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教育思想约公元前468—前376年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他曾聚徒讲学,学生很多,是孔子稍后的一位私学大师。墨翟本人出身于工匠或舆人,精于工艺,其门徒也多是“农与工肆”出身。墨家反映的是“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认为“不赖其力者不生”,要节俭,要“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在教育思想上独具特点。墨子认为教育要培养的是贤士或兼士,具有兼爱精神,又长于辩论;很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有著名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论述;他主张不仅要传授以兼爱为核心的文史知识,还注重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的传习,其中有些内容与近代科学原理相近;墨子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强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言必信,行必果。墨翟本人粗衣粝食,胼手胝足,见义勇为,以其表率作用感化弟子,颇有成绩;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以身戴行”,同时重视行为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他还强调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言无务多而务为智,无为文而务察”。墨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