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坡地地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podi dimao

指坡地上大量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称块体运动。块体运动按其作用营力和运动过程,可划分为蠕动、崩塌、滑坡等类型。
❶蠕动: 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土屑蠕动是颗粒或岩屑之间的相对微小位移,在较长时间的作用下,对斜坡的各种物体产生变形。蠕动除受重力影响外,温度和干湿变化也是重要原因。寒冷地区因冻胀和解融,使土壤颗粒和碎屑不断向下移动; 温带地区及干旱地区因温差变化使岩屑物体改变,破坏原来碎屑在斜坡上的平衡,使之向下移动。基岩岩层蠕动是指暴露于地表的岩层受重力作用发生缓慢的蠕动,表现为风化碎屑层顺坡向下呈弧形弯曲,并不扰动原来层序。
❷崩塌:指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倾倒、崩落的现象。造成崩塌的条件有地貌、地质和气候条件等。地貌条件中坡度对崩塌影响最大,由松散碎屑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则可出现崩塌; 此外,坡地的相对高度和崩塌规模有关,当高度超过50米时,可能出现大型崩塌。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等对崩塌有直接影响。在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山坡上,岩石破碎,容易发生崩塌;当岩层层面倾向与坡向一致,在倾角较大又有临空面时,最易发生崩塌。从气候条件论,在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容易产生崩塌,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冻融作用强烈,在初冬和早春季节,陡坎上最易崩塌。除上述条件外,如遇暴雨、融冰化雪、地震、爆破及人工开挖坡脚等,都可成为崩塌的触发因素。沿斜坡上崩塌下来的岩块、土体,堆积在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图1)。倒石堆多由大小石块组成,石块与山坡岩性有关,呈棱角状。碎屑颗粒大小混杂,层序不明显,但是较大的岩块受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停积,而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倒石堆对山区道路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有时大规模崩塌,阻塞江河,形成堰塞湖。
❸滑坡: 是指斜坡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地貌是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舌、滑坡鼓丘、滑坡洼地、滑坡裂缝等形态组成(图2)。滑坡体是指沿斜坡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由于整体下滑,土体基本上保持原有结构,以滑动面与下伏未滑地层分割开来; 滑动面是滑坡体下滑的界面。通常上陡下缓呈半圆弧形。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有多个。滑坡壁是滑坡体向下滑动与未动土体所形成的半圆形围椅状陡崖,滑坡壁平面呈弧线形。滑坡舌是滑坡体前缘呈舌状突起。滑坡舌向前推进时受阻、挤压鼓起,称为滑坡鼓丘。在滑坡壁下部和滑坡台阶的后缘可以形成滑坡洼地。滑坡体在滑动时,不同部位受力状况不同,形成不同性质的裂缝。滑坡是属灾害地貌的范畴,它对山区建设和道路建设有较大的危害。如1955年8月18日在陇海线卧龙寺车站附近,在渭河河谷阶地上发生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2.107立方米,滑坡舌把陇海铁路向南推移110米。

图1 崩塌及倒石堆示意图

图2 滑坡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1. 滑坡壁; 2. 滑坡湖; 3. 第一滑坡台阶; 4. 第二滑坡台阶;5. 醉林;6. 滑坡舌凹地;7. 滑坡鼓丘和鼓张裂缝;8. 羽状裂缝; 9. 滑动面; 10. 滑坡体; 11. 滑坡泉

☚ 平原   流水作用 ☛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Podi dimao

坡地上的岩石和风化碎屑物,在构造运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等,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如下图)。
❶崩塌: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块石和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滚落或翻转,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崩塌的速度很快,一般为5—200米/秒,或更快,崩塌体积可由几立方米到上亿立方米。在山坡上发生的巨大崩塌称为山崩。1968年川藏公路拉月发生的600米厚的岩体崩塌,就是山崩。山崩的破坏力极大,可在瞬间毁没大片森林、堵塞河道、毁坏村镇建筑物等。河岸、湖岸、海岸的崩塌又称为坍岸,悬崖陡坡上的大石块崩落称为坠石。由于地下溶洞或采矿区所发生的崩塌称为坍陷。崩塌是在一定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发生的。从地质条件上看,在节理发育、断层破碎带上,在片理、劈理、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的变质岩地区,垂直节理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以及构造运动强烈、地层挤压破碎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容易发生崩塌。崩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如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很容易发生崩塌。在我国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冻融现象非常强烈,在初冬或旱春季节,只要有陡崖、陡坎、陡坡就很容易发生崩塌。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和地震等都是崩塌的触发因素。暴雨增加了岩体和土体的负荷,破坏了岩体和土体的结构,软化了粘土层,使其上覆岩体和土体失去支持,所以很多崩塌都发生在暴雨或暴雨后不久。地震的作用更大,它能使一些暂时还不能崩塌的陡崖发生山崩。人工爆破和人工开挖,使边坡迅速失去平衡,也会引起大的崩塌。从悬崖或陡坎上崩塌下来的岩块堆积在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倒石堆由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石块组成,混杂堆积。但较大的石块往往沿坡滚动得更远,停积在倒石堆的边缘,而细小的碎屑则多堆积在顶部。

图1 坡地重力地貌图示



❷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1955年8月18日陇海铁路宝鸡附近卧龙寺车站东约2公里处曾发生过一次规模巨大的滑坡。当天清晨,倾盆大雨,使滑坡裂缝逐渐扩大,地面移动由慢变快,明显滑动约持续半小时,并把铁路向南推出110米。滑坡地貌是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舌、滑坡鼓丘、滑坡洼地和滑坡裂缝等形态组成(图2)。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体称滑坡体。它以滑动面为界与下伏未滑动的岩层分开。滑坡体上的树木随其土体滑动而歪斜,称为醉树。滑坡体的规模大小不一,可从几十到几亿立方米不等。滑坡体下滑的界面称为滑动面(图中8、9),滑动面通常是上陡下缓,近似圆弧形。滑动面有时只有1个,有时可有几个,故可分为主滑动面和分支滑动面。滑动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磨光面和擦痕。有时滑动面上有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滑坡体与坡上方未动土石体之间由一半圆形的围椅状陡崖分开,这个陡崖称为滑坡壁(如图中1的位置)。滑坡壁的坡度一般较陡,可在60°—80°之间,高度可由数十米到上百米不等。滑坡壁上有时可见擦痕。在滑坡壁上方坡面上有时可有几条与滑坡壁平行的裂缝,可能为再次滑坡的滑动面。滑坡体向下滑动时,因滑坡体各段滑动速度的不均,可产生分支滑动面,并使滑坡体表面形成阶梯状,称为滑坡阶梯。在滑坡体前缘,常形成舌状突出,称为滑坡舌。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滑坡舌前端常因原来基岩或其它地貌部位的顶阻,使其滑坡体被拥挤鼓起,称为滑坡鼓丘。由于滑坡体顺滑坡面向下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前端受阻,使滑坡体前部抬高,并在短时间内停止滑动,形成滑坡壁与滑坡体之间的一段相对洼地称为滑坡洼地。由于岩层错动,可能使某些含水层露出地表,使地下水溢出,形成泉,泉水积在滑坡洼地中形成滑坡湖。在滑坡壁的后缘,因受滑坡体的下滑拉力影响产生裂隙,称滑坡裂缝。此外在滑坡体两侧、前缘和鼓丘上也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张裂缝、挤压裂缝和剪切裂缝。滑坡的破坏性极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开发建设山区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与滑坡地貌有关的问题。据调查我国可能存在滑坡危害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4.4%。1991年6月13日位于甘肃省境内的长江上游支流白龙江甘舟曲段发生山体大滑坡,河床被堵,下游全部断流,江水上溢,两岸公路被水淹没,同时淹没附近村庄,水淹到一个乡政府的二层楼,1 200间房屋被淹倒塌,200户村民遭灾。这次滑坡当天就滑下土石方1 270万立方米,积水473万立方米。近年来我国大型滑坡时有发生,经济损失较大。滑坡在世界许多国家也经常发生,据统计,原苏联每年因滑坡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卢布之多,美国因滑坡损失也达数亿美元之多。意大利北部1963年有一水库滑坡,滑动体积达3亿多立方米,几乎填满了由265米高的拱形坝拦成的大水库,滑坡将水库的水掀起高出坝顶达百米左右,洪水倾出,冲毁许多村庄,近2 000人惨死,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事件。因此对滑坡发育规律、预报及防治的研究,已成为生产和科研的重要课题。

图2 陇海铁路卧龙寺滑坡剖面

 1.滑坡壁 2.滑坡洼地 3.滑坡阶地 4.醉树 5.滑坡埂
6.滑坡凹地 7.滑坡鼓张裂隙 8、9滑动面 10.滑坡体


影响滑坡的因素很多,岩性、构造、地貌、气候、地下水、地震和人为因素都是影响滑坡的因素。从岩性上看,滑坡现象主要出现在松散沉积层中,基岩滑坡相对较少,有人统计114个滑坡事例中,发生在松散沉积层的滑坡占76%,基岩滑坡只占21%,松散层中的滑坡主要与粘土有关,滑动面主要发生在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夹层中。对基岩来说,主要与千枚岩、页岩、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等遇水容易软化的地层有关。从构造上看,与顺坡层面、大节理面、不整合接触面、断层面和劈理面等软弱结构面有关;与上部透水层和下部不透水层的地层结构有关。从气候上看,90%以上的滑坡和降雨有关,还与冻融作用有关。滑坡与地下水有关,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着饱含地下水的软弱面发生的。地震往往是滑坡的诱导因素。地震直接破坏岩石的结构,减小粘结力,促使滑坡产生。1973年四川炉霍地震造成223个滑坡。据统计,烈度在9—10度的强烈地震都会引起大量滑坡发生,烈度8度以下的地震也会促使滑坡的发生。人工开挖坡脚形成高陡边坡或临空面,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也是引起滑坡的重要因素。

❸蠕动: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根据蠕动体的性质,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两种。移动的速度有的每年只有若干毫米,有的达几十厘米甚至更多。岩屑或土层蠕动的地面标志是:树根部向坡下弯曲,而树杆和树冠向坡上倾斜,电线杆、篱笆、栅栏或建筑物顺坡倾斜,围墙扭裂。坡地上草皮呈鱼鳞状,坡面岩屑出现微波状。引起土层和岩屑蠕动的因素主要是粘土含量、冻融交替、干湿和温差变化及坡向等。在温湿地带,土层中粘土含量越多,越容易出现蠕动现象。在寒冷地区,冻融交替是引起土层蠕动的首要因素。蠕动现象虽然可以出现各种坡度条件下,但主要还是出现在25°—30°的坡地上。这种蠕动虽然很慢,但长期累积变形也会使森林倒伏、电线杆倾倒、房屋建筑物损坏、地下管道破裂、水坝变形甚至毁堤等。岩体蠕动现象主要发生在页岩、片岩、千枚岩和粘土岩等柔性地层组成的山坡上。它既与岩性、岩层结构、构造有关,也与所处地貌部位和坡向、坡度有关,还受地表水、地下水、气候条件及地表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 流水作用   山地 ☛
000023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