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墨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墨家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是墨翟,世称墨子,这就是“墨家” 之名的由来。他的国籍至今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人说是宋国,有人说是鲁国,也有人采取折衷的说法,认为墨子祖籍宋国,生长在鲁国。他的家世背景,有人说是 “贱人” 阶级,有人说是贵族。事实上,凡是曾在先秦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不可能来自 “贱人” 阶级,墨子也一样。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晚于孔子,早于孟子。他曾经 “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发现儒家繁文缛节的弊病,就转而向古代的治水英雄夏禹那里寻求 “法宝”。墨子以夏禹精神作为典范,从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看,墨子所过的生活简朴得近于艰苦,“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而且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子给人的印象是吃苦、实干。他反对诸侯的战争 (非攻) 和贵族的淫乐 (非乐),提出兼爱、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具有强烈的平等色彩。“兼爱”就是 “爱无差等”,这自然只是乌托邦,而且与宗法社会的传统道德不符,因此曾受到儒家学派的猛烈抨击,孟子就说墨子主张 “兼爱” 是“无父”。墨子自己却提出了一套评价言行的标准,这就是在先秦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 “三表”。“表” 即 “仪”,就是仪则或标准的意思。据《墨子·非命上》,墨子的 “三表” 即: 一要依据古代圣王的经验 (“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要考察人们的直接经验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要付诸政治实践,观其效果如何(“发而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种思路在当时毫无疑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墨子是一个宗教论者,认为世界上有鬼: “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而且绝对相信上帝的存在。这种信仰,使得墨子有一种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的宗教精神。而墨家信徒也成为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非同通常意义上的学派。他们有自己的领袖,称为 “巨子”,弟子必须绝对服从巨子。巨子由前任巨子传给他所认可的人,墨子本人可能是第一任 “巨子”。《淮南子》上说: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到后来,墨家有一部分信徒就流入“任侠” 一途,古代甚至有 “墨子之门多勇士” 的说法。墨家虽然在战国时代曾一度与儒家并称 “显学”,但汉代 “罢黜百家” 以后,就成了 “绝学”,其刻苦实践的精神在 “文人政治” 中彻底失去了魅力。战国末期,墨家后学曾将该派的著作汇编为《墨子》一书,但在近两千年的时间中,却几乎无人问津。其朴实无华的文风,难以引起后代读者的兴趣。直到近代,才有学者去认真解读这部字句脱讹、诘曲聱牙的古书,发现了其中居然有讨论几何学、光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文字。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家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遗憾的是,这一科学传统未能在后代结出硕果。这一发现,曾经震动学术界,使人们不但对沉寂了两千年的墨家刮目相看,而且对中国上古文化也得重新认识。

墨家

战国初期以墨翟为创始人的一个学派,也是先秦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法家崛起之前,儒墨并称“显学”。与其他学派相比较,墨家组织最为严密,纪律最严明,其成员大多出身小生产者,墨家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和愿望,墨家著作现存《墨子》一书,计五十三篇,它是一部阐述墨子思想的墨家丛书。从法律思想看,“兼相爱、交相利”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家关于立法的总的指导原则;为了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墨家提出了“尚同”的主张,阐发了与其他各学派不同的法律起源论,认为国家和法律是适应天子“一同天下之义”的需要而产生的,法律产生以后,“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原则就有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法的作用在于“劝善”和“沮暴”,法律要求“赏必当贤,罚必当暴”,并且法律必须同舆论、道德相互配合,才能切实做到“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为了保障法律的严格贯彻,必须“尚贤”,其原则是“不觉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只要是贤者,不分贫富贵贱,不管出身地位,“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争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从而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本条引文均见《墨子·尚贤》,引者注)这明显地反映出墨家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言人,渴望参与国家政权的愿望。墨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虽不及儒道那么深刻,但作为古代中国唯一的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学派,其法律主张和法律要求是值得重视的。

墨家

129 墨家

战国初由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儒家的反对派,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与孔学并称为“孔墨显学”。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天命”。“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原则。异于儒家的亲亲,主张不分远近、亲疏、贵贱、贫富之差别的爱人,把“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爱人的条件;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强劫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贱;驳杀彼以利我。主张贵义、节俭,反对厚葬久丧和浪费。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把“利”看成道德的基础,强调义利结合、义利并重,第一次提出功利主义的原则。墨家重视把人们道德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评价人的道德活动。“合其志功而观焉”第一次提出“志”与“功”两个伦理概念。墨家以兴天下、国家、百姓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为最高原则。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反对轻视劳动思想,主张赖其力者生,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对生活要求极为简单,庄周说墨家“以裘褐为衣,以跂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若为极”。墨者组成的团体有严格的纪律。墨家反对宿命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人修养的作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其伦理思想集中于《墨子》一书。墨家后分为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互称对方为别墨。西汉中期,墨家渐趋衰微。

☚ 儒家   道家 ☛

墨家

192 墨家

见14129条。

☚ 儒家   道家 ☛

墨家

170 墨家

战国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儒家的反对派,历史上有前后墨家之分。前期指墨子本人在世时所形成的学派。后期墨家指墨子死后由其弟子所组成的学派。前期墨家以墨子本人为主,认为认识来源于众人“耳目之实”,“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见莫闻,则必以为无”。否定了孔子 “生而知之” 的观点。在逻辑史上首次提出了“类”、“故”这两个概念,主张 “取实予名”、“察类明故”观点。认为只有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明了客观事物的原因或实际情况,才能得到与事物相称的名称。为了检验人们认识的正确与否,墨子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在政治方面,墨家还与儒家等展开了争论,故《韩非子·显学》将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有很大影响。后期墨家参见 “后期墨家”。

☚ 法家   后期墨家 ☛
墨家

墨家mojia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学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历史上有前后墨家之分。前期墨家指由墨翟本人在世时所组成的学派;后期墨家指墨翟死后由他的弟子所组成的学派。墨翟曾学“孔子之术”、“儒家之业”,后因不满儒家的繁文缛节和丧葬上的靡财害事,“背周道而用夏政”,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墨家一开始就以儒家的对立学派的面目出现。它是一个以纪律严密著称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为“巨子”,墨翟可能是第一代巨子。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墨家以墨子所主张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等为中心,强调功利、“强”、“力”;提出“三表”、“取实予名”的认识论观点。后期墨家在认识论、逻辑学,以及数学、光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墨子死后,墨家分成三派。秦汉以后很快走向衰落,汉武帝尊儒后,其传承遂绝,然而其思想影响犹在。

☚ 儒家   孔子 ☛

墨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墨子》一书中的《墨经》概括了后期墨家关于认识论、逻辑学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例如关于力学初步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力和运动的关系及杠杆、滑轮等的基本原理;关于光学系统地论述了光的直线进行、阴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对平面镜、球面镜的物像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基本上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也有一定的认识。该书中《备穴》篇还载有固体传声和共鸣现象的应用等声学知识。参见“哲学”中的“墨家”。


墨家

中国战国时期重要学派。创始人为宋国的墨子,名翟。他主张解决人民“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三患”;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强调“非攻”;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主张“尚贤”,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领袖称为“巨子”,由前任“巨子”指定;有一定的法规,“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生活清苦,但很勇敢,为了自己的主张“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后期墨家注意对自然科学和逻辑学的研究。秦汉以后,统治者崇儒抑墨,墨学几废。直至清中叶,墨家著作才重新为学者研究。


墨家

战国时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激烈反对儒学,影响颇大。主张“兼爱”、“尚贤”、“非攻”、“尚同”、“天志”、“明志”、“节葬”、“节用”、“非乐”、“非命”观点,强调“强力”、“功利”,提出“取实予名”、“三表”等重要思想。墨子为其创始人。学术团体组织严密,首领为“巨子”,力行舍身行道,赴汤蹈火。墨子之后,分成三派。后期墨家克服“天志”观念,对自然、物理、光学、力学多有研究,发挥发展墨子“取实予名”、“类”、“故”、“理”的思想。秦汉以后,墨家衰微,几成绝学,直至清代中叶,始为学者重新研究。《墨子》一书保存了墨家基本思想资料。

墨家

墨家

战国时与儒家相抗衡的重要学派之一。以墨子为宗师。墨者原是一些小手工业者。他们组成有严密纪律的团体,赴汤蹈火,舍身行道。其领袖称为“巨子”,由贤者担任,代代相传。以墨子所主张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等思想,与儒家展开了一系列争论。战国末、后期墨家发展了墨子学说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认识论、逻辑学以及数学、光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秦汉以后,统治者崇儒抑墨,墨学衰微,直至清代中叶以后,才为学者重视,重新研究。墨家主要著作为《墨子》,其中《墨经》 (又称《墨辩》)反映了后期墨家思想。

☚ 儒家   道家 ☛

墨家

以墨子学说为核心而形成的学派。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相对立,同称“显学”,影响极大。墨家以墨子所主张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等为中心(参见“墨子”),与儒家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的争论。并提出“三表”、“取实予名”等认识论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战国末,后期墨家克服墨子思想中的天志、明鬼等迷信成分,发展了墨子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逻辑学,以及数学、光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其领袖被称为“巨子”,由上代巨子指定贤者担任,代代相传。墨家弟子必须受“巨子”领导,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舍生行道。墨子死后,墨家分成3派。秦汉以后统治者认为墨家主张节用“俭而难遵”;同时感到这种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的社会团体存在的危险性,实行崇儒抑墨,墨家影响逐渐衰微,墨家学说也成为“绝学”,很少有人进行研究。至清代中期以后,才被学者重视研究。墨家著作留传后世的有《墨子》一书,其中《墨经》反映了墨家后期的思想。

墨家

墨家

以实践和宣扬墨翟的思想学说为宗旨的学术团体。产生于战国初期,创始人墨翟(参见“墨子”❶)。至战国中后期,成为盛极一时的“显学”,孟轲以杨、墨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韩非以儒、墨为并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反对儒家之“厚葬”“久丧”,排斥道家之清静无为。讲求实效,注重实际,提出“三表”法以检验其理论认识。强调主观努力,否定命运,主张以“强”“力”来改变命运。后期墨家又在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参见“墨辩”。)墨家既是学术团体,又有相当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其首领称为“钜子”,代代相传,具有绝对权威。其成员“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以大禹为楷模,以钜子为圣人,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其目标,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墨家的思想与活动,表现了下层“农与工肆之人”的愿望与要求。至秦统一中国后,封建大一统政权建立,墨家才逐渐隐没。

☚ 墨经   墨翟 ☛

墨家mo jia

Mohist school

墨家mo jia

Mohists; Mohistic school

墨家

school of Moism;Moist school

墨家

战国时代学术流派之一。由墨翟创立,主张兼爱、贵俭、尚贤、尚同、右鬼、非命,“取实予名”。对于墨家的政治思想倾向,学术界意见分歧较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