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内疾病护理
小儿颅内疾病的种类与成人相似,但由于解剖生理的某些特点,在病情观察和护理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
颅脑外伤护理 小儿颅骨较薄,硬度小而弹性大,颅缝愈合不紧,硬脑膜与颅骨粘连较成人紧密,血管沟浅,故颅骨骨折发生率较成人为低,颅骨骨折的类型以线形骨折和颅缝分离较为多见。婴幼儿颅骨有纤维隔,弹性大,缓冲力较强,有一定伸缩性,故发生骨折时以凹陷骨折多见。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脑发育不够完善,脑功能稳定性差,受伤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较多,表现为生命体征改变比较显著,且与损伤程度常不成比例,因此不论损伤轻重,均需严密观察病情改变。由于小儿脑组织功能代偿力强,损伤后预后一般较好,后遗症少。
颅内肿瘤护理 小儿颅内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5~20%。占儿童全身肿瘤的7%左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而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小儿颅内肿瘤位于中线部位和颅后窝者较多。15岁以下小儿颅内肿瘤中1/2~2/3发生在颅后窝,尤其在小脑蚓部,第四脑室更为多见。颅后窝的容积小,对颅内压增高的代偿能力有限,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又是脑脊液的重要通路,所以颅后窝生长肿瘤时,即便肿瘤体积不大也可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而且较易出现小脑扁桃体疝。
小儿颅内肿瘤多位于中线和颅后窝,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比较突出。病程常较成年人为短,观察和护理均较成年人困难,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❶小儿常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表达发病情况,对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早期症状,易被忽略。头痛多位于额部或枕部,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在幼儿则仅表现以手击头、抓头或发作性哭闹不安。呕吐易在清晨或头痛重时发生,呕吐后头痛可减轻,呕吐与饮食常无关。意识方面的改变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发呆或表情淡漠、乏力、嗜睡以及阵发性意识不清。
❷颅骨缝未闭或闭合不紧密,对颅内压增高的代偿能力较强,故症状不明显或出现较晚,在超过代偿能力时可迅速发生脑疝,呈现瞳孔和生命体征的改变。
❸许多临床症状与其它疾病相似,或发生于其它疾病以后,且婴幼儿神经系统尚未成熟,体征常不典型,因而常不易确诊。对小儿颅内疾患的观察必须认真细致,每一微小改变,均应予以重视。发现变化时,除立即报告医生外,要同时作好脑室穿刺或开颅手术的准备工作。要了解小儿的全部健康状况,如营养状况,有无脱水,水、电解质紊乱以及有无并发病等。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的改变至病情稳定为止。
防止伤口感染,在术后3~4天内整个头皮水肿肿胀,尤其伤口周围更甚,病人有胀痛受压感觉。术后6~7天伤口基本愈合,此时可有痒感。这两种感觉都会引起病儿搔抓伤口。由于小儿皮肤及皮下组织较薄弱,肌肉不够坚强,新缝合的伤口易被抓裂,因此对不能合作和入睡的病儿,要严密包扎伤口并约束好双手,避免因伤口被抓破引起漏液,导致颅内感染。对颅窝手术的病儿,还要防止呕吐物污染敷料而引起伤口感染、小儿头皮较薄,头颅比成人相对为重,尤其在术后头皮肿胀,活动不便易出现头部褥疮,故术后除垫以软枕外,并至少每2小时变换头部位置一次,避免局部受压过久,同时做好局部按摩,必要时可在经常受压部位涂抹30%红花酒精,以促进血液循环。某些脑室较大的中线部位或颅后窝肿瘤,术前后常做短时间的脑室外引流,并做好脑室外引流的护理。小儿对体温调节能力及对脱水、电解质失调的适应能力皆较成人为差,术后应注意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情况,对有脑室外引流、使用脱水药以及呕吐较频繁者,要注意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每日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定时检查血中钾、钠、氯化物的含量,并及时给以补充。用药要注意儿童的特点,按公斤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有颅内疾患的小儿常发生癫痫、精神症状及躁动不安等,使用镇静药时应特别注意药物的蓄积作用,并注意服药后有无嗜睡、齿龈增厚、共济失调等情况。长期用药者尚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小儿颅内肿瘤多数不能根治,故预后较成人差,要主动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