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训诂常用术语
(一) 古人解释古今字常用术语
1. 以今字释古字 凡经籍用古字的,诸训诂学家常用今字解释。
(1) 某、某古今字。《礼记·曲礼上》: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玄注:“余、予古今字。”这说明前人用予,后人用余。
(2) 今文某为某。《仪礼·士丧礼》: “赴曰,君之臣某死。”郑玄注:“今文赴作讣。”
(3) 某,古某字。《素问·玉机真藏论》林亿 《新校正》:“濡,古软字。”
(4) 某,作某。《素问·缪刺论》: “鬄其左角之发。”高士宗注:“鬄,鬀同,俗作剔。”《素问·大奇论》: “脉至如交漆。”高士宗注:“交,作绞。” 《太素·卷十·阴阳乔脉》: “乔脉安起安止。”杨上善注:“乔, 亦作𫏋, 禁娇反, 皆疾健也。”
(5)某,今某字。《说文·人部》 “偭”字下段玉裁注:“乡,今人所用之 ‘向’ 字也,汉人无作 ‘向’ 者。”
(6) 某,某也。《素问·病能论》: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王冰注:“息,瘜也,死肉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余锡以方士。”张介宾注:“锡,赐也。”(《类经》卷十三第一)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 张志聪注:“辟,避也。”李梴 《医学入门》卷二:“曾,层也。”
(7) 某即某。《素问·大奇论》:“悬去枣华而死。”高士宗注:“华即花。”《素问·宝命全形论》: “手如握虎。”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 “虎固非可握持之物,考 ‘虎’ 即琥之古字,握虎者,谓持发兵之瑞玉符,为谨严之极也。”
(8)某,某同。《灵枢·四时气》: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张介宾注:“疠,癞同。”(《类经》卷二十一第三十六)《素问·五运行大论》: “帝曰: 冯乎?”张介宾注:“冯,凭同。” (《类经》卷二十三第四) 《素问·血气形志篇》: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张志聪注:“俞,输同。”《素问·腹中论》: “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张志聪注:“齐,脐同。”
(9) 某某通用。《素问·生气通天论》: “精神乃央。” 《新校正》: “央乃殃也,古文通用。”
2. 以古字释今字 凡古籍中出现后人改动或后出现的今字者,诸注疏者多用下列术语:
(1)故书某为某。《周礼·地官·师氏》: “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郑玄注:“故书举为与。”
(2) 古文某作某。《仪礼·少牢馈食礼》: “髀不升。”郑玄注:“古文髀皆作脾。”
(3)某,某也。《礼记·曲礼上》: “俯而纳屦。”郑玄注:“纳,内也。”
(4) 某,古作某。《素问·上古天真论》: “恬惔虚无。”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 “古抄本惔作憺。元版同,宋本《释音》亦同。”
(二) 古今字异读术语
古今字异读的术语大致有如下几种:
1.直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本附《音切》:“乡音向。”《素问·经脉别论》王冰注本附《音切》: “罢音疲。”《素问·五藏别论》:“变见於气口。”张介宾注:“见音现。” (《类经》卷三第十一)《素问·血气形志篇》: “欲知背俞。”张志聪注:“俞音输。”《素问·八正神明论》: “以息方吸而内针。” 张志聪注:“内叶纳。”此非叶音,应是直音。《素问·阴阳别论》: “阴阳虚,肠辟死。”姚止庵注:“辟音澼。” 《灵枢·论勇》: “卒然遇烈风暴雨。”张介宾注:“卒音猝。” (《类经》卷四第二十一) 《太素·卷八·经脉之二》: “溺色变。”杨上善注:“溺音尿。”
2.读如 胡㴻说:“能读如态, 病之形能也者, 病之形态也。” (《素问校义》)
3.读若 《说文·竹部》: “算,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筭。”这是说明异体字。王筠说:“ (《说文·王部》) ‘皇’ 下云: ‘自,读若鼻。’ 案 ‘自’ 下云: ‘鼻也,象鼻形。’ 於此又言读若鼻,则是古今字也。” (《说文释例》卷十一) 古人又用“读若”来说明同源字和通假字,参见本书第二章同源字概说及第三章通假字概说。
4.反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引 《易》 曰:“天地不交否。” 附《音切》: “否,符鄙切。”《素问·骨空论》: “其孔,溺孔之端也。”张景岳注:“溺,娘吊切。” (《类经》卷九第二十七) 《太素·卷六·藏府气液》杨上善注:“藏,财浪反。”
5.读作 《素问·脉要精微论》: “脉风成为疠。”姚止庵注:“疠,原读作癞。”
6.标明声调 《素问·三部九候论》: “实则写之。” 张介宾注:“写,去声。” (《类经》卷五第五)《善济方·卷四百二十六·直音略》: “齐颈,上去声。” 又“王,去声。”
7.读为、读曰 由于古人使用术语并不谨严,各人的观点也不太一致,对古今字的异读亦有使用 “读为”、“读曰”者。《周礼·肆师》郑玄注:“义读为仪。” 《荀子·成相》: “曷谓罢?国多私。”杨倞注:“罢读曰疲。”《礼记·少仪》: “师役曰罢。”郑玄注:“罢之言罢劳也。”《释文》: “罢音疲。”
笔者建议统一训诂术语,提示古今字可用 “某,今某字”,“某,古某字 (或某,古作某)”。古今字的异读可使用 “某,读如某”,或 “某,读若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