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
城市境域内,各种视觉事物和视觉事件构成的能够成为人们所感知与理解的形式信息的总和。在城市景观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核心,城市景观是由若干个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地域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在构成上,城市景观大致由三类景观要素构成,即人工景观单元,如道路、建筑物; 半自然景观单元,如公共绿地、农田、果园; 人为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单元,如河流、水库、自然保护区。在功能上,城市景观以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的场所为主,并因而成为对环境生态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根源。城市景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在改造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景观具有以下特性:
❶人为性。由于人类强烈的活动,城市中自然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景观中承担自然生境功能的单元类型主要有林地、草地、水体及农田等,而伴随着人口的激增和相应人类生活、生产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区域中的这些景观单元不仅已经少得可怜,而且仍将继续快速减少。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其外部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主要靠人类活动来协调和维持。
❷易变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城市景观变化极快。
❸结构单一性。城市景观自然组分大量减少,迫使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市园林绿地的形式存在,园林绿地主要集中在极少的几个公园或广场绿地,空间分配极度不均衡。由于绿地构成类型单一,覆盖稀疏,缺乏空间层次性,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
❹高破碎性。人类活动使自然组分极度萎缩,自然半自然景观组分也被强烈分割,城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贯穿市区景观,景观自然生态过程如物种扩散、能量流动、风险转移等严重受阻,涵养物种、净化环境的能力呈非线性降低。
❺低通达性。随着城市景观碎裂化程度的增加,景观通达性也明显降低,生态连通性降低,人为干扰组分的阻隔,自然生境之间的联系通道被割断或破坏,如建设开发使河道干涸、污染; 高速公路将自然栖息地一分为二,使自然生态过程中断,景观稳定性降低。视觉通达性受阻,如居住区楼房密度过高或与工厂、交通干道毗邻,狭小的视野、污染、噪声等均使景观舒适度大为降低。
❻梯度性。城市是人为影响相对集中的地段,对于单核心型城市,由市中心至边缘区,人类活动的强度逐渐减小,方式也有所改变,表现为人口密度、功能呈梯度性递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