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寓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寓言yù yán寄托情怀的话。阎宽《春宵览月》;乘兴得至乐,寓言因永吟。张说《行从方秀川与刘评事文同宿》:寓言情思惬,适兴真意坦。 寓言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讽刺性的叙事性散文。喜欢采用夸张描写和拟人化手法,结合小故事形式,使人从中领悟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不少此类作品,为我国寓言之鼻祖。单篇寓言以唐柳宗元《三戒》等最为著名。 ☚ 史传文 传记 ☛ 寓言 寓言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是民间故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寓言是一种具有劝喻性、讽刺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它的艺术形象有动物、植物、自然界中的无生物与人。它往往借助这些艺术形象的活动现象,来表现人民群众的某种理想、道德观念、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等内容。寓言形体短小,一般由事件和寓意两个部分构成,故事情节常集中在一件极简单的事情上,突出人物性格,以曲折的方式反映出人民从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关某些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和真理。 ☚ 游春戏 寓言笑话 ☛ 寓言 谁言碧山曲? 不废青松直。 寓言,即有所寄寓之言。此诗为言志之作。 本诗开端即连用两个设问句,自问自答,高度赞颂“青松”、“明月”本身的质地之好。“碧山”虽然曲折,可是生在“碧山”之上的“青松”依然笔挺直立;“浊水”虽然混浊,可是明月映射在其中却依然皎洁如洗。 “碧山”的“曲”折盘旋并不可能影响到“青松”的挺拔傲立, “浊水”的混浊不堪也不可能妨碍“明月”的皎洁晶莹。两个“谁言”与“不废”、“不污”前后呼应,突出了“青松”、“明月”的内在本质。“青松”之挺拔与“明月”之皎洁,其根本原因乃是自身使之然。诗的后四句即在前四句的基础之上,表达了自己的励志之心。作者认为,自己如果有了这种松月之心,就能经受得起世俗“风霜”之“力”的磨炼;如果怀着“贞明”(正明)之德,什么样的“摧折”可以打垮自己呢? 环境是影响生物(包括人类自身)的重要条件。恶劣的生存条件对生物的发展极其不利;但是,这并不是影响生物的决定性条件。如果生物本身的内在因素能够经受得住外部环境的磨炼,那么恶劣的生存条件就不能毁灭生物自身,生物就有可能蕃衍下去。反之,则会在恶劣的条件下死亡。人,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亦是如此。能否保持高洁的人格,关键完全在自身;能否获得发展也主要靠自己。把握住自己乃是事业成功的诀窍! 寓言谓托物以寓意。明王琼《双溪杂记》:“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 寓言yùyán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有劝诫、教育或讽刺的作用。 寓言yùyán〈名〉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以达到讽刺、教育或劝诫作用的文学作品: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预言;寓言◉ 预言yùyán 寓言yù yán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1602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世传嵇没辣之兽,狮首羊身龙尾,吐火,有圣人除之。盖寓言也。”1873年丁韪良等《中西闻见录》第1号:“俄人寓言: 俄国北鄙,多崇山峻岭,丰草茂林。其间产大熊,多伤人,以故遇之者率升木以避,否则伏地作死状,乃可免。有甲乙某,偕至其地,正游盼间,兽猝至。甲遽腾身登树杪。乙无奈,闭息仰卧以示死。兽至,见乙之佯死状,乃于头面间反复嗅之,乃舍去。乙此时失魂若死,始犹知为闭息,后几于息自闭矣。此兽去久之,甲始下,而乙亦苏。甲因嘲之曰:‘适吾于树上,见熊于尊卧处属耳者屡屡,何熊与君有许多密言也?’曰:‘诚有之,熊适语吾曰: 兹后若有人素称道义,一旦遇患难,即自顾而弃友如遗者,此类真不足齿者也。’”寓言曾经也称“喻言”。 寓言有所寄托的话。《庄子·天下》:“以重言为真,以~为广。” 小说 小说
☚ 体裁 戏剧 ☛ 某种内容的话 某种内容的话有所寄托的话:寓言 ☚ 某种内容的话 情话 ☛ 寓言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寓言。其结构简短,具有单纯的故事情节。多用借喻手法,通过人或被拟人化的飞禽走兽的艺术形象的叙述,深刻地说明一个道理,以此达到寓言合理的目的,寓意是其精髓。它对事理的说服力很强,有很大的规劝性。新疆各民族民间寓言的主题很广泛,大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其情节是被拟人化来说道理。教人团结互助、不要贪多、挑拨是非、狂妄自大等是其常见的主题。一般采用讲述形式直抒胸臆,也有常常糅进诗歌,散韵相间的形式。有的寓言在结尾处用一句或一句谚语,点明故事的结论。如在维吾尔族寓言《斧头和斧柄》里指出砍伐树木的斧头,其把柄就是用木头做的,以此说明“祸福相依”的哲理。 寓言 寓言yuyan含有明显讽喻意义的短小故事。 ☚ 童话 儿歌 ☛ 寓言 寓言yuyan寄寓哲理、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短小故事。 ☚ 传说 戏剧文学剧本 ☛ 寓言 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喻性的小故事。简单,往往用夸张手法,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以明白易懂的故事,体现深奥的哲理。先秦寓言是我国寓言的鼻祖,继承和发展了远古神话传说的拟人及夸张手法,奠定了我国寓言的基础。保存先秦寓言较多的典籍有《庄子》、《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像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歧路亡羊》、《涸辙之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等,都是千古传诵、发人深省的佳作。 ☚ 语录 传记 ☛ 寓言 寓言yuyan一种隐含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是: ☚ 常人体童话 寓言诗 ☛ 寓言 寓言Yuyan一种寄托哲理,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短小故事。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了下来。如 《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寓言也是世界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伊索寓言》是世界著名的寓言作品集。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也是有名的寓言集。中国近代作家有许多人来用寓言形式进行创作,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中更为常见。寓言有三个基本特点: ☚ 歌谣 传说 ☛ 寓言文学的一种体裁。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常通过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寓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如《伊索寓言》。 寓言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往往通过拟人化手法把所写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体人格化,并抓住他们各自的特点来比拟人们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文章结构大多简短,却从事寄托一个深邃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古雷洛夫寓言》等等。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盛行,如在《庄子》一书中“井底之蛙”、“庖丁解牛”,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韩非子书中“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想启迪,使我们的词语更形象化、更富有表现力。 ☚ 游记 童话 ☛ 寓言 寓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者蔡涵墨(Charles Hartman)说,“寓言” 一语出自《庄子》第二十七篇首句(“寓言十九”)。由于“寓”有“寄托”的意思,“言”和“意”的分歧是中国传统寓言概念的基础。“言”和“意”大致与西方的“vehicle”(媒介)和“tenor”(旨意)同义。 ☚ 寓言作品 “小品文”界说 ☛ 寓言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寓言往往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把原来不易为人所理解、所接受的道理和主张,寄托在具体的、通俗的、形象性的故事中。形式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主题鲜明,有强烈的劝诫和讽刺作用。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兴起,游说之风以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因此,在言谈和著作中出现了许多精采的寓言故事。《孟子》、《庄子》、诸子百家著作中,均有很多寓言。但先秦寓言仅仅是文章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以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的。唐代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地创作寓言,使之成为独立、完整而又富有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文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 问对 小品 ☛ 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之一。寓言是具有明显的讽喻或教训意义的短故事。其主人公有时是人,有时是动物,个别的是无生物。其情节简单,结构单一,主要是利用故事说明一种寓意。寓言最初是民间故事中的一种,如 《龟兔赛跑》 等。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成为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体裁。中国先秦诸子著作中就有大量寓言,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等,用以说明一种哲理。汉代以后,作家常用寓言对现实进行讽刺批判。如唐代柳宗元的 《三戒》、明代马中锡的 《中山狼》 等。寓言是高深的哲理与精巧的故事情节密切结合的一种文学体裁,短小精悍。 ☚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 寓言yù yán指有所寄托的话。《医经溯洄集·序》:“先生谓《淮南》之书多寓言,夫岂不信?” 寓言yu yan❶parable 寓言yu yanparables 寓言allegory;apologue;fable 寓言fable;allegory;parabl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