹)。11月,红军第四方面军的红军学校和红军第二方面军的随营学校,同红大第3科,在甘肃环县的本钵编为红大第2校,不久又改称为庆阳步兵学校。1937年初红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