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子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子宫zǐ gōng

女子或雌性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官。984年《洞玄子》:“候女动摇,取其缓急,即以阳锋攻其谷实,捉入于子宫,左右研磨,自不烦细细抽拔。女当津液流溢,男即须退,不可死还,必须生返。”1858年合信《妇婴新说》卷上:“子宫居尻骨盘内,膀胱之后,直肠之前,有底有颈有口,上大下小,底在上,口在下,底阔一寸三分,长二寸,厚七分。”子宫曾经也称“子室”。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外奇穴 > 子宫
子宫  zǐgōng

經外奇穴。在臍下四寸,旁開三寸處。主治不孕,疝氣,子宫脱垂,血崩。其穴明代典籍已載,沿稱至今。明·楊繼洲《針灸大成·經外奇穴》:“子宫二穴。在中極兩旁各開三寸。針二寸,灸二七壯。治婦人久無子嗣。”又:“血崩漏下,中極、子宫。”

子宫

❶即胞宫。《千金翼方·杂病》:“重者子宫下垂。”详胞宫条。
❷经外奇穴。位于中极穴旁开三寸。

子宫

子宫

从其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子宫是胎儿发育的场所。子宫是一个壁厚而中空的肌性器官,成年妇女的子宫大小约为7×4×3厘米,形似一个倒置的梨。子宫可分三部分: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在子宫底下方,输卵管开口于子宫,子宫颈开口于阴道。未妊娠时子宫腔保持塌陷状态,并略向前倾前屈;也有些妇女的子宫后倾后屈,这种位置有时会影响妊娠的发生。子宫凭借子宫润韧带和子宫圆韧带固定于盆腔。丰厚的几层子宫肌肉在分娩期成为胎儿娩出的主要动力来源;妊娠期间子宫肌纤维增粗。子宫腔的内面覆盖有随月经周期和妊娠期而变化的子宫内膜,内膜的形态与厚薄反映了女性激素水平的变迁。宫颈口平时闭合,宫颈粘液也很稀少,呈粘稠状,既不透明也不能拉丝,精子很难通过;只有在排卵期才变得稀薄、透明、拉丝,这时精子容易通过而进入宫腔。临床上可通过宫颈粘液结晶的形态,间接了解卵巢内分泌的情况。

☚ 前庭大腺   子宫颈 ☛

子宫

子宫

是女性内生殖器的一部分。为一空腔器官,腔内覆有粘膜,称子宫内膜。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改变而产生月经。受孕后,子宫为胚胎着床、发育的“宫殿”。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梨形。成年人子宫重约50克,长约7—8厘米,宽4—5厘米,厚2—3厘米,子宫腔容量约5毫升。子宫上部较宽,称子宫体;下部较窄,呈圆柱型,称子宫颈。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1厘米,于孕12周逐渐扩展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至孕末期子宫峡部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子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即脏层腹膜,薄薄一层,中间层为厚的肌层(非孕期厚0.8厘米),内层为粘膜层,即子宫内膜。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子宫颈管内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粘膜层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粘液,为碱性,形成子宫颈管内的粘液栓,能将子宫颈管与外界隔开,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子宫共有四对韧带(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及宫骶韧带),借以维持子宫的正常位置,其位置还受骨盆底肌肉及筋膜的支托。

☚ 阴道   卵巢 ☛

子宫uterus

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受精卵或胚胎着床、发育和娩出的器官。由两侧输卵管后部膨大、合并而成。脊椎动物中从鱼类到哺乳类的单孔目,都是卵生性和卵胎性子宫;有袋目以上,为胎生性子宫。后者根据形态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双体子宫(如象、兔)、分隔子宫(如牛、猪、啮齿类)、双角子宫(如马、鲸类)和单子宫(如人、灵长类)。

哺乳动物的子宫类型

1. 双子宫(有袋类) 2. 双分子宫(啮齿类) 3. 双角子宫(食肉类) 4.单子宫(灵长类)

子宫

女性的生殖器官,胎儿在此发育生长。成年未产妇的子宫长7~8 cm,最宽径约4 cm,厚2~3 cm。子宫形态分底、体、颈3部,子宫颈在成人长2.5~3.0 cm。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且较狭细的部分称子宫峡,长仅1 cm(非妊娠期),妊娠末期可达7~11cm。

子宫

子宫zi gong

女性生殖器官的组成部分(见图)。位于盆腔内,前面是膀胱,后面是直肠,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重约40~50克,为一有腔的肌性器官,里面衬有内膜,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地方。子宫上端是膨大的子宫底,两边有左、右输卵管入口;中间是子宫体;下端较狭小的是子宫颈。子宫壁肌层很厚,怀孕时肌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子宫会随着宫内胎儿的生长而增长,以适应妊娠的需要。分娩时子宫平滑肌有节律地收缩成为胎儿娩出的动力,婴儿出生后,子宫逐渐恢复原状。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每隔28天左右出现一次子宫内膜剥落、出血,称月经。

子宫

☚ 附睾、输精管、射精管   卵巢 ☛

子宫womb

系孕育胎儿的肌性器官。略似倒置的梨形,前后稍扁。成人子宫长约5.5~7cm,宽3.5~4cm,厚2~2.5cm。子宫位于小骨盆腔的中央,前面有膀胱,后面有直肠,与阴道略呈90度角,其长轴向前方倾斜,呈前倾前屈位。子宫分底、体、颈3部,周围借韧带固定其位置。子宫由内膜、肌层和外膜3部分构成:内膜可呈周期性的变化,发生增殖、变厚、脱落等;子宫肌层肥厚,弹性极强,妊娠子宫可胀大数十倍以上;外膜由腹膜而来,与直肠间形成直肠子宫陷凹,与膀胱间形成子宫膀胱陷凹,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子宫疾病种类较多,以良、恶性肿瘤为主;各种感染较多见。

子宫

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盆腔中央,前面与膀胱,后面与直肠相邻,呈倒梨形。上部较宽为子宫体,顶部呈弓形隆起称子宫底,左右与输卵管相通处为子宫角,下部较细窄称子宫颈。由内向外分为内膜、肌层与浆膜三层。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改变产生月经,性交时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受孕后是胎儿孕育的场所,分娩时子宫收缩,将胎儿及其附属物排出。

子宫

子宫

人和动物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人的子宫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呈倒置的梨形,上端膨大凸出为子宫底,两侧分别与输卵管相通,中部为子宫体,下段较狭窄为子宫颈,伸入阴道。子宫壁很厚,由内向外分别为内膜、肌层和外膜三层。成年女子的子宫内膜发生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最后脱落出血,即为月经。子宫颈易发生撕裂伤,也是炎症或肿癌的易发部位。

☚ 输卵管   老年妇女卵巢的变化 ☛

子宫uterus

是一肌性空腔器官。为孕育胎儿的场所。位于盆腔内,前贴膀胱,后依直肠,两侧连接输卵管,下端突入阴道,呈前倾、前屈位。成年子宫长7~8cm,宽约4cm,厚2~3cm。可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三部分,子宫体、颈移行处称子宫峡。子宫体内腔呈扁三角形,子宫颈内为梭形子宫颈管,其下口即子宫口。子宫内膜可随月经周期和妊娠而变化(图)。


女性内生殖器
1.子宫 2.输卵管 3. 卵巢 4.子宫腔 5.子宫颈 6. 阴道穹窿 7.阴道

子宫zǐgōng

又称胞宫。出《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妇女内生殖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行经、孕育子女等功能。

子宫

子宫

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盆腔的中央,前后略扁,中部稍细,形似倒置的梨形。成年未孕女性的子宫长7~8cm,宽约4cm,厚2~3cm,重40~50g。子宫前邻膀胱,后对直肠,左右两缘钝圆朝向盆腔侧壁(图1)。子宫可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三部。子宫底是指两侧输卵管子宫口连线平面以上的部分。子宫体位于底与颈之间。子宫体和子宫颈相连处稍狭细叫做子宫峡。峡部长约1cm,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子宫破裂容易发生在此处。峡以下为子宫颈,颈部近似圆柱形,长约2.5cm,又分为位于阴道以上的阴道上部和突入阴道的阴道部。阴道部的末端有光滑凸隆的周缘,中央有子宫

图1 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
1.卵巢 2.子宫体 3.阴道穹后部 4.直肠子宫陷窝 5.子宫口 6.直肠 7.阴道 8.尿道 9.膀胱 10.膀胱子宫陷窝 11.子宫腔 12.子宫底 13. 输卵管

口,未产妇子宫口呈圆形,经产妇者呈横裂状。子宫口的前缘短而厚称为前唇; 后缘长而圆隆称为后唇。子宫底和子宫体的内腔即子宫腔,长约6cm,前后扁,上宽下窄,宫内避孕器即置入在此腔内。子宫颈内的腔称为子宫颈管,呈两端细中间宽的梭形,向内通子宫腔,向外借子宫口通阴道。
子宫壁从内向外由粘膜、肌层和浆膜构成。子宫粘膜即子宫内膜,可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两层。功能层随月经周期和妊娠而变化,基底层与肌层紧贴;无粘膜下层。刮宫时应注意勿损伤肌层。子宫颈的粘膜形成许多棕榈叶状皱襞称棕榈襞。肌层最厚,平时厚约0.8cm,妊娠期可厚达2.5cm。肌层由平滑肌和纤维组织构成,纵横交错排列如网(图2)其间有血管通过,肌束大致可分为三层: 外层纵行;中层错综交织;内层环行。子宫外面的大部分覆以浆膜,即脏腹膜的一部分。腹膜覆盖子宫底及体的前面直到峡部,自此反折向前遮盖膀胱上面,反折处形成膀胱子宫陷窝。腹膜自子宫底向下遮盖整个子宫体的后面,继续下降覆被阴道上部的后面,继而向后反折

图2 子宫肌示意图
A.子宫浅层肌 B.子宫深层肌

到直肠,反折处形成直肠子宫陷窝。子宫前面后面两层腹膜在子宫外侧彼此贴靠,构成子宫阔韧带,向两侧续为盆壁腹膜,向下移行为盆底腹膜,上缘游离内含输卵管等(图1、图3)。子宫阔韧带,特别是其子宫系膜部分,对维持子宫于正中位有重要作用。
人直立时子宫的正常位置应是: 前倾、前屈、正中位(图3、图4)。前倾是指整个子宫(或子宫颈)的纵轴与阴道的纵轴相交成向前敞开约90°角的位置。前屈是指子宫体与子宫颈的纵轴相交成向前下方敞开约170°角的位置,此时的子宫体在膀胱上方约略处于水平位。子宫圆韧带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呈圆索状,它从输卵管与子宫侧缘交角的前下方起,在阔韧带内趋向前外达盆腔侧壁,越髂窝,经腹股沟管,以分散纤维止于阴阜和大阴唇的皮下组织。其作用是维持子宫体前屈位。膀胱子宫韧带是从子宫颈和阴道上部的侧方,经膀胱两侧,止于耻骨弓后面间的纤维束。子宫主韧带(子宫颈横韧带)由宽厚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从宫颈阴道上部侧方起延向外侧附于盆壁。是维持子宫颈正常位置的主要结构。骶子宫韧带(直肠子宫韧带),从子宫颈两侧开始,向后绕过直肠,附着于第2~3骶椎前面,其内含结缔组织纤维和平滑肌,向后牵拉宫颈,对维持子宫前倾很起作用。作直肠指检时,能触知该韧带。此外,盆底肌和子宫

图3 子宫的韧带(上面观)
1.子宫阔韧带 2.输卵管 3.子宫圆韧带 4.子宫底 5.子宫骶韧带 6.卵巢悬韧带(漏斗韧带)

图4 子宫的正常位置示意图1.子宫体 2.子宫颈 3.阴道

周围的结缔组织,对子宫正常位置的维持都有很大作用。以上结构薄弱或损伤时,常可导致子宫位置异常或出现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
新生儿的子宫高于盆腔的上口,子宫颈较子宫体长且粗,壁亦厚。性成熟前,子宫迅速发育,性成熟期,子宫颈、子宫体的长度几乎相等,经产妇的子宫各径和内腔均增大,重量可增加一倍。绝经后,子宫逐渐萎缩变小,壁也变薄。
子宫常见的异常有: 双子宫及双阴道、双角双颈子宫、双角单颈子宫、纵隔子宫和单角子宫。
血管、淋巴和神经: 子宫动脉沿子宫体侧缘纡曲上升,分出20~40条弓状动脉进入子宫体,在中线区,左右两侧的血管互相吻合。进入深层的动脉分支呈螺旋状穿入肌层和粘膜层。静脉多于动脉,其行程与动脉相同,在子宫两侧形成静脉丛,经子宫静脉汇入髂内静脉。淋巴引流: 见“子宫的淋巴管”条。
交感神经来自脊髓胸12段和腰1段,经卵巢神经丛、腹下丛、交感干腰部和骶部进入子宫阴道丛;副交感神经来自脊髓骶2~4段,经盆神经进入子宫阴道丛。两种纤维分布于子宫颈、子宫体和子宫底的肌层和粘膜。交感神经的冲动可引起子宫肌收缩和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作用是抑制子宫肌收缩,使血管舒张。子宫体的传入神经经腹下丛和腰交感干进入脊髓胸11~12段;子宫颈的传入神经伴随副交感神经,由盆神经进入脊髓骶24段。
☚ 输卵管   阴道 ☛

子宫

子宫

子宫呈倒置梨形,腔窄壁厚,长约7~8cm,宽约4~5cm,前后径为2~3cm,上连输卵管,下通阴道,是孕育胎儿的器官。子宫分为子宫体和子宫颈(参见“子宫颈”条)两部分。子宫体为子宫的肥大部分,其在输卵管入口以上的圆凸部分称子宫底。子宫体与子宫颈连接部较窄称子宫峡部。子宫的内腔为子宫腔,其两侧与输卵管相通的部分为子宫角。子宫体的壁由内膜、肌层和外膜组成。子宫内膜的结构有明显的年龄变化和周期变化(参见“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条)。
子宫内膜 即子宫粘膜,是受精卵种植和发育的场所。子宫内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周期性改变,厚度的变化在1~10mm之间。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以分泌细胞为主,纤毛细胞较少。分泌细胞顶部有微绒毛,微绒毛的数量和形态受卵巢激素的影响。纤毛细胞在雌激素影响下增加,在孕激素影响下减少,妊娠时纤毛退化。固有层由基质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含血管、淋巴管和子宫腺。基质细胞呈梭形或以突起彼此连接,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可合成与分泌胶原蛋白,并随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而分裂增生和分化。子宫腺为单管腺,常有分支,底端靠近肌层。腺上皮与表面上皮相似,但纤毛细胞更少(见图)。

子宫内膜示意图

1.上皮 2.毛细血管 3.血窦 4.子宫腺 5.螺旋动脉 6.直动脉 7.子宫动脉


育龄期的子宫内膜分功能层和基底层。内膜的周期变化主要表现在功能层,此层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又分为致密层和海绵层。
❶致密层: 为内膜最表层,腺较少,均为伸入此层的腺颈部。基质细胞的突起多,排列紧密;
❷海绵层: 结构较疏松,为内膜中间层。基质细胞较少,腺体丰富,弯曲而扩张;
❸基底层:此层紧贴肌层,结构较致密,腺的末端位于此层,有较多的基质细胞和网状纤维,具有增生和修复能力,月经周期不脱落,为内膜再生的组织来源。功能层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在每个月经周期均发生脱落与增生的周期性变化(参见“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条),在妊娠期增厚,变成蜕膜,以适应受精卵的植入和发育。
子宫内膜的血液来源于子宫动脉分支(见图)。分支进入肌层血管层后,垂直进入内膜,分出短而直的小动脉供养基底层,称为直动脉或基底小动脉。这些血管呈螺旋状,称螺旋动脉。螺旋动脉伸至功能层表层,形成毛细血管网和血窦,然后汇入静脉。螺旋动脉的形成有赖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例,在月经周期中有明显的变化。子宫内膜至峡部渐变薄,固有层致密,腺体弯曲呈斜行伸至表面,不含螺旋动脉。此部内膜在月经期不脱落。
经绝期卵巢功能衰退,子宫内膜因失去卵巢激素的作用而萎缩变薄,层次不清。上皮细胞变矮呈立方形,核呈杆状;纤毛细胞减少或消失; 分泌细胞的微绒毛减少。基质细胞呈梭形,排列紧密,纤维增生。子宫腺稀少,腺腔直而狭窄,分泌物少或缺如。螺旋动脉消失。
子宫肌层 子宫肌层很厚,由大量平滑肌及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可分为四层。
❶粘膜下层:较薄,紧贴内膜基底层,以纵行平滑肌束为主,有少量环行和纵行肌纤维,在输卵管子宫部形成明显的肌环;
❷血管层:较厚,含有丰富的大血管,环行和斜行肌束绕血管呈“8”字形交叉。
❸血管上层: 较薄,以环行和纵行肌纤维为主;
❹浆膜下层: 以薄层纵行平滑肌束为主。
平时妇女的子宫平滑肌纤维长约50μm。妊娠时子宫肌层增厚,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逐渐增长可达10倍以上,超过500μm。因肌纤维可由部分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所以数量也增多。肌细胞在增长和增生的同时,不断合成收缩蛋白和胶原蛋白。分娩后肌细胞很快恢复原状,部分肌纤维自溶分解而被吸收,子宫也恢复到近似原状。
子宫外膜 为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紧贴肌层。
☚ 输卵管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

子宫

uterus;womb;matrix

子宫

uterus;womb
~癌carcinoma of uterus; metrocarcinoma/~肌瘤hysteromyoma/~肌瘤切除术hysteromyomectomy /~节育器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颈cervix (of uterus);cervix uteri /~扩张术metreurysis/~帽vaginal diaphragm/~内膜endometrium/~内膜炎endometritis/~切除术uterectomy/~脱垂metreptosis;prolapse of uterus/~外孕eccyesis;(or extrauterine)pregnancy/~纤维瘤metrofibroma/~炎metritis

子宫zǐ gōng

uterus (pl.uter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