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
在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中进入土壤种子库的技术。土壤种子库是指土壤及其表面凋落物中所有具生命活力种子的总和,其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状况是植被种子传播的直接结果,也反映了生境对种子储藏的影响。土壤种子库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地乡土植被特有的遗传基因和变异特性,是在植被恢复后保持原有生物多样性的最原始和有效的方法。土壤种子库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对于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土壤种子库包含了大量的乡土植物种子,具有当地特有的遗传基因和变异特性。与人工林相比,由土壤种子库中种子萌发所形成的植被,其多样性更接近于当地原有植被,更有利于向原有植被群落方向演替。作为植被恢复后能够保持原有生物多样性的最原始和有效的方法,土壤种子库是矿区土地复垦中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种质资源。土壤种子库对外界扰动反应较敏感,如矿藏具有不可移动性,开采矿山不仅占用、破坏和污染矿区土地,同时引发矿区土壤、水文和植被等生态系统变化和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地对矿区土壤种子库的形成、发展和演替特征等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种子库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状况是种子传播的直接后果,同时也反映了生境对种子储藏的影响,多数土壤种子库存在于表土内。地表植被和土壤性状是影响土壤种子库特征的两大控制因素。借鉴特殊生境下土壤种子库研究成果,结合湿地土地利用特征,开展湿地土壤种子库时空格局动态及其干扰因素研究,明确土壤中持久种子的寿命及打破其休眠的控制因素,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湿地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规律,了解长期保存时土壤种子库的损耗状况,确定应用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时适宜的覆土厚度等,是今后湿地土壤种子库研究的重点内容。
土壤种子库是湿地植被恢复的潜在材料,在湿地退化地植被恢复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土壤重构技术下最适宜的覆土厚度,明确这些技术对覆盖表土中种子库特征的潜在影响规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一步研制提高覆土种子库有效性的技术与措施。土壤种子库对外界环境较敏感,在湿地开发过程中,需要从分析土壤特性、水热条件和干扰等地表微环境因素与种子库特征的关系入手,深入研究表土剥离、占用、存放等不同开矿工艺对土壤种子库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揭示影响种子寿命、萌发的主要控制因子,为后期覆土与植被恢复提供具体参考指标。需要继续深入开展植被恢复中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研究,明确湿地表土利用技术与植被恢复目标和现实恢复效果之间的关系,制定评价表土壤利用复垦效果技术指标体系,促进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