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 失业短篇小说集。周楞伽著。1936年11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收《失业》、《一个女人》等短篇小说8篇。 ☚ 崩决 文状元 ☛ 失业shīyè失去职业或就业机会。 【同】待业 【反】从业 就业 失业shi//ye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被解聘而失去工作:旧社会,有不少学生从学校毕业就~了|由于经济不景气,许多工人失了业。 失业shī yè 应该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或失去工作 (idleness; in dry dock; on the wallaby track; unemploy):自从去年~以后,他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工作。
离析形式 | 所占比例 | 例 句 | 失+了+业 | ★★★ | ◇ 他几年前失了业,现在又离了婚,真够倒 霉的。 ◇ 他失了业之后,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工作。 ◇ 我早就失了业,可是一直没敢告诉朋友。 ◇ 因为经济形势不好,我们公司倒闭了, 我也失了业。 ◇ 对于一个失了业的人来说,有什么比 一份安定的工作更重要呢? | 失+过+业 | ☆ | ◇ 听说我们现在的老板曾经因为公司破 产还失过业呢! ◇ 失过业的人,才知工作的珍贵! | 失+着+业 | ○ | √ 大学毕业都好几年了,我还失着业呢! √ 你不是还失着业吗?怎么买这么贵的 衣服? |
离析形式 | 所占比例 | 例 句 | 失+的+业 | ○ | √ 他五月份失的业,到现在还没找到工 作呢! |
失业shī yè动词。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用于贬义。 【例】西方社会存在着大量弊端,如失业、不平等、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吸毒等等。(《光明日报》1989年10月16日) 失业(反)就业 失业shī yèбезрабóтица;нез нятость从业、就业、在业;待业、失业○从业cóng yè(动)从事某种职业或行业;就业:~机会|~人员|~资格。 ○就业jiù yè(动)得到职业;参加工作:~问题|~人口 |安排闲散人员~|再~单位|~训练。 ○在业zài yè(动)指已经参加工作;就业:~工人|~人数|提高~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待业dài yè(动)(非农业户口的人)等待就业:~青年|在家~|~人员 |孩子~在家。 ●失业shī yè(动)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者|~工人|~率|~救济|为~青年提供了劳动机会。 失业←→工作 就业shī yè ← → gōng zuò jiù yè失业: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 工作: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 就业:参加工作;得到职业。 【例】 方田作时,朕忧蒸庶之失业,临遣光禄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东汉·班固: 《汉书 ·元帝纪》) 组织上觉得让他多下来学习锻炼是好的,便要他正式参加工作。(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你这个地方开除了,他就要在别的地方就业。所以,急于开除这些人不是好办法。(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失业 ☚ 失宠 丢官 ☛ 职业 职业业(~务;道业;营~;正~;生~;转~) 行(~道) 事(差~;谋~) 职(职事;职役;求~;辞~) 饭碗 饭锅 工作 生涯营生 衣食 生涯,职业:生业 敬称对方的职业:贵行 非职业的:客(~串) 没有职业:无业 没事 失去职业:失业 留力 丢差事 丢饭碗 砸饭碗 打破饭碗 失去岗位:失守 寻找职业:谋事 求职 找事 找工作 等待职业:待业 候差 有了职业:立业 业就 各就其业:肄业 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某项事业:成家立业 成家立计 立业成家 业成家就 挣家立业 得到职业:就业 以教书为业:吃白墨饭 以儒学为业:业儒 以写文章为业:文墨事业 笔耕砚田 纸田墨稼 砚田笔耒 以种田为业:泥饭碗 以打鱼为业:业网 改变职业:改业 改行 跳行 变业
另见:职称 职务 从事 行业 ☚ 职业 各种职业 ☛ 失业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处于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失掉工作的状态。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经常的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为生,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被资本家解雇,就会成为失业者。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人被机器排挤而失业,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期间,大批工厂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现象更为严重。资本家则利用失业来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薄弱,虽然也存在着失业现象,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有本质区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主人。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就业方面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并逐步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因此,少数人失业将是正常现象。1990年,我国城镇失业率仅为2.5%左右。 失业Unemployment想工作、具有工作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有80年代初期出现的经济和生产萎缩、通货膨胀、季节性生产行业的不稳定性、较高的失业保险使得部分人不愿从事薪水较低的工作、专业技能的缺乏等。为便于统计,加拿大统计局对失业人员范畴有明确规定,仅指在统计调查周内统计到的失业者,包括统计调查前4周内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被解雇时间长达26周左右的人、4周之后才能有工作的人。统计局在10个省设有固定的统计点,每月对56000个家庭进行调查,以此来计算失业波动率。60年代中叶以来,失业率呈上升趋势。1958年前和1964年~1969年间,失业率每年持续在3%~5%之间。1975年后,失业率一直高于7%以上。1982年12月份高达12.9%,成为有史以来罕见的高峰。从季节上,每年5月~10月间失业率较低,但11月份到次年3月份失业率较高,这主要与某些产业的季节性生产有关。从区域上,魁北克和大西洋沿岸各省失业率略高于安大略省和草原诸省,这与地区工农业发展有关。
加拿大失业率示意图 
失业Unemployment指大量雇佣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失业是商业盛衰周期下降阶段的特征,在萧条时失业达到极点。经济学家认为,除周期性失业外,还有因工业技术发展而引起的长期失业。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失业现象出现在1933年至1936年之间,尽管各种估计数字不同,但人们一般认为当时美国失业人数在1400万到1700万之间。失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现象,它导致家庭破裂、丧失收入、少年犯罪和其他犯罪行为。据估计,1927—1937年间美国因失业损失了约2000亿美元的物质财富。 失业有能力并且需要工作的劳动者丧失劳动机会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并与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相联系,给社会带来道德沦丧和心理创伤。 失业 失业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处于无职业的状态。失业是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劳动力相对过剩,劳动力资源被浪费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失业主要包括以下种类: ❶周期性失业。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高涨、危机、萧条、复苏的周期性循环状态,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总是周期性地波动。伴随经济危机而周期性出现的失业现象,就是周期性失业。 ❷季节性失业。这是由于季节变动造成对劳动力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 ❸长期性失业。这是由于某一行业萧条或常规工作变换以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超过一定期限的失业。在美国,这种失业的期限是六个月。 ❹技术性失业。这是由于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的更新,节省出一部分劳动力,导致暂时的、局部性的劳动与生产资料分离现象。一方面,企业采用新设备和新方法可以节省劳动力; 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可能因不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而失业。 ❺结构性失业。这是由于产业结构、生产形式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智能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失调而造成的失业。一方面,新兴的行业大量涌现,传统的行业被淘汰,这就要求劳动力的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如果不适应,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它的特点是求职者技能不能胜任现有的就业岗位,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变动使产业结构较大规模调整也会造成结构性失业。 ❻半失业。由于工厂开工不足或对劳动力需求不足等原因,导致劳动者被迫从事非全日工作并领取非全日额工资。 ❼隐蔽性失业。劳动者表面就业,实际上并未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级工做低级工的工作,高智能者从事低智能的工作; 另一种是人浮于事,如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 ❽摩擦性失业。因求职者错过就业岗位提供的就业机会,而导致的失业现象。在就业不稳定的情况下,摩擦失业是最经常出现的一种失业。 反映劳动者失业情况的指标有失业率、完全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者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即失业率 = 失业率是完全失业者在劳动力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即完全失业率=完全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其中完全失业者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在劳动年龄之内,而始终未找到有1小时劳动收入的工作的人。 ☚ 产业结构 通货膨胀 ☛ 失业Unemployment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寻找工作,而一时或长久得不到工作机会即称为失业。失业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社会现象,乃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部分工人被机器所排挤,从而遭受失业的厄运。失业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失业队伍的存在,形成一支随时可供资本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当生产增长时,可以随时从中获得必要的劳动力补充,而不受人口自然增长的限制;平时,失业大军的存在则可以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但失业现象始终存在。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主要国家的失业率高达两位数。根据不同情况,失业可分许多种类,如经常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 失业Unemployment原有职业的劳动者失去职业的状态。各国一般采取登记办法,将一定时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确定为失业者。对于失业者,各国一般均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一定的收入以维持生计。 失业属于劳动年龄人口、有劳动能力、积极寻找工作、愿意接受市场上现行工资水平、可以马上应聘和工作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找不到工作的状态。失业的规模以失业人口数来衡量,失业的程度以失业率来衡量。失业率是一定时期内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率。我国的失业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无业而要求就业,并且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占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之和的比率。在经济分析中,除了登记失业率指标以外,还有调查失业率指标。根据失业形成的不同原因,可将失业在理论上进行分类,得出不同的失业类型。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个人的失业可能属于某一种类型,也可能属于多种类型。失业类型主要有古典失业、凯恩斯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愿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隐蔽性失业、经常性失业、暂时性失业等。在经济政策上,治理失业,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失业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失业劳动年龄范围内的、有就业能力且要求就业的人口没有工作机会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与“在业”、“就业”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失业则称为待业。在国际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失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造成失业的原因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失业可以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按照造成失业的客观原因的不同,非自愿失业又进一步可以划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按照失业程度的不同,失业又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按照失业状态的不同,失业又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类。自愿失业、部分失业和隐性失业,通常不在失业统计之列。失业问题的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即失业率来反映。失业率高,则说明失业问题严重; 否则,则相反。在许多西方国家,当失业率为4~5%,则视为实现了充分就业,社会不存在失业问题 失业资本主义社会里,一部分工人丧失就业机会,沦为产业后备军的社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必然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还会引起劳动力供应的绝对增加,结果使大量工人失业。在危机和萧条阶段失业情况尤为严重。失业给工人阶级带来深重的灾难。 失业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既可以随时为资本家扩大再生产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又是资本家迫使在业工人提高劳动强度、把工资压低在劳动力价值以下和接受其它苛刻条件的手段。所以大量的经常性失业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社会现象。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灭失业。 失业有求职愿望的劳动者处于无职业的状态。各国一般采取登记办法统计失业人数。凡进行失业登记而未就业,并领取失业救济金的劳动者为失业人员。失业人员包括: ❶新成长的劳动力达到就业年龄未能就业者; ❷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人员自行辞职或者被辞退 (或者被解雇) 以后未及时就业的; ❸企业倒闭、破产引起的失业。此外,还有因开工不足等原因,工人不能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只领取部分工资的半失业。失业可分为自愿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 失业 失业unemployment有求职愿望的劳动者处于无职业的状态。各国一般采取登记办法统计失业人数。凡进行失业登记而未就业,并领取失业救济金的劳动者为失业人员。失业人员包括: ❶新成长的劳动力达到就业年龄未能就业者; ❷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人员自行辞职或者被辞退(或者被解雇)以后未及时就业的; ❸企业倒闭、破产引起的失业。此外,还有因开工不足等原因,工人不能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只领取部分工资的半失业。失业可分为自愿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 ☚ 充分就业 自愿性失业 ☛ 失业 失业Unemployment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且在寻找工作的人还没有职业的状态。处于失业状态的人被称为失业者。这实际上意味着社会总人口被划分为三种,即无劳动能力者、就业者和失业者。 失业与通货膨胀被看作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因而对于失业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对失业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提到的是马克思,他从剩余价值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分析,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在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中周而复始地变动着。在繁荣阶段时,大批资本投入生产领域,旺盛的投资带来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劳动者被吸引到生产的各个领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达到就业,整个社会表现出高就业的态势。而当危机来临时,企业为了减少开支,开始裁员,劳动者被从就业岗位上排除出来,高就业的繁荣被越来越多的失业所代替,劳动者的贫困化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失业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产业后备军”,当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时,他们又会被吸收。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大量“产业后备军” 的存在,他们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蓄水池。 庇古 (A. C. Pigou) 承袭了萨伊的 “供给创造需求论”,认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能达到均衡,这一均衡点将确定工资水平和就业量,因而并不存在真正的失业。庇古把失业说成是“摩擦失业” 和 “自愿失业”。所谓“摩擦失业”,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如生产的季节性变化,原料暂时缺乏,机器设备发生故障,以及工作转换等等引起的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据说是由于工人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拒绝接受现行工资水平或劳动条件而产生的失业。庇古的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具有完全可伸缩性工资的劳动市场上,没有考虑到工资本身的 “粘性”特点。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把就业与失业当作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他同意庇古的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传统辩护说法,并沿用了这些说法,但同时他看到,在面临30年代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量失业的情况下,依然把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失业简单地归于这两个概念,则完全与实际情况不符。因而他提出第三种失业范畴,即 “非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失业者愿意接受比当前实际工资为低的工资,但仍然找不着工作。刚性工资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使得劳动力市场不能迅速出清。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完善了他的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在短期内具有非出清市场的特点,但在长期内,工资趋于变动,以便平衡供给和需求,从而失业会随工资的调整而消失。(P·A·萨缪尔森,1985) 可以看出,庇古、凯恩斯与马克思对失业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同他们的研究立场与方法有关。对此,琼·罗宾逊 (Joan Robinson) 评论说: “因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有时叫做凯恩斯主义的失业,因追求利润的厂商提供的设备不足而产生的失业有时叫做马克思主义的失业,因为马克思强调的现象是众所周知的‘劳动后备军’ 的存在。” (1973,P. 150) 罗宾逊还指出: “凯恩斯的救治方法是对付已有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短期措施,这种方法是不会创造还不存在的生产能力的。” (1973,P.414) 现代经济学界一般认为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而出现的,发生在总体经济活动水平降低,即衰退和危机期间,它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最严重问题。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而引起的。在正常情况下,摩擦性失业总是存在,因为人们的迁徙和变更职业是不可避免的。 结构性失业是在对劳动者的供求不一致时发生的,这种不一致是因为技术发展等原因造成原有工种消失或对原有工种的需求量大为减少而产生。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之间的区别并非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摩擦性失业是以劳动市场略有不完善为基础的一种暂时的和极短期的失业,而结构性失业则是一种较难消除的和持久的现象。 失业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具有极大影响的。这里我们姑且不谈失业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秩序的影响,而只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失业。对全社会来说,失业的代价不但是减少了消费品和资本品的产量,而且损失了劳动者技能的积累。一般以国民生产总值缺口(GNP gap) 来计量失业的经济损失。国民生产总值缺口就是潜在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差。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情况时的总产量。关于失业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所谓奥肯定律是指失业率每高出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缺口就上升三个百分点。 上面提到的“自然失业率” 在对失业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概念。自然失业率是作用于价格和工资的力量处于均衡时的失业,它表明一国实现了它的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水平。 要说明的是,自然失业率由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是不等于零的失业率。并且,自然失业率是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失业率是既不因过剩需求而引起价格的上涨,也不因过剩的供给而引起价格的下降时的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下,通货膨胀没有加速或递减的趋势。 自然失业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自然失业率被认为是4%,到了70年代早期,这个数字变动到5%,而80年代,又进一步变化为6%。大致说来,自然失业率的变化受劳动力流动性和构成、结构性失业、政府失业保险政策的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变大及构成高失业率的劳动者比重增加,无疑会使自然失业率上升。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增加和政府提高失业救济也都会使自然失业率不断上升。 针对使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要降低自然失业率,所能采取的措施是: (1)改进劳动市场的服务。加强信息工作,使失业者知道空缺的工作岗位,以使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减少。 (2)提供培训。为劳动者补充其所需要的技能,以适应职业的要求。 (3)取消政府限制。也就是降低最低工资水平,改进失业救济措施。 (4) 政府创造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就业。一般认为,即使以上措施实现,也不会显著地降低自然失业率。 ☚ 就业 虚拟资本 ☛ 失业 失业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雇佣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劳动机会的人员。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产生的现象。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失业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失业存在的形式有三种:流动的失业人口、潜在的失业人口和停滞的失业人口。表现为二种类型: 完全失业即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承认的那种失业。半失业即希望整日工作和连续工作的工人,只能靠整日工作或被迫压缩工时的失业。半失业为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所不承认的失业现象。西方经济学者一般将失业分为摩擦性、技术性、季节性、结构性和周期性失业。在我国,新成长的劳动者一时找不到工作,原来有工作的劳动者也会失去工作,这是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暂时现象,随着经济的发达,我们将逐步解决这个现象,使人人有工作做。失业决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定能克服的问题。 ☚ 生产劳动 失业率 ☛ 失业 失业unemployment所有处于无工作状态和处于寻找新职业的过程中或在现行工资率水平上难以找到工作的那些人的总和。在经济理论中,失业的类型可以按照造成失业的原因来进行划分。按照凯恩斯理论,失业可以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失业又可以划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需求不足失业和技术性失业; 而按照新古典学派的观点,失业又可分为搜寻性失业、谨慎性失业和投机性失业。 ☚ 就业弹性 就业不足 ☛ 失业 失业unemployment凡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想要工作而没有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各国对工作年龄和失业的范围都有不同的规定。在美国,工作年龄是16岁以上,65岁以下。属于失业范围的人包括: ❶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工作,或者重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已达4周以上的人; ❷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而离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❸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原工作岗位而连续7天未得到工资的人; ❹非自愿解职者,即被企业解雇而无法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 ☚ 失业津贴 非自愿失业 ☛ 失业 失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丧失了劳动机会,成为产业后备军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迅猛增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越来越多的工人被机器排挤,成为失业者。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失业人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后备劳动力,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资本家还利用失业来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从而降低整个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使工人阶级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加深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失业是工人阶级的灾难,失业者失去了用来维持生计的收入来源,流浪街头,行乞度日,或靠救济金过活。危机时期生产缩小,大批工人被逐出工厂,失业人口急剧增长,失业情况尤为严重; 高涨时期,生产迅猛扩大,又迫切需要吸收大批劳动力,一部分失业者又有机会回到工厂,失业现象有所缓和。常见的失业形式: (1)摩擦性失业。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市场上暂时或偶然的供求失调造成的; (2) 自愿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工人不愿意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工作; (3) 非自愿失业。工人愿意按现行工资水平受雇于资本家,但由于劳动力需求不足而无法就业; (4) 结构性失业; (5) 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变动所造成的临时性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调。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采取什么办法,是不可能根本解决失业问题的。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暴露,要消灭失业,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 充分就业 社会主义待业 ☛ 失业unemployment
失业unemployment
失业unemployment 失业lose one’s job;be out of work (or employment);be unemployed;be on the dole queue 减少~ alleviate unemployment/~保险基金unemployment insurance funds/~保险金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保险制度system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标准unemployment margin/~补助金(美)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津贴 (英)unemployment benefit/~救济unemployment relief/~准备金unemployment reserve/~总人数total unemployment/~率unemployment rate;jobless rate/~者the unemployed;the jobl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