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牡

四牡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四牡》,劳使臣之来也。”三家《诗》无异义。从诗的内容看,是出使的官吏在途中自述劳苦思归之情,《毛诗》以为君劳使臣,朱熹以为“君探其(使臣)情而代之言”(《诗集传》),均不合诗意。据《仪礼》,周代燕礼、乡饮酒礼均歌此诗,《毛诗》盖就其作为燕飨乐歌之义而言。全诗五章,章五句。诗人通过赋句与兴句抒写自己的感情,用词造境都比较平直。感情悲伤而不怨怒,“悲情中有愿意”(王质《诗总闻》),是“温柔敦厚”一类作品。

☚ 鹿鸣   皇皇者华 ☛

《四牡》

《四牡》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说:“《四牡》,劳使臣之来也。有功而见知,则说矣。”宋朱熹《诗集传》:“此劳使臣之诗也。……臣劳于事而不自言,君探其情而代之言,上下之间可谓各尽其道矣。”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使臣自咏之诗,王者采之,后或因以为劳使臣之诗焉。……小序便据《左传》谓‘劳使臣’之来。后之解诗者,因作‘君探其情而代之言’。试将此诗平心读去,作使臣自咏极顺,作代使臣咏极不顺。解诗何不取顺而偏取逆乎?”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自述出使思归之词耳。”高亨《诗经今注》:“这首诗描述为统治者在外服役的人的辛勤与思家情绪。”此说是。本诗兴中含比,情、景结合,“岂不怀归”一句,画龙点睛,振摄全篇。


《诗经》之《四牡》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四牡

 〔原文〕
 四牡騑騑,
 周道倭迟。(齐倭迟作郁夷。
 岂不怀归?韩作威夷。)
 王事靡盬,
 我心伤悲!
 (騑、归、悲,微部。)
 四牡騑騑,
 啴啴骆马。(三家啴作痑。)
 岂不怀归?
 王事靡,
 不遑启处。(鲁遑作偟。)
 (騑,归,微部。马、、处,鱼部。)
 翩翩者,
 载飞载下,
 集于苞栩。
 王事靡,
 不遑将父。
 (下、 栩、、 父, 鱼部。)
 翩翩者,
 载飞载止,
 集于苞杞。
 王事靡,
 不遑将母。
 (止、杞、母,之部。)
 驾彼四骆,
 载骤骎骎。
 岂不怀归?
 是用作歌,
 将母来谂。
 (骎、谂,侵部。)
 〔译文〕
 四匹公马拉着一辆车,在那遥远的弯弯曲曲的大道上,成年累月不停地奔跑着。难道我不想回家去吗? 只是王家的差事没个完没个了,一想到家,我的心就悲伤起来。
 四匹公马拉着一辆车,成年累月不住地奔跑着,那黑鬃白马累坏了,气都喘不上来了。难道我不想回家去吗?只是王家的差事没个完没个了,根本没有一点安居休息的时候。
 那翩翩飞翔的鸽子,有时飞上天,有时落下来,它们都停在丛生的柞树上。王家的差事没个完没个了,我连奉养年迈父亲的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
 那翩翩飞翔的鸽子,有时飞出去,有时停下来,它们都停在枸杞树上。王家的差事没完没了。我连供养老母亲的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
 我驾着四匹黑鬃白马拉的车,成年累月马不停蹄地奔跑着。难道我不想回家去吗?所以我作了这首歌,表示对我老母亲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评介〕
 关于《四牡》诗意的解释,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四年。鲁国大夫穆叔奉使到晋国,晋君设宴招待,乐工为他歌《鹿鸣》三篇 (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时,穆叔说: “ 《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 当时赋诗,惯于断章取义,因诗中有“四牡騑騑”,正好用来说明作为使臣的穆叔路途辛劳,故晋君取其义以表示对穆叔的慰劳,这也就是穆叔所谓“君所以劳使臣”之义。《毛序》 因之,说:“《四牡》,劳使臣之来也。”又加上“有功而见知,则说矣。”把穆叔当时对晋君说的话,错误地当成了诗的本义,并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引申。郑《笺》则又进一步将此诗附会到周文王时,“文王为西伯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使臣以王事往来于其职。于其来也,陈其功苦以歌乐之。”于是,诗作者也成了周文王了。朱熹《诗集传》继承《毛序》的说法。他们都把诗中本为小官吏因不堪差役劳苦自咏自叹之辞说成是君代使臣咏其劳苦之辞。清姚际恒提出了异议,他说:“此使臣自咏之诗”,并且指出,“试将此诗平心读去,作使臣自咏极顺,作代使臣咏极不顺,解诗何不取顺而取逆乎?”(《诗经通论》),姚氏自是别具慧眼。只是可惜的是,他并不彻底,还是曲为维护,说这个小官吏还只能是“使臣”,并说此原为使臣自咏,“后或因以为劳使臣之诗焉”。还保留了一条小尾巴。至方玉润则直接指出诗意是“勤王事也”(《诗经原始》),算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只是在“勤”字上还有问题,应该是“怨王事”才对。今人解释,有说成是奴隶被迫在外服劳役时的怨歌,观诗中服役的人,乘坐驾四匹马的车,不可能是奴隶身份的人,还应该看成是在外出公差的小官吏更恰当一些。
 本诗五章,章四句,从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二章为第一段,两章的前半部“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写四匹马驾着车,成年累月在弯曲而漫长的道路上不停地奔驰着,连马都累得喘不上气来了。这里有几层意思: 一是时间长、二是路途远,三是中间没有停歇,四是马疲惫不堪。总之,突出地是在写马的乏。而写马乏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表现人困。它是在从侧面烘托作为公差的小官吏,也就是本诗的作者,早已被这无尽无休的差事弄得疲惫不堪,无法忍受了。没说苦,而苦已现; 不提怨而怨已露。而诗的后半部则是直抒满腹悲伤之情。“岂不怀归?”一句反问,一方面表明自己时刻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刻在想着回家;另一方面也透露出郁结在心中的思家而不能回家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王事靡, 不遑启处”,“王事靡, 我心伤悲!”既是对上句不能回家的原因的交代; 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官差无尽无休的怨愤之情; 更以“我心伤悲”直抒哀伤并引起后面几章的思念父母之意。三四章是本诗第二段。每章前三句都用 “翩翩者”起兴, 是兴中有比,也可能是从眼前所见的景物写起。那眼前的鸽子,它们是多么自由啊,它们可以飞到天上去,又可以自由地飞回来,回到自己的窝巢里; 而自己呢,官差繁忙,劳累不已,有家不能归,有老父老母不能奉养,真是人不如鸟啊! 于是后两句“王事靡,不遑将父(母)”,哀怨之情,油然而生,不能自已。第五章为最后一段。头两句依然写其官差劳若不已。后三句则写其有家难归,有父母难养,无可奈何,只能以歌来寄托哀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全诗如泣如诉,词哀情苦,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做为一个小官吏,官差不已,身不由己,长期奔走在外,思家想亲的悲哀痛苦的心情。
 本诗表现手法的特点是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传达人物的心情。第一二五章,开头均从写马的不停奔驰开始,实际上写马的奔驰不停,正是表现人的公差烦忙,写马的疲惫,正是写人的劳累,写马正是写人。第三四章,开头以“翩翩者”起兴,兴中有比,写鸽子的自由飞翔与停落,正是反面衬托出人的不自由,有家难归,有父母难养,这也是从侧面进行反面烘托。这种手法运用是成功的。
 前后勾连,多方照应,既富于变化,又能回环往复,余意不尽,寓整齐于变化之中,是本诗精心结构的突出表现。就全篇来看,一二章是一种形式,三四章是一种形式,五章单为一种形式,形式上是多变的。但一二章、三四章内两章之间,则各自有相同相似句式的重复,形成一种整齐句式,回环往复。在一二章与三四章之间,在大的变化的前题下,又用小的相同 “王事靡”串连起来, 二章与三四章之用“不遑”串连起来,前后勾连照应。五章总收,一二句以形式变而内容不变照应一二章头两句,第三句“岂不怀归” 又以相同句子和一二章串连起来。后两句则以变化了的形式收束三四章末句。这样寓不变于变化之中,前后勾连,互相照应,使全诗既错落有致,形成参差的美,又整齐谐调,形成匀称的美,而且使全诗有机地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诗经》篇文之《四牡》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四牡

 

四牡,周道倭迟
 岂不怀归? 王事靡盬,
 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骆马
 岂不怀归?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
 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
 集于苞杞。王事靡盬,
 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
 将母来谂(11)


 

 【注释】①四牡:四匹公马。 (fēi):马行不止貌。②周道:大道。倭(wēi)迟:迂回曲折貌。③靡盬(gǔ):没有停息。④啴(tān)啴:喘息貌。骆(luò):黑鬣的白马。⑤遑:闲暇。启:跪。处:坐。⑥鵻(zhuī):斑鸠。⑦苞:丛生。栩(xǔ):柞树。⑧将:养。⑨杞(qǐ):枸杞。⑩骤:奔驰。骎(qīn)骎:急驰貌。(11)谂(shěn):思念。
 


 【鉴赏】 这是小吏行役思归之诗。
 全诗五章。首二章写小吏行役奔波。他驾着四匹公马拉的车子,在迂回曲折的大道上飞驰,马儿跑得气喘吁吁。难道不想早点回家? 只因王事没完没了,没有空闲歇息,因而内心感到无比悲伤。次二章写小吏所见所感。那翩翩飞翔的斑鸠,时而飞上去,时而又飞下来,纷纷歇息在柞树上、杞树上。他见此情景,感慨万端。由于王事没完没了,因此没有空闲回家奉养父母。对比之下,人的命运还不如小鸟。末章写小吏作诗之由。他驾着那四匹黑鬣的白马,在大道上不停地飞驰。成年累月在外如此奔波,感到身心疲惫。难道不想早点回家?于是他写下这首诗,借以思念自己的母亲。
 此诗有情有景,有起有结。“岂不怀归”在诗中多次出现,构成了贯穿全诗的主旋律。从“王事靡盬”“我心伤悲”“不遑启处”“不遑将父”“不遑将母”等句中,可以感到这位小吏内心深沉的郁愤和幽怨。
 《诗序》说:“劳使臣之来也。”此说与诗意明显不合。诗云“是用作歌”,这分明是自歌自唱,绝不是代人言情。姚际恒《诗经通论》说:“试将此诗平心读去,作使臣自咏极顺,作代使臣咏极不顺。”至于此诗用来“劳使臣”,那当另作别论,不可将诗义、诗用混为一谈。

《诗经》-《四牡》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四牡

 四牡,周道倭迟。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 我心伤悲。
 四牡, 啴啴骆马。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翩翩者, 载飞载下, 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不遑将父。
 翩翩者, 载飞载止,集于苞杞。 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四牡》这首诗,传统的看法,认为是慰劳归来使臣的诗,《傃传》曰:“《四牡》劳使臣之来也。这种见解,对于诗中所表达的重要内容,如“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王事靡盬,不遑将母”,一律理解为是君对出使之中的臣子的体察,是人主的代言。朱熹认为“疑为劳使臣而作,其后乃移以他用耳。”虽说是“疑”,但他的解释却又是非常确定的。他说“臣劳于事而不自言,君探其情而代言之,上下之间可谓各尽其道矣”。又说,“君子不以私害公,不以家事辞王事”,“臣之事上也,必先公而后私,君之劳臣也,必先恩而后义” (以上引女均见《诗经集传》)。这就不只是“疑”的问题了,而是论定了这首《四牡》诗是国君慰劳出使归来的臣子的了。但是,近人认为并不是这样,说这是一首出使的官吏思归的诗。这样一来,对全诗写到的内容,就都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认为诗中表现的内容,完全不是国君对出使的官员的体察、关怀与慰问,而是正在出公差的官员在诉说着他思亲念家,盼望快些结束“王事”,尽快回家,以便得休息,得以奉养双亲的心情。我们同意这后一种说法,因为不但全诗内容统看不出有关怀、慰劳的话语,而且诗的第五章的“是以作歌,将母来谂” (谂,思念。《郑笺》:“将母来谂,以养母之志告于君也”),透露了全诗写作的动机和缘起,这是“臣劳于事而不自言,君探其情而代言之”这一说法的一个难于弥补的缺口。古代的先贤们,将《诗经》中的许多诗,每每都与明君贤妃联系起来,他们对于《四牡》的解释也表现了同样的情况,自然是不足为奇的。
 《四牡》这首诗,首先是鲜明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没完没了的“王事”的厌倦,对长时期地奔走操劳在外,不能回家将养父母双亲的痛苦心情。诗中反复地说“王事靡盬,我心伤悲”,“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盬,止息。遑,闲暇,此指空闲的时间。启处: 启,是小跪; 处,是居,坐。方玉润《诗经原始》引项安世曰:“古者席地,故有跪有坐。跪即起身,居则坐也”。启处,意思是在家休息),这种没完没了的官差,已使他非常不满意了,尤其是“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王事靡盬,不遑将母”,对于奔忙在外,不能以尽人子之道,他更是不满的,他明确地责问:“鸟儿漫天飞,也还有归巢打宿的时候,干了官差的人为什么连鸟都不如呢! 这确实是官吏的劳苦和自伤,是明明白白的自陈其情。
 把握住“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分寸,是这首诗的明显特征。它抒写不满及厌倦之情,只是表达抱怨而已,它抒写不得将养双亲之意,只是悲哀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心境而已,仇恨,愤怒,摧心动肝,都是没有表现出来的。抒情主人公的“怨”与“伤”,都是很有节制的。这种感情节制的原因,首先当然是由于抒情主人公的社会地位、社会身分决定的,抒情主人公坐的四匹公马驾着的车子,显然是贵族乘坐的车,他坐着这种车子到处奔波,显然也不是士卒们的戍守或劳役,这样的特定身分,使他既有抱怨,但也因有既得的利益而不致于愤怒,更不会发展到仇恨以至于同“王事”相决裂的程度。另一方面,“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也是统治阶级能够接受的,是为统治阶级所允许的。因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是。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 的道理,人有苦痛,有抱怨,尽管让他们说出来,如果堵住人的嘴巴,用高压政策不让人诉说苦难、不幸与怨气,那是非常危险的,甚至会酿成决堤般的大祸。但是统治阶级提倡敦厚,允许的范围是以“不怒”、“不伤”为度的,这样就不至惊扰了统治阶级的安宁。孔子特别欣赏《诗经》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个“度”。他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说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以上引文见《论语》),总之,乐也吧,哀也吧,苦也吧,怨也吧,都要符合在统治者看来是纯正而适度的。这种有节制的表达情绪,甚至还可能为统治阶级所欣赏,这大概也是《四牡》这首诗得以编入雅乐的原因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抒写感情的节制,在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中,实在是有着很丰厚的沉积,甚至在不少情况下,成了我们的思想重负。
 本诗不是在平面上通过几个侧面或角度来展开抒情的,而是逐层深入地抒写了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四牡, 周道倭迟。 岂不思归? 王事靡盬, 我心伤悲” (牡, 雄性的鸟兽, 这里指公马。 , 马行不停的样子。周道,大道。倭迟,纡回长远的样子),这是由辛劳奔波引出“岂不怀归”“我心伤悲”的感情抒发,为全诗定了调子,但这又只是在一般意义上交待了抒情主人公是为什么事而悲伤的。进而从马都奔跑得喘息不止说到自己奔波在外没有时间休息,“四牡,啴啴骆马……不遑启处” (啴啴,喘息的样子。骆,黑鬃白毛的马),这里,抒情主人公的厌恶与不满就具体了。但是,下边抒情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这种发展是围绕着孝道进行的。孝道,是我们的先人们极为重视的道德准则之一,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一定的去处),说过“入则孝,出则弟”,甚至在父亲亡故之后,还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是抒情主人公由于长时间地忙于“王事”而“不遑将父”、“不遑将母”,这样,就由抱怨自己的不得休息,发展到抱怨无暇供养父母,无法以尽孝道,这样,抒情就发展到抱怨统治者违反孝道的程度了。全诗最后归结到“岂不怀归?用是作歌,将母来谂”,更强烈地表达出思会父母,盼望归家的心情。就是认为这是一首君王慰劳使臣的诗的传统看法,也不能不承认此为“以养父母之志来告于君也”(《郑笺》)。

诗词《四牡》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
 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
 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
 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释】 ①牡:公兽。四牡:四匹公马。騑(fei非)騑:行走不止貌。周道:大道。倭迟(yi移):亦作“倭夷”,威夷,逶迤,道路迂回遥远曲折貌。②靡:无。盬(gu古):停息。③啴(tan摊)啴:喘息貌。骆:黑尾黑鬃的白马。④遑:暇。不遑,没有闲暇。启:小跪。处,居、坐。启处指在家安息。⑤鵻(zhui追):斑鸠;鹁鸪。苞:茂盛。栩:柞树。⑥将:养。⑦杞(qi起):灌木名,枸杞。⑧骤(zhou宙):马奔驰。《传疏》:“载骤,犹载驰。”骎(qin侵)骎:马疾驰貌。⑨谂(shen审):念也,思念。
 
 【译文】 四马奔驰不停蹄,大路遥远又迂回。难道不想把家归?官家差事没收场,叫我怎么不伤悲。四马奔驰不停蹄,骆马累得喘粗气难道不想回家去?官家差事没收场,哪有闲暇去休息。斑鸠翩翩任飞翔,有时高飞有时低,群集茂密柞树上。官家差事没收场,无暇回家把父养。斑鸠翩翩任飞翔,有时高飞有时停,群集茂密杞树上。官家差事没收场,无暇回家把母养。四匹白马驾一行,车儿疾驰马蹄忙。难道不想回故乡?唱支歌儿诉衷肠,日夜思念我爹娘。
 
 【集评】 《毛诗序》:“《四牡》,劳使臣之来也。有功而见知,则说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又云:“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汉·郑玄:“无私恩,非孝子也。无公义,非忠臣也。君子不以私害公,不以家事辞王事。”(《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唐·孔颖达:“此经五章皆劳辞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宋·朱熹:“《仪礼》又以为上下通用之乐,疑亦本为劳使臣而作,其后乃移以它用耳。”(《诗集传》卷九)
 清·姚际恒:“将此诗平心读去,作使臣自咏极顺,作代使臣咏极不顺。”“王者采后,或因以为劳使臣之诗。”(《诗经通论》卷九)
 清·方玉润:“《仪礼·燕礼》、《乡饮酒礼》皆歌此诗,则又以为上下通用之乐矣。是古来先有此诗,然后采以为乐。”(《诗经原始》卷九)
 近·吴闿生:“旧评云:遣诣诗均妙。用代字决,沉郁曲折。我心伤悲句,提下四章。”(《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
 
 【总案】 这是出使的小官吏思归的怨诗。时间大约在周朝的厉、幽王时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徭役沉重,民不聊生。此诗写在这个小官执行公务的途中,车马的日夜兼程与他不得回家奉养父母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照。又用翩翩翻飞自由自在的斑鸠,反衬自己受治于人,如枷在身的处境。满腔怨尤无从排遣,只好长歌以号,聊解愁肠。作为官吏尚不得安居,民间的困苦可想而知。
四牡

四牡

〔原文〕
四牡騑騑,
周道倭迟。(齐倭迟作郁夷。
岂不怀归?韩作威夷。)
王事靡盬,
我心伤悲!
(騑、归、悲,微部。)
四牡騑騑,
啴啴骆马。(三家啴作痑。)
岂不怀归?
王事靡
不遑启处。(鲁遑作偟。)
(騑,归,微部。马、、处,鱼部。)
翩翩者
载飞载下,
集于苞栩。
王事靡
不遑将父。
(下、 栩、、 父, 鱼部。)
翩翩者
载飞载止,
集于苞杞。
王事靡
不遑将母。
(止、杞、母,之部。)
驾彼四骆,
载骤骎骎。
岂不怀归?
是用作歌,
将母来谂。
(骎、谂,侵部。)
〔译文〕
四匹公马拉着一辆车,在那遥远的弯弯曲曲的大道上,成年累月不停地奔跑着。难道我不想回家去吗? 只是王家的差事没个完没个了,一想到家,我的心就悲伤起来。
四匹公马拉着一辆车,成年累月不住地奔跑着,那黑鬃白马累坏了,气都喘不上来了。难道我不想回家去吗?只是王家的差事没个完没个了,根本没有一点安居休息的时候。
那翩翩飞翔的鸽子,有时飞上天,有时落下来,它们都停在丛生的柞树上。王家的差事没个完没个了,我连奉养年迈父亲的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
那翩翩飞翔的鸽子,有时飞出去,有时停下来,它们都停在枸杞树上。王家的差事没完没了。我连供养老母亲的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
我驾着四匹黑鬃白马拉的车,成年累月马不停蹄地奔跑着。难道我不想回家去吗?所以我作了这首歌,表示对我老母亲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评介〕
关于《四牡》诗意的解释,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四年。鲁国大夫穆叔奉使到晋国,晋君设宴招待,乐工为他歌《鹿鸣》三篇 (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时,穆叔说: “ 《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 当时赋诗,惯于断章取义,因诗中有“四牡騑騑”,正好用来说明作为使臣的穆叔路途辛劳,故晋君取其义以表示对穆叔的慰劳,这也就是穆叔所谓“君所以劳使臣”之义。《毛序》 因之,说:“《四牡》,劳使臣之来也。”又加上“有功而见知,则说矣。”把穆叔当时对晋君说的话,错误地当成了诗的本义,并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引申。郑《笺》则又进一步将此诗附会到周文王时,“文王为西伯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使臣以王事往来于其职。于其来也,陈其功苦以歌乐之。”于是,诗作者也成了周文王了。朱熹《诗集传》继承《毛序》的说法。他们都把诗中本为小官吏因不堪差役劳苦自咏自叹之辞说成是君代使臣咏其劳苦之辞。清姚际恒提出了异议,他说:“此使臣自咏之诗”,并且指出,“试将此诗平心读去,作使臣自咏极顺,作代使臣咏极不顺,解诗何不取顺而取逆乎?”(《诗经通论》),姚氏自是别具慧眼。只是可惜的是,他并不彻底,还是曲为维护,说这个小官吏还只能是“使臣”,并说此原为使臣自咏,“后或因以为劳使臣之诗焉”。还保留了一条小尾巴。至方玉润则直接指出诗意是“勤王事也”(《诗经原始》),算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只是在“勤”字上还有问题,应该是“怨王事”才对。今人解释,有说成是奴隶被迫在外服劳役时的怨歌,观诗中服役的人,乘坐驾四匹马的车,不可能是奴隶身份的人,还应该看成是在外出公差的小官吏更恰当一些。
本诗五章,章四句,从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二章为第一段,两章的前半部“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写四匹马驾着车,成年累月在弯曲而漫长的道路上不停地奔驰着,连马都累得喘不上气来了。这里有几层意思: 一是时间长、二是路途远,三是中间没有停歇,四是马疲惫不堪。总之,突出地是在写马的乏。而写马乏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表现人困。它是在从侧面烘托作为公差的小官吏,也就是本诗的作者,早已被这无尽无休的差事弄得疲惫不堪,无法忍受了。没说苦,而苦已现; 不提怨而怨已露。而诗的后半部则是直抒满腹悲伤之情。“岂不怀归?”一句反问,一方面表明自己时刻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刻在想着回家;另一方面也透露出郁结在心中的思家而不能回家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王事靡, 不遑启处”,“王事靡, 我心伤悲!”既是对上句不能回家的原因的交代; 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官差无尽无休的怨愤之情; 更以“我心伤悲”直抒哀伤并引起后面几章的思念父母之意。三四章是本诗第二段。每章前三句都用 “翩翩者”起兴, 是兴中有比,也可能是从眼前所见的景物写起。那眼前的鸽子,它们是多么自由啊,它们可以飞到天上去,又可以自由地飞回来,回到自己的窝巢里; 而自己呢,官差繁忙,劳累不已,有家不能归,有老父老母不能奉养,真是人不如鸟啊! 于是后两句“王事靡,不遑将父(母)”,哀怨之情,油然而生,不能自已。第五章为最后一段。头两句依然写其官差劳若不已。后三句则写其有家难归,有父母难养,无可奈何,只能以歌来寄托哀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全诗如泣如诉,词哀情苦,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做为一个小官吏,官差不已,身不由己,长期奔走在外,思家想亲的悲哀痛苦的心情。
本诗表现手法的特点是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传达人物的心情。第一二五章,开头均从写马的不停奔驰开始,实际上写马的奔驰不停,正是表现人的公差烦忙,写马的疲惫,正是写人的劳累,写马正是写人。第三四章,开头以“翩翩者”起兴,兴中有比,写鸽子的自由飞翔与停落,正是反面衬托出人的不自由,有家难归,有父母难养,这也是从侧面进行反面烘托。这种手法运用是成功的。
前后勾连,多方照应,既富于变化,又能回环往复,余意不尽,寓整齐于变化之中,是本诗精心结构的突出表现。就全篇来看,一二章是一种形式,三四章是一种形式,五章单为一种形式,形式上是多变的。但一二章、三四章内两章之间,则各自有相同相似句式的重复,形成一种整齐句式,回环往复。在一二章与三四章之间,在大的变化的前题下,又用小的相同 “王事靡”串连起来, 二章与三四章之用“不遑”串连起来,前后勾连照应。五章总收,一二句以形式变而内容不变照应一二章头两句,第三句“岂不怀归” 又以相同句子和一二章串连起来。后两句则以变化了的形式收束三四章末句。这样寓不变于变化之中,前后勾连,互相照应,使全诗既错落有致,形成参差的美,又整齐谐调,形成匀称的美,而且使全诗有机地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 鹿鸣   皇皇者华 ☛

四牡

四牡

四匹雄马。牡,mǔ,雄性马。《说文》:“牡,畜父也。”《秦风·小戎》二章:“四牡孔阜,六辔在手。”孔阜,甚肥大。六辔,六根缰绳。古代一车四马,应八辔。两骖马的内辔系于觖中,故六辔在御者手中。觖,jué,有舌的环,用以纳辔。郑《笺》:“六辔在手,言马之良也。”孔《疏》:“良善御人执其六辔在手而已,不假控制之也。”《小雅·北山》三章:“四牡彭彭,王事傍傍。”毛《传》:“彭彭然不得息,傍傍然不得已。”已,止。《大雅·桑柔》二章:“四牡骙骙,𣄊旐有翩。”骙骙,kuí,强壮貌。𣄊, yú,画有鸟隼的旗帜。旐,zhào,画有龟蛇的旗帜。翩,随风飘动貌。

☚ 四矢   四骆 ☛
000010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