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八纲辨证就是把四诊获得的病证,按照八纲加以综合、分析、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它对疾病的辨证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外科疾病也须按照八纲进行辨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表里 辨表里是辨别病变的部位及病邪之深浅。如《卫济宝书》谓:“痈患属表,骨髓不枯,易为医治; 疽患属里,伤骨坏筋,则难调理。”一般来说,病变初起,邪在肌表,病症较轻者为表证;病变在筋骨,邪入脏腑,病症较重者为里证
(1) 表证: 多见于疮疡、皮肤病初期阶段。局部红肿高起,范围局限,灼热疼痛; 并伴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或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等症。
(2)里证: 多见于疽证、肠痈等疾患。局部表现为疼痛拒按,肿势弥漫,痛点局限,皮色不变或紫黯;且伴有壮热或潮热,烦躁或不安,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沉实等症。
寒热 辨寒热是辨别疾病属寒证或热证。寒证多由寒邪凝滞,热证多由热毒炽盛所致。
(1) 寒证: 多见于脱疽、流痰等疾患。局部表现为皮色不泽,不红不热,痠痛麻木,漫肿木硬; 且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喜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迟或紧等症。
(2) 热证: 多见于烧伤、痈、疖、疔等。局部表现为红肿高突,焮热疼痛,易肉腐成脓;并伴有高热面赤,口渴冷饮,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干红,苔黄厚,脉弦数等症。
虚实 辨虚实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与病邪盛衰。实证是指邪盛,虚证是指正虚,属虚属实是由邪正相争所决定的。
(1)虚证: 多见于流痰、附骨疽等疾患。局部表现为不红不热,脓液清稀,疮口久不愈合;并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体倦,声低气短,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无力等症。
(2) 实证: 多见于痈、疔、肠痈等疾患。局部表现为痛有定处,疼痛拒按,并伴有发热烦渴,胸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洪数有力等症。
阴阳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也是辨证的大纲,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更明确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扼要地阐述了阴阳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阴阳,才能推及表里、虚实和寒热的辨证。一般认为,里、虚、寒证属阴,表、实、热证属阳,阴证多指虚寒证,阳证多指实热证。如大出血或大吐泻可引起亡阴,大汗可引起亡阳。但在临床上阴证和阳证又有各种不同的表现,辨证时要从整体出发,既要注意局部症状,也要重视全身情况,分析正邪虚实,辨明属阴属阳,才能更好地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1) 阴证: 一般起病慢,病程长,病位深,初期局部症状常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而渐趋明显或严重。全身情况多有虚证、寒证的正虚表现,临床上属于阴证的疾患,如流痰、脱疽和附骨疽后期等。
(2)阳证: 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初期局部症状比较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而渐趋严重,全身情况多有实证、热证的邪盛表现,临床上,属于阳证的疾患,如疖、痈、烧伤、疔疮走黄等。
八纲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如从表证、里证而言,又可有寒热的区别和虚实的不同。既要注意分纲辨证,又要善于综合、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八纲各种证候,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则可互相转化。如表证入里,寒证化热,实证转虚,阳证转为阴证等。因此,在辨证时,必须随时注意疾病的发展和变化。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抓住主要矛盾,认识疾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