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1.外部效应的概念和分类 外部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对他本身以外的人产生了有益或有害的影响,但经济活动主体自己并不因此得到补偿或支付代价的现象。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提供该物品的成本。 某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性质的外部效应被称为“正的外部效应”。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某人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效应被称为“负的外部效应”。在前一种情况下,市场的供给量会小于社会真正的需求量,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是一个社会应当限制的活动。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效应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效应”和“消费的外部效应”。正的外部效应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正外部效应”和“消费的正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和“消费的负外部效应”。 2.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 (1)生产的正外部效应。当生产者采取的经济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正外部效应。生产的正外部效应的例子很多。例如,消防服务的提供者提供消防服务需要支出相应费用,但消防服务的提供者无法通过市场交易使自己付出的代价得到补偿。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也有大量的正外部效应,而学校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偿。公共产品的生产就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2)消费的正外部效应。当消费者采取的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正外部效应。例如,当某个人对自己的房屋和草坪进行了保养时,他的隔壁邻居也从中得到了不用支付报酬的好处。一个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更值得信赖的公民,这显然也使其隔壁邻居甚至整个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人们注射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使他人也因此减少了传染上这种疾病的可能,沿街居民在阳台上放几盆花赏心悦目,美化了环境,过路人也受益。这些都是消费的正外部效应。 在存在正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厂商和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就不会从事或很少会从事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而这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3)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当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负外部效应。生产的负外部效应的例子也很多。例如,企业排放脏水污染了河流,排放烟尘污染了空气,这些污染行为使附近的人们和整个社会都遭到了损失,但企业并未对此支付足够的代价,未给他人和社会足够的补偿。 (4)消费的负外部效应。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负外部效应。和生产者造成污染的情况类似,消费者也可能造成污染而损害他人。吸烟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危害了被动吸烟者的身体健康,但并未因此而给予补偿。此外,还有在公共场所随意丢弃果皮、纸屑等。当人们驾驶具有污染现象的汽车时,他们就降低了空气的质量,这实际上是这些用车的人在向他人强加一定的成本。 负外部效应有时也表现在产品的假冒以及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上。由于某些资源,如土地、矿产、森林等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实际成本是很高的,但从其生产者来说,他们是按开采的成本来付费的,这样就形成了外部成本。 外部负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具有外部负效应的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提供该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由于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会同社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发生偏离,而决定个人或厂商的经济选择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不是社会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 在存在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厂商和个人会不顾其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危害而大量地从事只对其自己有利的活动。这是社会所不需要的,也是社会所应限制的。 外部效应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尽管就每一个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他造成的正外部效应或负外部效应对整个社会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加起来可能是巨大的。例如,由于生产扩大而引起的污染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地步了。 3.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 产权界限不明是外部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外部成本往往是与产权界限不明确有密切联系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环境污染问题。河流上游的水被污染,就会给下游的用水带来很大困难,甚至既不能饮用又不能灌溉,出现“水乡无水可用”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水资源的产权归属不明确。工厂排放污水被认为属于排入公共供水体系,这就很难区分产权责任。如果我们可以把每个工厂排放的污水区分开来,并明确其产权(例如,废水只能自用,而不能进入公共供水体系),那么,企业就无法再进一步排出废水。其结果是,要继续生产,就必须治理污染,否则生产就难以为继。 产权不明确还表现为大家共同使用某种资源而引起的所谓共同资源问题。例如,某一湖泊中的渔业资源是难以区分归谁所有的。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单个渔民往往投入资金去千方百计地改善渔船和捕鱼工具,但一旦渔民们都这样做,其结果往往是造成过度捕捞,从而使得投资效益下降到最低点,形成投资收益的递减。 生产者的成本和效益内在化是以权益界限的明晰为前提的。假若要使某一产品的效益内在化,就要确定这一产品属谁所有,其他人要获得该产品就必须用货币来购买。如果权益界限不明确或者不能予以界定,其他人就可能无偿地从该产品上获益。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的效益就不可能全部属于其提供者而产生外部效应。 一般地说,就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比,有形产品的产权界限相对比较明确,而无形产品的产权界限比较模糊。因为,如果是有形产品,任何人要获得该产品的使用权,就必须通过交换先获得该产品的物质形态,为防止他人窃取,生产者可以通过保护其物质形态来实现对自己权益的保护,如可以把它锁在仓库里。然而,无形产品在保护生产者权益方面就比较困难。某项发现、发明、创造或者技术、设计、配方、款式、著作、名称等,就很容易被他人无偿抄袭、仿冒,且不易为生产者觉察。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中,有许多是属于无形产品性质的,例如教育、科学技术研究、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气象服务等。 市场系统是由众多独立决定来调节的,有人认为,作出决定的那些个人甚至连最低标准的完备信息也得不到,信息不完备也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把不完美的或者错误的决定归咎于不完备信息是不准确的。信息不完备并不意味着人在市场上是盲目行事的。市场竞争乃是一个发现过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以价格为杠杆的供求规律。在信息不可能绝对充分、确定的情况下,价格是决策指示器。 ☚ 垄断 经济波动 ☛ 外部效应Externality Effect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而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负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没有给予相应的补偿。存在外部效应,表明市场配置资源是低效率的,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或称外部性 (Externalities),经济单位(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的经济活动或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没有计入市场交易的相关成本与价格之中的现象。按经济性质,外部效应包括外部经济 (External Economies) 和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两者又分别称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ies) 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按经济内容,外部效应可以划分为消费的外部性 (Externalities of Consumption) 和生产的外部性 (Externalities of Production)。 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又无须花费代价。消费的正外部性的例子是消费者在自己的住宅周围养花种树、净化环境会使他的邻居和路人受益,并且邻居的房产也会增值,但他的邻居或路人并不会为此向他作出任何支付。生产的正外部性的例子如: 果园主会使养蜂人受益,在果树授粉期养蜂人同样使果园主受益,而他们都无须向对方支付费用。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损害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消费者在公共场所抽烟、倒垃圾会影响他人健康和效用,但他并不会因此向受害者支付任何形式的赔偿费,这是消费存在负外部性的例子。生产的负外部性的例子通常是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损害了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但是该工厂并没有给受害者应有的补偿。 在不存在相对福利现象 (或攀比现象) 的情况下,外部性与产权的界定相关。工厂排污之所以有外部性,就在于人们有不受污染的权利,这是外部性能够存在的社会条件。维护产权的费用高于相应得到的收益,是外部性存在的经济条件。 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外部性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而导致的资源配置不能使社会达到帕累托效率。某种活动在市场机制中反映的成本与收益,是该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经过调整,将外部性造成的损失和收益考虑进去,就得到该项活动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一般地,当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时,负的外部性就会产生,并且其消费量和生产量会大于考虑到社会成本时的相应数量; 当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时,正的外部性就会发生,并且其消费量和生产量会小于考虑到社会收益时的相应数量。 解决外部性问题有两种主要方法: (1) 设计一种税收和补贴的结构来内部化 (Internalized) 外部性,确保生产或消费的全部成本或收益都反映到价格机制中。这样,即使一个工厂产生了污染,只要它补偿了社会遭受的污染损害,他就可以继续生产。(2) 禁止产生负外部性的活动,鼓励或强制提供产生正外部性的活动。但通常这样不如上述的最优税收或补贴更有效率,因为被禁止的活动,尽管有负外部效应,但给人们带来的利益可能会大于禁止这种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利益。此外还有一种通过合并产权来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 阿罗-普拉特(绝对)风险回避测度 外部性 ☛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 有害的影响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外部效应理论的涵义。外部效应又称外溢作用,是指经济主体 (包括自然人与法人) 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市场交易一般是指人们自愿地以货币来交换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交易双方是市场机制受益的主体,市场作用影响的交易当事人。但是,在市场有效的现实情况下,市场交易的许多交互作用却发生在市场之外,对于资源配置要求最优的经济学来讲,出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说明市场机制相对于交易主体有非效率的一面。外部效应理论认为,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数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就有外部效应的存在。在经济活动中,一个人的行为或某些资源的使用影响到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使用某种交换手段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外部效应的形成原因。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差异,外部效应使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大于社会受益。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影响了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第三者又未参与交易双方的交易时,即产生了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产生是人们决策范围之外的,料想不到的结果或影响,是随着生产或消费的进行而产生的某种副作用。 外部效应的分类。外部效应有多种分类方法,以外部效应产生的后果对于承受者的损益而言,有益称为外部正效应或外部经济,有害有损失称为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前者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为第三方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收益或福利,但却不能得到回报或报酬。如高科技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后,部分社会成员将会免费使用,出现“搭便车” 的现象。后者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如工厂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又如航空公司制造了大量噪音,一般不会因为干扰了机场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而进行补偿。 环境问题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外部性理论的贡献在于,引导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要注意经济活动本身的运行和效率问题,而且要注意由生产者消费活动所引起的不由市场机制体现的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经济价值不仅包括资源环境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情况,也包括通常与使用无关的资源环境价值,即存在价值,还包括介于使用价值与存在价值之间的 “选择价值”,即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存在着可能失去的机会价值。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根本无法界定其产权,可是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所产生的 “外部不经济” 又会对我们或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得不靠政府的干预和社会矫正,如干预不及时或不妥当,则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要使总经济价值最大,就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 “内部效应” 和 “外部效应”。长期以来,对环境外部性认识的不足,是产生环境严重透支的重要原因。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 “透支” 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 公共产品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00002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