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的城市。在全球环境危机和中国能源紧张的宏观背景下,建设 “低碳城市”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新形势下会产生放大效应。“低碳城市” 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如在城市非主干道路、广场、办公楼公共空间、庭院、公园等地方可采用太阳能照明; 在宾馆饭店、洗浴中心采用太阳能加电辅助热水系统; 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的应用,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等。低碳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主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来实现。
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 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 “低碳城市” 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低碳经济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增长,平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在城市中推广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低碳城市的发展机遇包括: 低碳城市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通过率先发展低碳经济,打出 “低碳城市” 名片,不仅可以吸引资金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还将提高能源效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消费者行为的低碳化,还能使城市的文明城市形象进一步地提升。从品牌营销学角度看,城市若推出 “低碳城市” 建设,又是抢占低碳、生态的 “心智资源”,并且赢得与其他发达城市的 “竞争支点”,用 “低碳城市” 的竞争优势可更多地赢得 “低碳城市” 品牌的先机。城市的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体系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发展和竞争格局。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体实践,具有全民的参与性、持续性,能够做到共建共享。
国家环境保护部将着力做好包括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等五方面工作,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2008年初,中国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 “低碳城市”,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 “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 的又一品牌。中国的许多二、三级新兴城市都在努力创建 “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