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郊běi jiāo(字) 钱浦,明代人,义士。 北郊(反)南郊 北郊 北郊古代王朝在都城北门以外举行的祭祀仪式。《周礼·天官·内宰》: “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 这是指在北郊举行的皇后亲蚕仪式。秦汉以后,皇帝每年夏至日举行方泽祭地仪式,地点也是在都城的北门外,所以称为北郊,亦称为北郊大祭。 ☚ 南郊 绎祭 ☛ 北郊 北郊亦称“地郊”、“后土祠”。古代“祀地于北,就阴位”,设祭地之坛于都城的北郊,故称。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十一月,汉武帝始立后土祠于河东汾阴 (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以祭祀土地神。坛方五丈,高六尺。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十二月,丞相匡衡奏言, 汾阴后土祠位置在长安的东方, 不符“瘗地于北郊, 即阴之象也”的古制。而且远去汾阴,要渡黄河,有风波舟楫之危, 百姓也有供张徭役之劳。成帝接受建议,把汾阴后土祠迁徙到长安城北的高祖长陵附近, 称为北郊。与此同时,也将甘泉祭天的泰畤迁徙到长安城南,称为南郊。此后,北郊与南郊之所仍多次搬徙。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十月,成帝无子,疑心是徙南北郊, 违先帝之制, 失天地之心,以妨继嗣,从而罢长安南北郊,恢复甘泉泰畤与汾阴后土祠。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成帝无嗣而终,又复长安南北郊。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十一月,因哀帝疾病,疑因搬动泰畤后土,再次令迁往甘泉汾阴原处。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正月,大司马王莽等奏请恢复长安南北郊如故。 ☚ 泰一祠 后土祠 ☛ 北郊❶古时称都城北门外为北郊。
❷帝王每年夏至日祭地于都城北门外的方泽,称北郊,也称北郊大祭。
北郊❶即东晋北郊坛。在今江苏南京市。
❷唐东都北郊,在今河南洛阳市北。
❸唐汴州城北郊原之地,即赤冈,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