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后出塞五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后出塞五首 后出塞五首唐组诗名。五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四。郭茂倩将它们收入《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汉横吹曲》。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四月。诗中通过一个脱身而归的士兵的诉说,揭露唐玄宗黩武好战,过宠边将,遂使安禄山跋扈骄恣,养虎贻患,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注。组诗共五首,既一气连贯,又可独立成篇。一首叙应募和辞家情事,二首记途中之事,三首言边将贪功生事,四首写主将气骄欲叛,五首写士兵不欲从逆脱身而归。明张綖曰:“前四章,著明皇黩武不戢,过宠边将,启其骄恣轻上之心。末章,直著禄山之叛,以见明皇自焚之祸也。”(《杜诗通》卷二)其中第二首最为著名:“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 恐是霍嫖姚。”叙写出征队伍雄壮严整的声威和肃杀悲凉的气氛十分传神,宋刘辰翁评曰:“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引自《杜诗镜铨》卷三)诗中“落日”二句是传世名句,后句“马鸣风萧萧”化用《诗经·小雅·车攻》中“萧萧马鸣”成句,加一“风”字,使全句更加动荡流走,并增强了关塞苍凉悲壮的氛围。 ☚ 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后出塞五首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恨别 下一篇:悲陈陶 → 诗词简介: 诗, 唐·杜甫作。杜甫的《后出塞》共五首,作于天宝十四年 (755)。诗中以一个被安禄山召募去的士兵的自叙口吻, 通过他应募从军到最后逃归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揭露了安禄山扩充兵力,拥兵自重, 阴谋叛乱的罪恶活动,批评唐玄宗好大喜功, 宠信边将,养痈遗患, 流露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关注和忧虑。组诗前后连贯, 结构紧凑严密, 从辞家到归来浑然成为一体,具有悲壮之美。其中第二首“朝进东门营, 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更是“千古不可得”的佳作。诗的首二句点明了入伍地点和出征途径。一朝一暮显示了军旅生活特有的紧张多变气氛。三四两句写傍晚塞地行军景象。五六两句写傍晚沙地宿营的场面。七八两句写夜深人“静”。九十两句写心绪的波动。以上八句,描写细腻,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触景生情,景随情变。最后二句以士兵的叹问结尾,赞美主将治军有方,似霍嫖姚再世。全诗以时间为轴,展示了三幅苍劲雄浑的军旅生活画面: 日暮行军图体现了军势的凛然和壮严; 沙地宿营图体现了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了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三幅画面,各具特色,层次井然,步步相生,意境悲壮,给人以颇高的艺术审美享受。而“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则成为杜诗中描写军旅生活的名句。
后出塞五首 后出塞五首唐杜甫的五古组诗。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作于长安。《出塞》、《入塞》,皆系汉乐府曲名,本为描写边塞生活的军歌。杜甫则借古调写今事,写成这组诗篇,另有《前出塞九首》同此。《后出塞五首》亦以一个新征入伍的戍卒口吻,叙述出征关塞的军旅生活情景,并透露出安禄山扩充势力、阴谋叛乱的消息,表现了对这种危急时局的深切忧虑。五诗结构严密,格调高亢,依次叙述了征人从辞家到归来的全过程。仇兆鳌《杜诗详注》卷4: 首章记应募之事,二章记在途之事,三章讥边将生事也,四章刺将骄欲叛也,末章褒军士之不从逆者。 ☚ 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 后出塞五首 后出塞五首唐杜甫的五古组诗。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作于长安。《出塞》、《入塞》,皆系汉乐府曲名,本为描写边塞生活的军歌。杜甫则借古调写今事,写成这组诗篇,另有《前出塞九首》同此。《后出塞五首》亦以一个新征入伍的戍卒口吻,叙述出征关塞的军旅生活情景,并透露出安禄山扩充势力、阴谋叛乱的消息,表现了对这种危急时局的深切忧虑。五诗结构严密,格调高亢,依次叙述了征人从辞家到归来的全过程。仇兆鳌《杜诗详注》卷4: 首章记应募之事,二章记在途之事,三章讥边将生事也,四章刺将骄欲叛也,末章褒军士之不从逆者。 ☚ 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