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派与少数派的论争
巴黎公社内部委员中的两派之间的论争。1871年3月28日成立了巴黎公社,在当选的公社委员中,布朗基派与附和布朗基派观点的新雅各宾派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三,成为多数派;蒲鲁东派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成为少数派。
在政治上:布朗基派主张夺取国家政权,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由少数人掌政,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对敌人实行坚决镇压。而蒲鲁东派则公开声明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国家和一切权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建立权力集中的国家政权机构,主张以各邦自治为基础的联邦制。在经济上:布朗基派认为改变工人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很重要,主张没收大地产,监督大工业等。蒲鲁东派则反对土地集体所有,认为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是生产而是交换,主张以个人所有制为基础,组织生产合作社和人民交换银行,举办无息贷款消灭剥削,挽救小生产者的贫困和破产,变工人为小生产者。这样,掌权的两派主张差距颇大,屡屡发生争论。在4月28日会议上开始讨论是否应该建立救国委员会问题时,论争更为剧烈了,矛盾渐趋白热化。布朗基派及其附和者新雅各宾派赞成建立一个享有最广泛权力的、只对公社负责的、实行集中领导的救国委员会。蒲鲁东派则认为这是把公社“引向军事专政”,是“万分危险的”,是对人民政权的篡夺,是“隐藏着专政”,是“伪装的君主制度”。两派针锋相对,经过3次会议激烈论争后,5月1日公社召开会议,布朗基派与新雅各宾派45人投赞成票,蒲鲁东派采取集体抵制态度,23人投了反对票。这样,多数派压倒了少数派,通过了成立救国委员会的决议案。两派的分歧和矛盾的激化,削弱了公社的力量,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