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山摩崖刻石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刻。位于邹县城北岗山北麓,分布在东西长约300米的山峪中(俗称狼沟)。周围悬崖耸立,巨石相叠,因多年山水冲蚀,许多刻石位置移动,或倾斜、或仰俯,或断裂。据调查,现存刻石共26石,32处,总计400余字。每处多则百余字,少则一、二字,字径大小殊异,大者35×45厘米,小者10厘米见方。刻石由三部分组成:一、比丘惠晖题名。在山峪东侧陡崖之上,为一耸立巨石,俗称“鸭嘴石”,三面刻字,是岗山摩崖中刻字最集中的一处。北向刻题名、年号(大象二年七月三日),题名50字,字径15厘米。二、佛说观无量寿经。在“鸭嘴石”的东、南两面,经文177字,字径15厘米。三、入楞伽经。分大字与小字两种,经文东西向分布,计20余石,185字。岗山摩崖书法风格与铁山摩崖迥异,大字多方笔结体,以楷为主,间有隶意,行笔多重顿轻提,露锋,浑厚古朴。小字则圆润端秀,颇类汶上文殊碑。岗山摩崖刻石于清乾隆末年为钱塘黄易发现,其后,著录者益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