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汉) 蔡邕 《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汉)蔡邕《九势》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汉)蔡邕《九势》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汉) 蔡邕《九势》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汉) 蔡邕《九势》

匆匆不暇草书。

————(晋) 卫恒 《四体书势》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晋) 卫夫人《笔阵图》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晋) 王羲之《书论》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

————(晋) 王羲之《笔势论十》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南齐) 王僧虔 《笔意赞》

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

————(唐)张怀瓘《书议》

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

————(唐) 张怀瓘《六体书论》

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唐) 张怀瓘《书议》

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手。

————(唐)虞世南《笔髓论·释真》

用笔须手腕轻虚。

————(唐)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动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

————(唐) 韩方明 《授笔要说》载徐语

趋变适时,行书为要; 题勒方畐,真乃居先。

————(唐) 孙过庭 《书谱》

思通楷则,少不如老; 学成规矩,老不如少。

————(唐) 孙过庭 《书谱》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唐) 孙过庭 《书谱》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唐) 孙过庭 《书谱》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唐) 孙过庭 《书谱》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用笔当须如印印泥。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唐) 李世民《笔法诀》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

————(宋) 欧阳修 《作字要熟》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

————(宋) 欧阳修《李邕书》

学书如急流, 用尽气力, 不离故处。

————(宋)欧阳修《苏子美蔡君谟书》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宋) 苏轼《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宋) 黄庭坚《论书》

凡书画当观韵。

————(宋)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

————(宋)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宋)姜夔《续书谱·临摹》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 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宋) 姜夔 《续书谱·迟速》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

————(宋)姜夔《续书谱·疏密》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 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 皆字病也。

————(宋)米芾《海岳名言》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宋) 米芾《海岳名言》

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

————(宋) 赵构 《翰墨志》

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难精进。

————(宋)陈槱《负暄野录·学书须观真迹》载范成大语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元)赵孟頫《定武兰亭跋》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变法》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 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明) 丰坊 《书诀》

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明) 丰坊《书诀》

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正奇》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 须有用笔如太阿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

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

————(清) 朱履贞 《书学捷要》

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

本领者,将军也; 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

————(清) 冯班 《钝吟书要》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 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清) 冯班《钝吟书要》

用硬笔,须笔锋揉入画中,用软笔,要提得空。用软笔,管少侧,笔锋外出,笔肚著纸,然后指挥如意。用硬笔,管竖起,则笔锋透背,无涩滞之病。

————(清) 梁𪩩《评书帖》

楷书结构极难,而行草亦不易。

————(清) 梁𪩩《评书帖》

矾纸书小字墨宜浓,浓则彩生。生纸书大字墨稍淡,淡则笔利。

————(清) 梁𪩩《评书帖》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切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规形似也。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古来善书者多善画,善画者多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

————(清) 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清) 周星莲 《临池管见》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

————(清) 周星莲 《临池管见》

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

————(清) 周星莲 《临池管见》

离形得似,书家上乘,此中消息甚微。

————(清) 姚孟起 《字学臆参》

冷看古人用笔,不贵多写,贵无间断。

————(清) 姚孟起 《字学臆参》

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气象。

————(清) 姚孟起 《字学臆参》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然非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若专此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清)王澍《论书剩语·临古》

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

————(清)王澍《论书剩语·结字》

能用拙,乃得巧; 能用柔,乃得刚。

————(清)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用笔沉劲,姿态乃出。

————(清)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

————(清)王澍《论书剩语·执笔》

汉、唐隶法,体貌不同,要皆以沉劲为本。

————(清)王澍《论书剩语·隶书》

楷书不当布置平稳,然须从平稳入。

————(清)王澍《论书剩语·楷书》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历下笔谭》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述书下》

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

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 分书之骏发满足,以毫平铺于纸上也。真书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能以锋摄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清) 笪重光《书筏》

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 察其纽络一路。

————(清) 笪重光《书筏》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或呼疾而应迟,或呼缓而应速。

————(清) 笪重光《书筏》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有振、摄二法。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古人论用笔,不外 “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 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 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用。以峭激蕴纡余,以倔强寓款婉,斯征品量。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之要,统于 “骨气”二字。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清) 刘熙载《艺概·书概》

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篆书要如龙腾凤翥。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清) 刘熙载《艺概·书概》

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惟胆大,而在心小。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艺与诗情、画意合着一个灵魂,都强调简约之美,气韵之美,中和之美,它们体现着自古流传下来的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理想。

————陈廷祐 《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

————陈廷祐 《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

————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