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师 太师官名。西周始置,为最高武官。春秋时成为辅弼国君的官。汉时位在太傅之上。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 兜鍪 太仆 ☛ 太师 太师官名。(1) 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后成为辅弼国君的官。秦废,汉复置。历代相沿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北魏改称三师,北齐隋沿称,位在太傅上。但汉代以后多为大官加衔,无实职。(2) 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的官。参见“三师(2)”。 ☚ 三少 太傅 ☛ 太师 太师官名。见“三师三公”。 ☚ 三师三公 太傅 ☛ 太师官名。三师之一。始于周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北魏以后,改称三师。唐代三师正一品,位在三公之上,名义为天子师傅、训导之官,实则为荣衔,无实职。 太师 太师官名。《通典》: “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周代列太师为三公(另两公为太傅、太保)之首,并作为对天子智育负责的最尊贵的官职,后历代因之。晋以降,三公变成了荣誉职,或称三师,但都作为最高级的显官来对待,秩正一品,并兼其他实职。例同上。 ☚ 内阁 门生 ☛ 太师官名。 太师tài shī古官名。清代与太傅、太保同为正一品,对劳绩显著的大臣加此虚衔,表示优宠:本上奏明是原任~贾化的家人,主上一时记着我们先祖的名字便问起来。(一○四·1325) 太师【同义】总目录 太师国师师臣维垣 太师tài shī〖名词〗 太师见“养罕王”。 太师 太师官名。商周时期置。此后历代置废不一。初为天子辅佐官,无所不统,晋代改为太宰,隋炀帝不置,唐以后为大官的加衔,无实职。三公之首。《史记·宋微子世家》: “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 《汉书·百官公卿表》: “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 “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 (公元1年) 皆初置,金印紫绶。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旧唐书·职官志二》: “太师、太傅、太保各1员,〔谓之三师,并正一品。后汉初,太傅置府僚。至周、隋,三师不置府僚,初拜于尚书省上。隋炀帝废三师之官。武德复置〕。三师训导之官,天子所师法,大抵无所统职。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缺之。” 《清史稿·职官志一》: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俱东宫大臣,无员限,无专授。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 台郎 太傅 ☛ 太师 太师官名。 ☚ 三师 太傅 ☛ 太师官名。❶西周置,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位居首。原为军队最高统帅,后成为辅弼国君的高官。战国后废。汉又置,位在太傅上。历代相沿,多以三公为大臣加的虚衔,以示恩宠,历代皆以之为最高荣典; 太师 太师官名,又作大师。 ☚ 太史 太宰 ☛ 太师tài shī1、最高武官。西周时设此官,为最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等国沿用,战国时废。 2、辅佐国君的官,为三公之一。《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注:"师,天子所师法。"贾谊《新书·保傅》谓指师道之教训。秦不置太师。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掌导天子、议朝政,无所不统,故不一职为官名。西汉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居三公之首,位上公。王莽时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位上公。东汉省太师、太保,只置太傅,掌导天子。《后汉书·献帝纪》:"二月丁丑,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王莽使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守洛阳。"晋朝避司马师讳,设太师为太宰,以后各代仍称太师。见《通典·职官二·太师》。 3、指太子太师,是辅导太子的官员。此官商周已有。西晋设太子太师,北魏、北齐也设此官,隋朝以后历代多沿置。明、清两代以朝臣兼此官,实为虚衔。参看《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六傅》。 师、傅、保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负有辅导之责。据《大戴礼记》,师是传授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负责天子或太子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4、表示恩宠的加衔。历代大官的加衔,多以太师为最高加衔,表示恩宠至极,但无实职。唐代本无实任太师,而宋朝的藩镇纷纷加官,加至无可再加,就都称太师。辽人见唐宋皆以太师为贵,便以太师为最高官的泛称。宋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宰相亲王的加官,皆为正一品。 5、古代乐官的长官。《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太师官名。❶西周始置。为三公之一,统领军事。春秋时晋、楚等国沿用,为辅佐国君的官。战国后废,汉又置,位在太傅之上。晋改为太宰,后历代仍称太师,但多为虚衔,无职掌。 太师官名。原为高级军事统帅的称谓,《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尚父即吕尚,以善战被任命为太师之职,既为伐商的最高统帅,又在宫内负有“师保”的责任,为辅弼大臣。在《尚书·金滕》中他与召公并称“二公”。吕尚为西周早期的太师,其后师保之职多由父兄辈出任,《左传·襄公十四年》所谓“自王以下,各有其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周公原为太宰,武王死后,成王年少,一度由他摄政,归政成王后,成王以周公为太师,留守成周,主持东都政务。春秋时晋(《左传·文公六年》)、楚(《左传·文公元年》)等国沿置,为辅弼国君之官。战国时赵、魏两国置师,相当于太师之职。战国时楚置太师,为辅弼之官。《史记·楚世家》:“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秦废,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复置,位在太傅上。三国无闻,晋与南朝改太师为太宰,北朝复旧,均为优礼大臣的虚号。历代相沿,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唐代无实任太师者,而末期的藩镇纷纷加官,加至无可再加,则均为太师。辽南面官沿唐代旧制,以太师为贵。宋代的三师为宰相、亲王的加官,后因皇子为师傅名义不顺,惟王子则不加此号。明清两代,臣子多不敢居太师之职,身后追赠太师的为数亦极少。(2)春秋时乐官之称。《论语·微子》记“太师挚适齐。”疏:“太师,乐官之长。”亦作大师,《左传·襄公十四年》:“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集解:“大师,掌乐大夫。”(3)辽北面官名。由于五代时军人多加检校太师,影响所至,辽北面官中遂多以太师为其各司职掌之官。如侍卫司有侍卫太师,北南护卫府分别有北护卫太师、南护卫太师,大横帐常衮司有横帐太师,王子院有王子太师,遥辇九帐大常衮司有遥辇太师,大国舅司有国舅太师,部族官称某部太师,冶官有五冶太师,围场且称都太师。与南面官中以太师为尊官者迥不相同。 太师文阶名。北宋前期京朝官本官阶。元丰三年九月新订《元丰寄禄格》,未被纳入新格阶列之中。太尉转太师(资料出处参“大理评事”条),并参“三师·太师”条。 太师加官、阶官名。独政和二年至宣和七年间为真相之名。 职源与沿革❶太师之名,始于西周。 《师 职掌❶宋前期为虚衔,系宰相、使相、亲王等加官。不复有皇帝师、保之任。《宋史·贾黯传》:“国朝以三师、三公皆虚名。” 品位❶宋初依唐制,正一品。淳化三年(992)位于尚书令之下(《宋会要·职官》4之1)。 简称与别名❶师。《燕翼诒谋录》卷3:“师、傅、保辅佐人主。……师,导之教训,子虽贤而可为父之师、傅、保乎?”《宋史·贾黯传》:“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夫子之所师法,子为父师,于义不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