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建设的途径
机制与素质并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障性的干部机制。我们现行的干部制度,曾对党的干部队伍成长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种干部机制主要是在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当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后,依据建国后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对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保障性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❶法制原则。邓小平一贯高度重视和坚持法制原则,反复强调要通过改革,在中国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建立并依靠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象。
❷民主原则。邓小平十分重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坚持把民主作为建立保障性干部机制所应遵循的一条主要原则。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会给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造成混乱和失误。
❸择优原则。邓小平主张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工作。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要体现平等竞争和择优使用的原则,创造一种能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❹实绩原则。实绩既是衡量干部贡献大小的主要标志,也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
(2) 建立保障性干部机制必须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❶建立保障性干部机制要做到既积极又稳妥。邓小平一方面反对和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另一方面,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陆续提出了以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为中心的干部机制设想。这些设想有: 解决干部队 伍中 “出” 的机制问题; 解决干部队伍中 “进” 的机制问题; 解决干部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制问题。
❷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邓小平针对党内的一些错误思潮,及时指出: “党要管党,一要管党员,二要管干部,党管干部是干部队伍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保障。党政分开是革除原来管得太多太死的弊端,绝不是放弃党的组织领导。
❸强化干部监督机制。邓小平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把思想教育、自我修养和严格监督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和健全监督机制,来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
(3) 提高干部素质是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是:
❶政治素质。邓小平指出: “我们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四化,理所当然,我们的干部队伍一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❷理论素质。邓小平强调,党的干部要把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❸思想素质。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是一种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他强调: 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深入实际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制定出正确方针政策,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❹纪律素质。邓小平指出,之所以强调纪律问题,是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他认为,党的纪律松弛,是党的干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极大的加强纪律性。
❺知识和业务素质。邓小平明确提出: “今后的干部选择,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2—264页)
(4) 走机制与素质并举之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❶机制与素质并举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方式。按照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应当走机制与素质并举之路。通过培养和提高干部素质,造就出大批 “四化” 和 “四有” 干部,使干部的“个体功能”得以改善和增强; 通过改革干部队伍的运动机制,使干部与其新环境和所负的责任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结构,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队伍的 “整体功能”。
❷机制与素质并举是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如果不从建立保障机制和提高干部素质入手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则违背客观规律,就难以建立起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干部队伍。
❸坚持以科学的 “台阶论” 培养和提高干部。邓小平坚决反对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视它为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 坚决反对 “文化大革命” 期间采用“坐火箭”,“乘直升飞机” 的方法选择干部,认为这不是对干部的真正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