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商洛花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走唱类曲艺。流行于陕西商洛地区。原为三种民间说唱艺术即小戏形式的“大筒子”、曲艺形式的“八岔子”和“小调戏”的总称。相传清乾隆中叶至光绪初年,湖北、安徽、湖南的灾民逃荒到商洛一带,将带来的民间说唱艺术,同当地方言语音与民歌小调相融合,逐渐形成三种形式。近于戏曲的“大筒子”常在农村简易的舞台上演出;“八岔子”和“小调戏”(又称花鼓子),多在农村场坝、院落随地演出。20世纪初,三种形式经常在简易舞台上合作演出,统称为花鼓子。其中曲艺形式的八岔子和小调戏,一般由二、三人演唱,其中一个即兴创作,插科打诨兼介绍节目,载歌载舞,形式活泼。八岔子有阳八岔、阴八岔两类曲调,各有叫板、正板、落板三种板眼,正板又有快腔、慢腔之分。小调戏唱各种曲牌。伴奏乐器只有锣鼓等打击乐,唱到句尾时由乐队帮腔。建国后经过改革,已将八岔子与小调戏熔于一炉,成为完整的统一曲种。 ☚ 零零落 车灯 ☛ 商洛花鼓流行于商洛地区各县。清光绪三年 (1877年)以后,当地民间小调戏与传入的郧阳打花鼓结合而形成。开始以演二小、三小戏为主,清末民初时期较为兴盛。1949年后,经专业剧团发展提高,成为现在的大戏剧种。曲调流畅、轻快,地方色彩浓郁;表演以跳扭为主,结合生角所带草帽圈,旦角手上折扇、手帕的变化,形成多彩的舞姿。代表剧目有《王二小拜年》、《刘海戏金蟾》、《屠夫状元》和现代戏《换猪》、《六斤县长》等。 商洛花鼓曲艺名称。流行于陕西商洛地区,约形成于清代中晚期。当地人把“八岔子”和“小调戏”合称为地花鼓,二者经常合作演出,互有影响,统称为“花鼓子”,即商雒花鼓。八岔子和小调戏的演出形式基本相同,音乐曲调却不一样。演唱者一般都是三两人出场,载歌载舞,形式活泼,其中还有1人要做即兴表演。其伴奏只用打击乐。乐队在句尾时帮腔。八岔子的音乐曲调分〔阴八岔〕和〔阳八岔〕,都有〔叫板〕、〔正板〕、〔落板〕 3种形式。小调戏则演唱各种曲牌。现在八岔子和小调戏已合二为一,更富感染力。其内容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曲目都是小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