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夸父逐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夸父逐日

典源出处 《山海经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毕沅注:“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相近。” 《山海经 ·中山经》:“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释义用法 神人夸父想追赶上太阳,后因渴去黄河、渭水喝水,不够,又去北边大泽去喝,中途渴死,拄杖也化为邓林。后以此典形容虽有大志,但事业难以实现; 以“邓林”等借指树林。
用典形式
【化邓】 唐 ·孟郊:“化邓渴且多,奔河诚已悫。”
【邓林】 魏 · 阮籍:“夏后乘灵舆,夸父为邓林。”唐 ·韩愈:“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唐·杜牧。“樯似邓林江柏天,越香巴锦万千千。”
【夸父】 唐 ·皎然:“夸父亦何愚,竟走先自疲。”明 ·陈子龙:“自信荣华无骨相,宁同夸父事驱驰。”
【逐日】 清 ·黄鷟来:“逐日无心随夸父,问津有记托渔郎。”
【夸父杖】 明 ·徐谓:“夸父杖余林狡狯,吴刚力尽桂纵横。”
【夸父步】 清·纳兰性德:“诞矣鲁阳戈,荒哉夸父步。”
【夸父渴】 唐·杜牧:“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渴。”
【搜弃杖】 清·钱谦益:“闲逐邓林搜弃杖,戏禁沧海学栽桑。”
【与日竟走】 晋·陶潜:“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西渴】 清·顾炎武:“夸父念西渴,精卫怜东沉。”
【夸父逐日】 唐·柳宗元:“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夸父逐日kuā fù zhú rì

形容志向虽大,但事业难成;也以“邓林”指桃林、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毕沅注:“邓林,桃林也。”柳宗元《行路难》之一: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皎然《拟古》:夸父亦何愚,竞走先自疲。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渴。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

亦题《夸父追日》。先秦神话小说。撰人不详。原载《山海经·海外北经》。袁珂《古神话选释》、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刘文忠等编《文言小说名篇选注》均收录。作品描述: 夸父追着太阳跑,一直跑进太阳中。这时,口渴唇焦,想找水喝,便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渭水,渴仍未解。于是,想北饮于大湖泽,但尚未到达,却渴死在半道上。他丢弃的手杖,化作了一片丰茂的桃林。作者以悲壮的笔调,歌颂夸父为了探索太阳的奥秘所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险、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反映了远古人民要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关于夸父何以逐日,后人有种种解释,如水火之争说,与时间竞走说,追求真理和光明说等。笔者认为: 夸父之所以要 “入日”,要 “追之于禺谷” (即传说中太阳沉落的地方——虞渊),就是要认识太阳,探索太阳的奥秘,要弄清这个朝出晚落,既能给人以光明,又能给人以温暖的大火球内部到底是什么,这个神秘的火球落山后到底去了何处,是否还在燃烧……从此出发,作品塑造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巨人形象。夸父对于上述探索太阳奥秘的问题,不仅敢想,而且敢干,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更主要的是,竟然真的追上了太阳,直入其中,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口渴之时,竟一饮茫茫滔滔的黄河、渭水而尽,尚不解渴。这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牺牲精神!不幸渴死途中,仍不瞑目于未竟事业,便把手中拐杖,化作繁茂的桃林,好让后继者纳凉歇息,润喉解渴。这又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对未来充满信心! 总之,夸父是一个精神与体魄都异常伟大,堪与自然力相较的探险者。这篇神话创造了悲剧美。夸父要探索太阳的奥秘,逐日饮河,想法是合理的,气概是阔大的。然而,由于异己的自然之力过于强大,他不幸牺牲了。这二者,构成了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语)。英雄死去了,作者把这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的过程中,使夸父的崇高精神和必胜信念更加突出,从而显示出人类自身的伟大和崇高。作品还以高度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充分地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夸父的形象,无疑是原始人以生活中的英雄为依据,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然而却给与了他以超人的夸张。法国神话传说中也有一位巨人,后来被拉拍雷写进了《巨人传》。这位卡冈都亚,刚出生便喝了一万七千头牛的奶。但是,这比之夸父的饮河渭尚不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超级夸张,才充分表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慨。又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朝野佥载》云: 辰州东面有三座高几十丈的大山,那就是夸父支锅煮饭用过的三块石头。这些记载也为与日逐走的夸父平添了不少粗犷、豪迈、雄健的气质。本则神话气势磅礴,构思宏大,神采瑰丽,笔法精炼,为先秦神话佳作。《夸父逐日》影响深远。夸父的英雄精神,具有永久的撼动人心的鼓舞力量。晋诗人陶渊明 《读山海经》就谓: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作品所创造的悲剧意境和浪漫主义夸张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起了 “范本”式的作用。《封神演义》、《西游记》中的哪吒日行千里,孙悟空腾云驾雾、搧灭火焰山,无疑都受到本篇的影响。

☚ 刑天舞干戚   有易与摇民 ☛

夸父逐日

典源出处 《山海经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毕沅注:“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相近。” 《山海经 ·中山经》:“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释义用法 神人夸父想追赶上太阳,后因渴去黄河、渭水喝水,不够,又去北边大泽去喝,中途渴死,拄杖也化为邓林。后以此典形容虽有大志,但事业难以实现; 以“邓林”等借指树林。

用典形式

【化邓】 唐 ·孟郊:“化邓渴且多,奔河诚已悫。”

【邓林】 魏 · 阮籍:“夏后乘灵舆,夸父为邓林。”唐 ·韩愈:“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唐·杜牧。“樯似邓林江柏天, 越香巴锦万千千。”

【夸父】 唐 ·皎然:“夸父亦何愚,竟走先自疲。”明 ·陈子龙:“自信荣华无骨相,宁同夸父事驱驰。”

【逐日】 清 ·黄鷟来:“逐日无心随夸父,问津有记托渔郎。”

【夸父杖】 明 ·徐谓:“夸父杖余林狡狯,吴刚力尽桂纵横。”

【夸父步】 清·纳兰性德:“诞矣鲁阳戈,荒哉夸父步。”

【夸父渴】 唐·杜牧:“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渴。”

【搜弃杖】 清·钱谦益:“闲逐邓林搜弃杖,戏禁沧海学栽桑。”

【与日竟走】 晋·陶潜:“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西渴】 清·顾炎武:“夸父念西渴,精卫怜东沉。”

【夸父逐日】 唐·柳宗元:“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古典文学作品《夸父逐日》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4〕。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5〕

 〔1〕本篇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此外,《山海经·大荒西经》、《列子·汤问》也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2〕夸父:人名。逐,追赶。入日:指到太阳落入的地方。
 〔3〕河、渭:黄河和渭水。
 〔4〕大泽:大湖泊。
 〔5〕邓林:桃林。邓、桃古音同。
 夸父是古代传说中的巨人,他逐日的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敢于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他渴死,弃其手杖化为有益人类的桃林。陶渊明《读山海经》又歌咏:“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他是称赞夸父敢于同大自然斗争的英雄气概的。后代有一些地方的山,都以“夸父”命名,说明人民喜爱这位英雄。

《夸父逐日》全文和鉴赏 - 古代微型小说 - 可可诗词网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

●●
 《夸父逐日》是《山海经》中保留的又一则远古神话,它以恢宏、壮烈的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追逐太阳的巨人形象——夸父,从而体现出小说萌芽时期,已侧重写“人物”的特色。作品语言简短而富有铿锵的节奏,有如夸父追日时迈出的坚定、沉实而又急促的脚步;在仅仅三十余字的短文中,叙事、写人,极尽浪漫主义的挥洒,使全文如一幅运笔粗豪,神韵壮美,色彩炽烈的油画。
 作品对夸父形象的塑造,从宏阔处入笔,始终把人物置于人(夸父)与自然(太阳)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突出了人物。作品首句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入笔就写人物,而且着力于夸父勃勃雄姿和堪称壮举的行为的描述。语言简捷、急促、昂扬,寓含了对夸父由衷的褒扬,寄寓了对敢于征服自然,追求光明的英雄行为的无限赞美。
 但是,征服和追求的征途是艰难的,并非可以旋即成功,磨难和考验随时都可以降临。果然,迫近了太阳的夸父,在熊熊烈焰的炙烤下,焦渴难耐,于是他痛饮于黄河、渭水,仍不能满足,又奔向纵横千里的北方的大泽,……夸父的行动是急速的,气魄是巨大的。即使是写处于艰难,处于困境的神奇人物,如果他是人们理想的寄寓者,我们的远古神话也仍然给他以雄健的身姿,豪气凌云的气魄,用浪漫主义的笔触赋予人物以壮美。小说家融感情于笔墨的特色,这里也有表现。
 夸父奔向大泽,未及到达就渴死于途中,巨人伟岸的身姿,訇然而倒!这里又寓含了我们远古祖先对未能完成追求而产生的一种悲壮心理——夸父虽能与日竞走,而且“入日”,但终是死于太阳的烈烈赤焰!追求中的失败虽让人痛心,追求途中的牺牲却又是有意义的。夸父他虽死犹生,其精神必会化为甘霖普降,滋养后人。于是结尾就是:“弃其杖,化为邓(桃)林。”——夸父死后,那曾经与他一起奋斗的手杖,变为一片枝叶扶疏,花果鲜美的桃林。结尾并不悲怆,红艳艳的一片桃花盛开的果林,就是夸父对后人的最后馈赠。小说以浪漫主义的出奇想象,为夸父形象又添了无限绚丽的一笔。
 高尔基说:“神话是一种虚构,虚构就是从既定的现实的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意义而且用形象体现出来。”《夸父逐日》的全文都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和虚构,它神奇、而又集中于对夸父形象的塑造,务求使夸父形象矗立起来,并从中以形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现实认识的基本意义——征服自然,追求光明。夸父是我国文学人物中最早的形象之一,而且千百年来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每当人们有所追求,夸父形象总能促使他们断然而下决心,百折不挠地去进行奋斗。夸父,他昂首疾步于追求的道路上,其形象历千百年来而不衰。
 同《精卫填海》比较,《夸父追日》更集中地刻划人物,并且是在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的塑造的,因此更具有小说的味道。

夸父逐日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夸父逐日

【题 解】

“夸父逐日”是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神话。它讲述的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终受渴而死的故事。本文对“夸父逐日”的情节有较详尽的描述,表现了夸父英勇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生俱来。“夸父逐日”和同出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及出于《列子》的“愚公移山”一样,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索和对人类自身的挑战。

《夸父逐日》一文异常朴素、简约,全文不足40字,但故事情节完整,写作手法灵巧,蕴含的意义又十分丰富。

从故事情节上看,全文虽只三言两语,但故事的开端——为“逐”日而“渴”,故事的发展——“欲得饮”而“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故事的高潮、结局——“未至,道渴而死”,故事的尾声——“弃其杖,化为邓林”等,各个环节无一缺漏。此外,“入日”二字体现了故事的时间推进,“河、渭不足,北饮大泽”等细节又体现了故事的空间推移。这些都可看出古人叙述故事的完整性,这种创作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创作。

在写作手法上,本文也颇有独特之处。例如,仅用一个“逐”字,就将夸父不甘“日”后的斗志表现无遗,充分体现了夸父积极的人生态度。又如写夸父的“渴”,作者不直接说他渴得如何难受,只是描述他喝干了黄河水和渭河水,还要去北方找“大泽”再喝!这一夸张的写法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夸父渴的程度。而最终的“道渴而死”,既和“逐日”的情节相照应(人怎能与日相逐),又让人感到了人物结局的悲壮(“知其不可而为之”)。故事的结尾部分尤其神奇诡丽,夸父留下的手杖竟然化作一片美丽的桃林,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除了体现人们对夸父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的赞颂以外,是否也暗示了人民对征服自然有着极端乐观的态度呢?

随着历史的沿革,后人对“夸父逐日”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傻——人怎么能追上太阳呢?有人说他高明——只要拥有信念和理想,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不管你如何认为,一篇几千年前的简短的远古神话,能引发你的个人思考,那它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夸父逐日 - 唐诗典故 - 可可诗词网

夸父逐日

 【出典】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渭河。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释义】 古代神话云,夸父与日竞走,入日(一说夸父追日影至隅谷),渴甚,北饮大泽,渴死于途中。后世用以比喻自不量力的追求,也借以咏叹仕途受挫。
 【例句】 ①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柳宗元《行路难三首》其一3955)这里以夸父逐日力尽渴死自喻,自谓在仕途中献身改革,结果半途而废,被贬黜多年。②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渴。(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5946)这里用夸父渴比喻孟迟追求、奔进的气势。③夸父亦何愚,竞走先自疲。……渴死化爝火,嗟嗟徒尔为。(皎然《效古》9246)这里借咏夸父暗寓对安禄山的嘲讽。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当年,安禄山发动叛乱。④饮流夸父毙长途,如见当中印王字。(僧鸾《苦热行》9281)这里用夸父渴死道旁的传说,形容热不可耐。⑤夸父兴怀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鸣琴。(杜光庭《怀古今》9668)这里举夸父逐日事,感叹世间因过分追求而丧生的现象。

古代文学作品《夸父逐日》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

神话篇名。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题目是后人所加。晋郭璞《山海经注》说:“夸父者,盖神人之名也。其能及日景而倾河渭,岂以走饮哉,寄用于走饮耳。几乎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此以一体为万殊,存亡代谢,寄邓林而遯形。恶得寻其灵化哉!”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说:“《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戴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即此一神话之异文。其言‘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而《海内经》记‘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则夸父者,炎帝之裔也。以义求之,盖古之大人(夸,大;父,男子美称)也。共工之力,能以摧山;‘土伯九约,其角觺觺’(见《楚辞·招魂》,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而姜姓之蚩尤,亦‘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齿长二寸’(《述异记》):是炎帝裔属中,颇不乏魁梧奇伟之巨人也。”《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有些学者认为“博父”即是“夸父”,其国中皆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种族的名称。上海古籍社《中华活叶文选》:“夸父为了征服灼热的太阳,敢于大胆地追赶它,并闯进了太阳里面去。但他终于牺牲了。他死后,还将他的手杖化为一片树林,给后人蔽阴纳凉。里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于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积极的幻想。”今人杨公骥《中国文学》说:“在这神话中,寓言式地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看法和理想;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的快;越是走的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神中的巨人,‘地之子’夸父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当时客观上水不足。他不是懒死的,是在追求‘水’(知识和真理)的路途上渴死的。夸父英雄的悲剧结局,正是我们伟大的先人对自己的写照。”这是一则悲壮的神话故事,塑造了一个英雄夸父的形象,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斗争的坚决意志,表现了人们对勇敢、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对死后不忘为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夸父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有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的优秀民族。采用夸张的手法和神奇的描写,展现了夸父的伟大形象,气魄宏大,主题深刻而突出。


古典小说《夸父逐日 》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这是《山海经》中又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关于《夸父逐日》,《山海经》中有两个地方做了详细记载,一个是在《海外北经》,一个是在《大荒北经》,虽是同一传说,但二者略有不同,可以互相补充,参照对读。
 首先,在《海外北经》中,作品一开始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无比壮观的景象。巨人夸父正在和火红灼热的太阳赛跑,他迈开大步,如风驰电掣一般,终于追上了太阳,走入太阳中去。在太阳的炙烤下,夸父渴极了,要找水喝。他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但仍然不能解渴。他又向北跑去,想去喝大泽里的水,但还没跑到就渴死了。这一段,通过描写夸父的极渴,来表现太阳的极热,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说明自然力的巨大。同时,人在这里并不是渺小的,人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这从夸父“饮干河渭而不足”就可以体现出来。最后两句写夸父渴死的时候,扔掉他的手杖,那手杖落下的地方,竟然化为一片绿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里的“邓林”,据清代学者考证,也就是“桃林”的意思。后两句,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决心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虽然一个人倒下了,但他却化作一片茂密的桃林,为后来的人们庇荫,解除口渴。这说明他并没有在自然面前屈服,而是期待着后来的人们继续奋斗,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整个作品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大荒北经》中的描写与上略有不同。它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并把人物的形象作了详细的描写。作者讲到,在茫茫荒野之中的名叫“成都载天”的山上,居住着一个名叫“夸父”的人,他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抓着两条黄蛇。下面的“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说明夸父是后土的第二代子孙。然后写夸父追赶太阳之事,并说他在禺谷追上了太阳。“禺谷”,传说是太阳沉落的地方。下面写他“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这一篇和上一篇相比,比上篇交待得更清楚、更详细些,故事性较强。但上篇充满了激情,这一篇似显得比较冷静,整篇都是客观的叙述,也没有夸父死后,弃其手杖,变为桃林之事,幻想的色彩没有上篇浓,也不象上篇那样充满了激情。并且认为夸父追日之事是不量力而行,表现了本篇作者的主观消极思想。上篇用了大部分的篇幅,描写夸父被太阳炙烤得极渴的情景,而这篇只是平淡地叙述:“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但是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怎样,客观上,这篇文章,都讲述了一个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征服自然,勇于和自然作斗争的激动人心的故事。夸父成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不屈不挠地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雄代表,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受到后世人们的称赞。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对夸父的无畏精神大加赞扬:“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在《大荒北经》中,讲到夸父与日竞争是“不量力”,这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目光的短浅。夸父是一个体力与精神都异常强大,堪与自然力相较的巨人。在《海外北经》中,作者着力渲染了他的精神,他虽然被渴死了,但给人的印象却不是悲观失望,而是一种振奋昂扬、鼓舞人心的力量。他的遗物成为一种宏大的存在,长留世间。所以,夸父所代表的是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不量力”。《夸父逐日》是在奇伟瑰丽的想象和幻想中融汇寄托着人们的崇高理想。在《大荒北经》中,夸父的形象是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抓着两条黄蛇,这可能和图腾崇拜有关。古代先民都有图腾崇拜的习惯,崇拜蛇的,自然会把自己所奉之神幻想成人蛇嵌合体,象夸父这样的奇谲的形貌和被神化了的人性,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丝毫没有恐吓的意味。
 另外,在《夸父逐日》的故事中,还有着关于变化的丰富幻想。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和自然作斗争中受到启示,使他们形成了变化的观念,风雨雷电的消长, 日月星辰的出没,人的生老病死,动植物的生态变化,都给他们插上了幻想之翼,所以他们才能使夸父的手杖变成了一片美丽的桃林。关于变化的观念,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后人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成为志怪小说发展的重要源泉。神灵变化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为志怪小说奠定了幻想的基础,对志怪小说起着启示作用,并直接被志怪小说所吸收,愈来愈成为志怪小说情节构成的重要因素。

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后用来形容志向虽大,但事业难成;也以“邓林”指桃林。柳宗元《行路难》:“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夸父逐日

【出处】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释义】 传说上古有神人夸父,与日竞走,想追上日影,口渴去黄河渭河喝水,不够又想向北到大泽去喝,还未走到便渴死。死后拄杖化为桃林。后以此典形容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或指志向虽大,但事业难成。
【例词】 夸父 夸父渴 夸父逐日与日竞走 逐日 夸父西渴化邓
【用例】
〔夸父〕 明·陈子龙《人日杂感》:“自信荣华无骨相,宁同夸父事驱驰。”
〔夸父渴〕 宋·陈造《再次韵》:“人间十日雪,已润夸父渴。”
〔逐日〕 清·黄来《赠方鹤州》:“逐日无心随夸父,问津有记托渔郎。”

夸父逐日

上古神话。指夸父追赶太阳,路上因渴而死,丢弃了柱杖化为邓林之事。后以此比喻最终未竟的大业或不自量力的人。《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又《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清赵翼《漫兴》诗之二:“日虽夸父身能逐,山岂愚公力可移。”参见 【夸父】。

夸父逐日kuā fù zhú rì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谓。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古代神话人物。后用“夸父逐日”比喻不自量力。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夸父逐日

夸父追赶太阳。用以赞颂人类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死而不忘为后世造福的崇高精神。传说远古时代,夸父为追求光明而追赶太阳。等追上时,夸父非常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还不够,又到北方大泽中去喝,走到半路便死去了。临死时,夸父把手杖丢在路旁,手杖顿时化作一片桃林。桃林郁郁葱葱,后来的人走到这里再也不会渴死了。(见《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逐日kuā fù zhú rì

【解义】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名。逐日:追赶太阳。形容人们征服自然的决心。也形容不自量力。
【例句】他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鸿篇巨制,传之不朽,这无异于~。
【近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自不量力
【反义】量力而行

夸父逐日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夸父的神人,是个非常勇敢的英雄,经常做惊天动地的事。他有一个志向:追赶太阳,和太阳赛跑!
这可真是个宏大的志向,该花多大力量、多长时间啊!但是,夸父极有毅力,他想做的事,不管有什么困难也要去做。一天,他终于开始行动了。
夸父对着太阳奋力追赶。跑呀跑呀,他口渴得很,便去喝黄河和渭河里的水。这两条大河的水,很快就被他喝干了。
尽管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夸父还不解渴。于是他继续追太阳,准备到北方的大潭里去喝水。可是还没有跑到那里,他就在路上渴死了。
夸父倒下时,他随身携带的手杖也丢弃在地。后来,那手杖变成了一片树林。
“夸父追日”这个悲壮的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和幻想。后来,人们用它来表示不怕艰难困苦,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宁愿牺牲也要达到目的的英雄气概。

夸父逐日kuāfù-zhúrì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神话中人名。逐:追逐。邓林:神话中树林。夸父逐日,是古代神话故事。
❶引用于褒义场合,表示不怕困难,征服自然的决心极大。
❷引用于贬义场合,表示不自量力,做力不能及之事。

夸父逐日kuā fǔ zhú rì

夸父追赶太阳。
❶ 比喻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与决心。
❷ 后也比喻不自量力,做力所不及的事。《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父: 古代男子的美称,同“甫”;不读fù。也作“夸父追日”。

夸父逐日kuā fù zhú rì

【解义】 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名。逐日:追赶太阳。形容人们征服自然的决心。也形容不自量力。
【例句】 他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鸿篇巨制,传之不朽,这无异于~。
【近义】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自不量力
【反义】 量力而行

夸父逐日kuā fù zhú rì

夸父: 古代神话人物,《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说,他追着太阳走,快要赶上时,又热又渴,就把黄河与渭河的水都喝光了,还不够,还要去喝北方大湖的水,结果半路上干渴而死。逐: 追。后来就用“夸父逐日”比喻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事,含有不自知的意味。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此(《琵琶引》诗)以追踪乐天(白居易)《妇人苦》、《李夫人》诸篇,尚犹河汉(差距如天地),以较李杜(李白杜甫),岂非~乎!”
◆ 也作夸父追日

夸父逐日kuāfù-zhúrì

见“夸父追日”。南朝·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必渴死者也。”

夸父逐日kuā fù zhú rì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即夸父追赶太阳。形容人征服自然的决心。也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