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renlei huodong dui qihou deyingxiang
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改变着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向大气释放热量等产生的气候效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增强。
❶人类改变下垫面性质。这是人类影响气候的主要途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改变着下垫面状况,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和反射率,从而影响气候。据估计,在近5000~8000年来,人类为了农耕、畜牧和其他活动,破坏的森林面积大约已达陆地面积的20~30%;毁坏的草场面积以数万公顷计;结果引起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导致气候恶化。人类每年大约向海洋倾注200~1000万吨废石油,抑制了海水蒸发,产生着“海洋沙漠化”效应。人类还通过建造城市和工业区,修建大型水库和灌溉系统,干化沼泽等改变下垫面的自然特性,影响着局部气候。
❷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消耗的燃料、农作物残梗,森林、草原的焚烧以及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等,使每年进入大气中的气溶胶约有十几亿吨到20亿吨。由于气溶胶沉降速度较小,可聚集在环绕源地约1000公里的范围内达数天之久,影响着大气的辐射过程和大气温度。进入空中的二氧化碳数量从1958年的315ppm,增到1985年的345ppm (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测定),导致地球低层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净加热,起着增温效应。据估算,到2010年二氧化碳含量可能增加25%,气温可升高0.5~2.0℃;若二氧化碳增加一倍,则全球平均增温可达0.5~3℃,北纬50°以北的大气低层增温幅度还要大,极区很可能达到上述数字的3倍。此外,水汽、四氯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痕量气体以及平流层污染也对气候产生影响。
❸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热量。人类1970年消耗的能量相当于燃烧75亿吨煤所放的热量;这些热量可以直接增暖大气。如果将目前人为热平均到整个大陆上,等于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上放出0.05瓦功率的热量;这些热量同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净收入相比,所占份额很小。但是人为热的释放集中在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城镇约占释放热总量的2/3),对局地增温效应会更为明显。随着人口和生产的增长,人为热数量也会增多,对气候的影响值得注意。
人类为了保护和优化生活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需要全面规划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