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乘dà chéng

即大乘佛教。梵文Mahāyang。音译“摩诃衍那”。摩诃,大。衍那,运载或道路。大乘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
(例)
❶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读“大乘”么? (十二·156·)
❷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二十七·342·)

大乘

大乘

佛教名词。乘指乘载、道路。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的佛教派别,大乘佛教认为大乘派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此岸达到菩提涅槃彼岸,成就佛果。大乘佛教是与小乘佛教(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相对而言的,佛理上最大区别在于小乘佛教追求个人自我解脱,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的,并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大乘佛教则提倡宇宙有无数佛,并把释迦牟尼神化;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渡世成佛、建主要经典有《维摩经》、《法华经》、《般若经》、《大般涅槃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晋许询 《赠沙门竺法頵诗》:“勉寻大乘轨,练神超勇猛。”又《答庾僧渊诗》 :“谁不欣大乘,兆定於玄曩。”北周无名氏《步虚辞》:“金光散紫微,窈窕大乘逸。”

☚ 参同契   刀山剑树 ☛

大乘

 是佛教的一个派别,大约形成于1世纪,人称其为大乘佛教。其意是,信此者就如坐舟、车,从大河之此岸,送至善提涅槃之彼岸,成佛果。并宣传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及朝鲜、日本等国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称为北传佛教。

大乘←→小乘dà chéng ← → xiǎo chéng

大乘:公元一、二世纪流行的佛教派别,想要普渡众生,所以自命为大乘。
衇?佛教早期的主要派别。大乘教徒认为它教义烦琐,不能超度很多人,所以贬称它为衇恕?
【例】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后秦·鸠摩罗什译: 《法华经·譬喻品》) 衇丝蔚?大觉拯苍民。(南朝·梁·庾肩吾: 《和太子重云殿受戒》)

宗教

宗教

教(~派;~规;~义;~堂;~主;~徒;信~;在~;说~;传~)
某些国家规定本国所信仰的宗教:国教
佛教:佛(佛门;~家;~经;~寺;~殿) 释(释教;释家;释宗) 玄教 玄扉 禅门 梵门 像教 竺教 浄教 觉海 金狄 梵氏 异氏 象教 竺干氏 竺干学 浮屠教 方外之教
对佛教的侮称:鬼教
佛教的教派或教法:象驾
佛的教法:教门
佛教的教义:乘(大~;小~)
佛教和道教:佛老 释老
道教:仙教 玄教 玄门 元门 元教 道流 黄庭教
伊斯兰教:回教 清真教
天主教:旧教
基督教:新教 十字教
犹太教:天字教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现象,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宗教)

另见:信仰 神仙 佛 寺庙

☚ 信奉   家庭 ☛

大乘

全称“大乘佛教”。大乘,梵文Mahayana的意译,音译“摩诃衍那”。“摩诃”,意为“大”;“衍”,意为“乘”。大是对小而言,乘是指运载工具,比喻将众生由生死大河之此岸渡至菩提涅槃之彼岸。而将只着眼于个人解脱的佛教教派贬称为“小乘”。二者主要区别是小乘把释迦视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分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建立佛园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小乘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大乘还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小乘着重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大乘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大乘佛教主要经典有《华严经》、《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在印度本土大乘佛教有三个发展时期: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的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提出的“一切皆空”的大乘空宗(亦称“中观宗”);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了阐发“万法唯识”的名类佛经,形成以无著、世亲为始祖的大乘有宗(亦称“瑜伽宗”或“瑜伽行宗”);七世纪以后,大乘佛教义学逐渐衰微,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形成大乘密教。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属于北传佛教。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流传,影响深远。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乘佛教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大乘佛教典籍陆续译出,在社会上逐渐传播。朝鲜、日本、越南的大乘佛教,则由中国传入。

大乘

梵文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乘”即运载之意。1世纪前后形成的佛教派别。提倡自利利他的菩萨道,因自称能普渡众生,故名。贬称所有追求自我解脱的教派为“小乘”。在教义理论上,既否认实有的我体,也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我法二空”)。在修习实践上,兼修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在修行结果上,宣称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佛、菩萨为最高目标。在佛陀观方面,把佛加以神化,并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在印度有三个发展时期,初期以中观学派为代表,中期以瑜伽行派为代表,后期以密教为代表。

大乘

大乘

与小乘对应而名。乘即车、载之义,取度人之功用而喻。主要从部派佛教大众部思想发展而来,约产生于公元1、2世纪。他们认为自己的学说更彻底,贬称以上座部为代表的佛教不圆满,是小乘。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❶大乘以成佛为目的,小乘多求阿罗汉果位;
❷大乘以利他修行和入世精神为主,小乘以自利和出世实践为主;
❸大乘破人法我执而强调性空,小乘只破人我而承认法我;
❹大乘认为人人皆可成佛,且有诸神,小乘只承认作为人的释迦牟尼一人成佛;等。

☚ 六道轮回   说一切有部 ☛

大乘dà chéng

指高妙的境界或上品。亦指佛教的派别。犹“上乘”。《医灯续焰·潘楫自序》:“自此日明一日,即大乘中秘,义理幽玄之书,皆若焚山照渚,水陆现形,一无逃遁者。”

大乘da cheng

【佛教】Great Vehicle

大乘

Mahayana doctrine;the Greater Vehicle

大乘

Mahayana;Great Vehicle(见“佛教”)

大乘

即大乘佛教。又译为“摩诃衍那”、“摩诃衍”。形成于公元一世纪。自称能乘载众生从生死比岸到达涅槃彼岸,证得佛果,故名。将原始佛教和郭派佛教贬称“小乘”。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等。在印度本土经过七个多世纪漫长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空宗、有宗和密教三大教派。其传出书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称此传佛教。参见“小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