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门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小學 > 四門學 四門學 sìménxué 封建王朝招收低級官員和庶人子弟的中央官學。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始建。仿周制太學在國中、四學在四郊之意,於四門置學,故稱(後與太學同在一處)。隋四門學隸國子寺(監)。唐四門學爲國子監所屬六學之一。唐後廢止。《魏書·劉芳傳》:“太和二十年,發敕立四門博士,於四門置學。”又《世宗紀》:“[正始四年六月詔]可敕有司準訪前式,置國子,立太學,樹小學於四門。”《新唐書·選舉志上》:“四門學,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勳官三品以上無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爲之(按:五品以上子孫則入太學),八百人以庶人之俊異者爲之。” 四门学学校名。北魏创立四门小学,设于京师四门。北齐改置为四门学,隶国子寺。设博士、助教各二十员,教授学生五经文字。有学生三百人。隋沿置,隶国子监,设博士、助教各五人,有学生三百六十人。开皇十三年(593)罢。唐复置,仍隶国子监,亦称“四门馆”。设博士、助教各三人,直讲四人。武德初,定学生名额一百六十人,后增为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为文武官子弟,八百人为庶人子弟。学习课业与国子学、太学同。毕业后可升入太学,考试合格者送尚书省,受吏部(后改礼部)考试任官。北宋初不置。庆历三年(1043),以国子监仅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故依唐制创办四门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和平民子弟入学。次年,太学立,四门学即废。 四门学学校名。507年北魏宣武帝正式设立,招学生40人。它同国子学、太学的性质一样,都是学习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所不同者,四门学对学生的家庭出身要求较低。北宋时撤销。 四门学 四门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北魏太和二十年 (496年)始立四门博士,并于京师四门置学。北齐时隶国子寺。唐时为国子监所属六学之一,设博士、助教等,生徒为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之子及庶人子弟之俊异者。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亦曾设四门学,凡八品以下文武官及庶人子弟皆可入学。元以后废。 ☚ 国子学 律学 ☛ 四门学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大学。源于北魏创立的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故名。隋唐后改称四门学,与太学、国子学同为中央大学,但学生出身家庭官品较低。宋代招收士庶子弟,不久即废。 四门学古代官方主办的贵族学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于京城洛阳创立四门小学,设四门博士40人,作为国子学和太学的预备学校,学生为贵族和官员子弟。北齐时改为四门学,学生修业完成后升入国子学。唐朝的四门学与太学并立,只是学生门第等级较低,招收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和平民中优秀者。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为大学水平。北宋仁宗(1023年~1063年)也设四门学,存在时间较短。 四门学国立学校名。北齐置。掌教育低级官员及平民子弟,设四门博士、助教以讲授经义。属国子寺。隋初沿置,文帝仁寿元年 (601) 罢。 四门学古代学府名称。北魏始置,隋唐时属国子监掌管,教师为四门博士及助教。唐代其学生主要来自七品以上官员及侯、伯、子、男之子和庶人中的俊秀。学习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 四门学官学名。北魏始置四门小学,属太常。北齐改为四门学,隶属于国子寺,置四门学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学生三百人。隋沿置,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四门学遂为国子监所属诸学之一。唐国子监沿置四门学,亦称四门馆。设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之子为学生,兼收庶人子弟中的俊秀者。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亦置四门学、招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入学,学习期限为一年。不久废。 四门学官学名。隶国子监。 职源与沿革后魏太和二十年(496)始置四门学,以设于京师四门而得名(《通典·职官》9《国子监》)。北宋庆历二年闰九月始立四门学(《宋会要·崇儒》1之30)。庆历四年立太学后即废。 职能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子弟与平民子弟入学。每岁补试一次,试卷弥封,精加考校。文理兼通者,上报朝廷,发给国子监牒,收为正员监生。不合格者,仍许附学听读,三次考试不及格,取消试补资格(《宋会要·崇儒》1之30)。 编制设有学官四门助教等(《宋史·职官志》8《建隆以后合班之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