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象棋蒙古族民间游戏。据说是成吉思汗西征后,从波斯传入蒙古的一种棋。蒙古人把它叫做“沙特拉”。这种棋与国际象棋相似。棋盘黑白相间,纵横8格,共64方格。黑白双方各16个“子”。棋子是以小木块雕成各种模型。一方为官长、虎、驼、马、车轮、宝盆、小虎;另一方为官长、狮、驼、马、车轮、宝盆、小狮。官长只能沿前、左、右走一步,狮、虎可前后左右斜走八面,驼走斜,马走拐,车轮走四方,小狮、小虎只向前走一步,但走到对方底格后,可如狮、虎走八面。结局是以困住对方官长为胜。 蒙古象棋蒙古古代流行的一种象棋。据清叶明澧《桥西杂记》载,其棋制与着法为“局纵横九线,六十四罫。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一炮、一将、别以朱墨,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车、马、象左右列,卒横于前,棋局无河界,满局可行,所谓随水草以为畜牧也。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驼或熊,迤北无象也。卒直行一至底,斜角食敌之在前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嘉有功也。马横行六,驼可斜行八,因沙漠之地,驼行疾于马也。车行直线,进退自由。群子环击一塔,无路可出。始为败北”。 蒙古象棋蒙古语称“沙特拉”。蒙古族的棋类游戏。与国际象棋十分相似。棋盘黑白格相间,纵横各8格,共64方格。棋子共32枚,对弈双方各16枚,一般多为木刻,其造型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如象刻成骆驼、卒子刻成猎狗等。行棋方法,民间仍保持着古老的规则,即象走三格、帅走两格、卒子只能一格一格前进等。此棋是成吉思汗西征以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波斯传入蒙古草原的。 蒙古象棋蒙古族喜爱的文娱活动工具之一。蒙古语称“沙帖尔”。有棋子32个,两人对奕,每方16个。棋子雕有形象的“王爷”、狮、虎、豹、骆驼、车、马、卒等。走法与汉族的象棋大同小异,按规定位置布局,无河界限止。坐着的“王爷”是统帅,在棋盘中可直、横、斜移动,每次走一步。狮或虎或豹形象是大将,可直、横、斜移动,不受格的限制,威力最大。马为全身形象,走法与汉族象棋之马相似,但没有蹩腿限制。骆驼为全身形象,只能斜走,和汉族象棋的“相”相似,但没有河界的限制。车为带棚的大轮车,与汉族象棋走法相同。卒子形象与大将一致,只是形象要小,一步走一格,不能退。吃棋必须斜吃。奕对双方互相攻守,以攻至对方底线将“王爷”围死为胜。蒙古象棋各地使用的形象互异,如车有的刻成马车,有的刻骆驼车,大将和卒子有的是摔跤手等。在那达慕大会上作为文体活动进行象棋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