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儿尊
夏儿尊 (1896—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铸,字勉旃,号闷庵,小名钊,浙江上虞人。1901年中秀才,1905年留学日本,次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07年因负债累累,辍学回国。
1908年,应沈钧儒之邀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曾与鲁迅共事,来往甚密。1913年学校改称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不满于原有国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毛遂自荐当了国文教员。他的教学注重读、听、写并举,要求学生作文须言之有物,不说假话,不作无病呻吟,避免用陈腔滥调,一改旧状、大有长进。1919年,他与教员陈望道等人站在新文化运动前,被誉为浙一师 “四大金刚”,引浙江当局关注。1920年因 “木瓜之役”激起风潮,被迫离校,应聘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教国文,曾与毛泽东、周谷城等共事。1921年,回家乡上虞县春晖中学任教,与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把春晖中学办成了学习的乐园,传为美谈。1927年,应邀任上海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大革命失败后,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行径,愤然辞职,回乡从事翻译研究工作。1929年,译著 《爱的教育》 和 《续爱的教育》 先后出版发行,风行一时。
1931年1月,夏儿尊主编 《中学生》 杂志创刊,次年,杂志的主编由叶圣陶担任,他为杂志社社长。两人亲密合作,广开言路,广交朋友,使 《中学生》成了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这期间,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在 《你须知道自己》 中,他认为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倘若只为谋取一种资格,将来 “靠文凭吃饭”,这是固袭封建的劣根性。他希望青年人追随时代潮流而前进,为广大的人求幸福。《受教材与受教育》 中,他指出: 所谓教育,就是能力的给与设计,学校就是为施行这种设计而特造的人为环境。他认为,学习课本或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固然需要,但如果仅仅满足于此,那只能算是受教材,谈不上受教育。他还教导因种种原因失学的孩子,坚定地走 “自学” 和“自己教育” 的路,求得真才实学,这样就能越过 “一张文凭” 的关卡,得到社会的爱护和尊敬。
1933年,夏儿尊与叶圣陶发起,创办了上海市私立开明函授学校,兼任校长,并聘请了陈望道、陶希圣、林语堂、胡愈之、茅盾、周建人等一大批名家担任讲师和顾问。经努力,一大批高质量教材相继出版。其中有: 1934年,他与叶圣陶合著读写故事 《文心》; 与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合著的 《开明国文讲义》; 1935年,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八百课》; 1938年与叶圣陶合著的 《阅读与写作》、《文章与讲话》 等。其中,《国文八百课》被誉为30年代 “颇具特色” 的国文教科书,《文心》几乎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1938年,夏儿尊应邀到上海南屏女中教国文。次年,与傅泽华等发起组织中国语文教育学会。1945年11月,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成立,他被当选为理事。1946年4月23日与世长辞。夏儿尊一生著述颇丰,有3卷本 《夏儿尊文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