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蒙古秘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又称《元朝秘史》。蒙古族第一部书面历史、文学名著。成书于13世纪中叶,作者佚名。原文为蒙古文,传世者为汉字音写本。这部蒙古族编年史,开头简述成吉思汗先祖谱系,着重写成吉思汗生平事迹,直至窝阔台即位。书中传说较多,主要有朵奔蔑儿干的传说、阿阑豁阿感光生子、阿阑豁阿五箭训子、孛端察儿的传说、也速该与诃额伦、铁木真即位、成吉思汗西征唐古特等。 ☚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的传说、故事 黄金史纲 ☛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旧译《元朝秘史》,蒙文原名《忙豁仑·组察·脱卜赤颜》,为古代史传文学名著。 从书末所记“大聚会,鼠儿年七月,写毕于客鲁涟河的阔迭顿阿刺勒地面的朵罗安孛勒答合和失勒斤扯克之间的行宫”来看,此书大约成书于1240年间。全书共分十二章二百八十二节。作者不详。 《蒙古秘史》首先叙述了被当做蒙古部族共同祖先的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阑勒夫妇及其子孙的世系,还叙述了被当做成吉思汗的氏族集团始祖的孛端察儿及其子孙世系。这样就把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置于蒙古部族全体族祖的系谱上,为成吉思汗英雄形象的树立做了铺垫。是时,蒙古草原处于激烈的动荡中,各部落间矛盾重重,互相掠夺财物和奴隶,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在浴血搏斗的背景下,帖木真(成吉思汗)幼年时期度过苦难的生活。他的父亲也速该把秃儿被塔塔儿人害死。他和他的寡母、幼弟们被泰亦赤兀惕部抛弃。泰亦赤兀惕人前来袭击,他曾逃亡于深山密林,避难于斡难河水中,在载羊毛的车里藏身。艰难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激起他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统一蒙古诸部落的愿望。 《蒙古秘史》是一部战史文学。它真实地记载了蒙古统一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雄厚实力的各个集团之间的角逐、杀戮和流血。这里有所向披靡的激战场面,有英雄智慧和才力的竞争,有各具性格的草原英雄所显示的风采。作者叙述的不是一个表象,一个事实,而是凝聚民族魂魄、宏扬人类品格的英雄主义。为了统一蒙古,成吉思汗以“那可儿集团”即伴当集团作为支柱,参加“那可儿集团”的有奴仆、平民、部落首领等各方面的人物。他结识了孛斡尔出、木华黎、者别那样忠实可靠的助手,他还主张在统治阶级内部和黄金家族内部以团结和睦为准则。接着成吉思汗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部战史文学具有恢宏的主题和雄伟悲壮的生命力。《秘史》先叙述成吉思汗同王罕、札木合等人进行联盟,消灭了篾儿乞惕部,接着,成吉思汗展开了和札木合及泰亦赤兀惕的斗争。札木合率札答阑部族三万人进攻成吉思汗的答阑巴勒主惕,成吉思汗也率领三万人与之对抗。成吉思汗被札木合所迫,退入斡难河的哲列捏狭地。这就是著名的“十三个古列延战役”。1201年,合答斤族、撒勒只兀惕族、朵儿边族、塔塔儿部、乃蛮部、蔑儿乞惕部与泰亦赤兀惕部推举札只刺歹族人的札木合为合罕。于是以札木合为一方,以成吉思汗与王罕为另一方,双方战于阔亦田,札木合失败了,成吉思汗征服了塔塔儿部,史称“阔亦田战役。”札木合不甘心失败,勾结客列亦惕部的王罕和桑昆进攻成吉思汗,结果札木合逃跑,客列亦惕灭亡,王罕被杀。史称“卯温都儿战役”。这时,西边的乃蛮部对成吉思汗构成威胁,成吉思汗为粉碎札木合与乃蛮塔阳罕的联盟,身先士卒,势如破竹,不可阻挡。成吉思汗包围了纳忽昆山,塔阳罕被杀,乃蛮部灭亡,札木合在傥鲁山被擒。成吉思汗用了十七年的时间,统一了漠南漠北,建立了封建的蒙古汗国。接着,《蒙古秘史》记叙了成吉思汗挥鞭西向,远征西夏,花剌子模等国的情景,还写到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之间对权利的争执,最后写到窝阔台即位。《蒙古秘史》记叙了蒙古社会封建化的伟大历程。 在《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阶级的政治家,才华横溢的军事家,蒙古民族利益的代表和蒙古民族团结的旗帜,出现在历史的和文学的舞台上。作品描绘了他出色的组织才能,成吉思汗敢于蔑视和打破旧的亲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组成了“那可儿集团”即伴当集团,不分尊卑贵贱、不分氏族、组织和利用了各种社会势力。与成吉思汗结成伴当的既有他的亲族,也有来自其他部落的人,还有投降过来的敌人,札木合被俘时,成吉思汗还邀之为伴,足见这位封建阶级政治家的襟怀和风度。 《蒙古秘史》描绘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和纵横捭阖的指挥能力。他早已看透了克烈部王罕的昏庸与其子桑昆的骄纵愚蠢,但还是与之结成联盟,先消灭其世仇蔑儿乞惕部、泰亦赤兀惕部、塔塔儿部,然后再消灭王罕的势力。消灭乃蛮乃是一场硬仗,他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作战方案。当他得知乃蛮部落的马比自己的马强壮时,就按兵不动,精心喂马并虚张声势,在夜晚让人点火五处,灭了乃蛮的威风。《蒙古秘史》还描绘了成吉思汗军队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执法如山。在与塔塔儿部落作战时,有三人因贪财而贻误军务,成吉思汗派者别、忽必来二人前去把他们所获的马群及其他物资一概没收。别勒古台是成吉思汗的亲弟弟,屡有战功,但因对外泄漏了黄金家族所议之事,因而下令他今后不能参加重要会议,只可理外事。当然,《蒙古秘史》也没有掩盖这位封建阶级的政治家狡黠善变、强露虚饰的一面,这历史的与民族的、民族的与乡土的特征集于一身,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这部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在语言上采用了散韵结合的形式,在叙事时采用散文,在对话时采用韵文,散文与韵文互相配合,和谐统一,天衣无缝。《蒙古秘史》集蒙古族的口头传说、诗歌、谚语、格言、赞词之大成,为蒙古民族语言艺术之宝库。例如作品这样描绘了社会的动乱:“星天旋转,诸国征战,连上床铺睡觉的工夫也没有,互相抢夺、掠夺……没有思考,余暇只有尽力行事。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率直坦诚的倾诉,表明了人民在连绵的战火中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响往。令人惊叹的是,这样的语言俯拾即是,例如“在骏马的尾巴上,飘散着云和雾。在乘马的鬃上,扬起太阳的红光。”这样的语言雄健浑厚,含蓄隽永。 《蒙古秘史》叙述的是草原的变革,描绘和讴歌的是草原的英雄。其文化环境具有草原特色。《秘史》一开始就写朵奔篾儿干的末子孛端察儿被他的哥哥抛弃后,住在斡难河边的草栅中驯养猎鹰,过着狩猎生活。作品写道:到了春天,野鸭飞来的时候,就把黄鹰空饿了放出去,捕捉的野鸭很多,吃不完,而且:“每一个干树枝上,都挂着野兽的后腿,每一个枯树枝上,都挂着两三个野鸟,有的都腐臭了。”这是一幅蒙古民族古代游牧社会的风俗画。 《蒙古秘史》具有历史学的、文学的、民族学的多种价值。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13世纪蒙古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文化遗产、宗教信仰以及蒙古军队的组织机构、战略战术等,可以说是蒙古族13世纪的百科全书。 《蒙古秘史》中国古代最早用蒙古语写成的重要历史著作。又名《元朝秘史》、《元秘史》。蒙古语为《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作者不详。约成书于13世纪中叶,具体年代有戊子(1228)、庚子(1240)、壬子(1252)、甲子(1264)之说,尚无定论。该书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语,原著早已失传,现仅存明洪武年间的汉字标音本(每词有汉字直译,每节有汉字意译)。全书共二百八十节,有十二卷和十五卷两种分法。书中以编年体例记载了蒙古族各部落的起源,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窝阔台时期的史实以及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经过。与《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沅》并称蒙古语“三大历史著作”。是研究十二至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族历史、社会、风俗、语言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古今中外蒙古史学者的重视。国内有连筠簃刻本、四部丛刊本、皇朝藩属舆地丛刊本、叶德辉刊本、顾属广圻本等多种版本。国外有日、德、俄、英、法、匈、捷、土等文译本。国内外研究此书的文章与专著,内容之细、数量之多,少有史书能与之相比。 蒙古秘史即“元朝秘史”(131页)。 《蒙古秘史》历史著作。又称《元朝秘史》,作者不详,是用畏兀儿蒙古文写成的第1部蒙古族史书和文学作品。约于蒙古宪宗时期(1251~1259)成书,共282节,有12卷本和15卷本。主要记述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史实。因“事关秘禁”,成书后长期锁在宫廷的金匮石室之中,蒙古贵族和史官都不能阅读。元朝灭亡,明初四夷馆将本书译成汉文,用作培训蒙汉翻译人才的教材。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又名《元朝秘史》,亦称《元秘史》。书名,撰者不详。全书共二八二节,分成十二卷或十五卷。原书成于13世纪中叶,是中国蒙古族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元仁宗(1312~1320)时即有汉译本,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宋濂、王祎等奉敕主持此本汉译,并收入《永乐大典》。书中记载自成吉思汗二十二代远祖至太宗十二年,共五百余年间蒙古族和初期蒙古汗国史事;末卷则录朝廷诏令与实录,对蒙古族的起源、游牧、渔猎、手工业、交换等社会生活与习俗、部落战争、蒙古汗国的建立、设置与对外征服,均有较真实的叙述。书中有多处以诗叙事,多引民间传说故事和谚语。对研究蒙古族早期的历史、社会、文学、语言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7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版道润梯步新译简注本;198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又版额尔登泰、乌云达赉三本合校本。国外有法、德、俄、日、英、匈、捷等多种文字译本。与《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被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 ☚ 建州私志 蒙古黄金史 ☛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蒙古族最古老的历史文学典籍。蒙文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汉译旧题《元朝秘史》。蒙文原本不分卷,汉译本有十二卷和十五卷二种。作者佚名,当系十三世纪与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汗同时,并与他们十分接近之人。书的具体写作年代,至今难以确定,学术界据书末所署“写毕于举行大聚会的鼠儿年七月”,提出了1228年(戊子)、1240年(庚子)、1252年(壬子)、1264年(甲子)、1276年(丙子)、1324年(甲子)等种种推测。比较折衷的看法,以为全书非一次写定,乃前后续有修订而成。 ☚ 岁时广记 圣武亲征录 ☛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书名。编撰者不详。成书于13世纪中叶。有正集10卷、续集2卷,记叙蒙古约500年左右的历史发展进程。第1卷记成吉思汗的远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阑勒等。第2卷至第11卷记成吉思汗一生的事迹。第12卷记窝阔台即位后的史事。其内容涉及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蒙古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记载有蒙古族部落游牧、狩猎、手工业和产品交换情况; 各氏族发展为部落又发展为部落联盟的过程; 描绘了蒙古族社会阶级的产生和奴隶占有制的形成; 叙述了蒙古贵族对畏兀儿、金、西夏的侵掠战争和战略战术; 展示了奴隶的战争推动部落联盟的形成和发展,最后由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取代部落联盟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是书取材除第12卷为朝廷的诏令和实录外,多为民间的口传故事、诗歌和谚语。编者对这些原始材料很少隐讳和矫饰,比如对成吉思汗家族世系及其兴起,对成吉思汁统一蒙古各部的武功和 “盛德” 备加赞赏,但对他大事屠戳的暴行,也如实描述,这就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人物。另外,是书于帝王事迹的叙述中,也间有蒙古宫廷内种种活动的记载,是秘史中更为秘密的部分,可为酌取研究之用。是书原为畏兀儿字母写成的蒙古文,每卷都有二、三十首诗,是古代蒙古文化的杰出之作。此蒙古原文本明朝尚存,以后佚失,至今没有看到。元朝曾将该书译成汉文,但现存最早的只有明初的汉文译本和汉文音译本。以后有《四库丛刊·三编》本,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影印的韩尕华本。197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984年该出版社又出版《 〈蒙古秘史〉校勘本》。自清末以来,该书传播国外,已有俄、日、德、法、英、现代蒙文等多种文译本和音译本。各国学者研究该书的很多,以致形成一门世界性的“秘史学”。 ☚ 元史·舆服志 史集 ☛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蒙古族史传文学作品。旧译《元朝秘史》。成书于1240年,原文不传,作者佚名,它以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的文治武功和成败得失。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绘了12、13世纪蒙古草原上的时代风云。把古史传说、宫闱秘闻、朝野生活,民情风习,特别是当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按照年代顺序紧密地贯穿起来,构成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历史画卷。全书共分12卷(章)282节。史料丰富翔实,语言简练生动,淳朴自然。它的体例、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艺术,多为蒙古族后代文学家学习和仿效,影响十分深远,汉文译本收人《永乐大典》十二先元字韵之中,先后有俄、德、日、法、土耳其、捷克等多种文字译本。 ☚ 仓央嘉措情歌 刘三姐的传说 ☛ 蒙古秘史见“元朝秘史”(23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