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运动
地方性构造运动名称。詹立培等1982年创名, 与东吴运动相当。北山运动是甘肃北山地区晚古生代最强烈的一次褶皱上升运动。时期在早、晚二叠世间。其主要表现特征在安西红柳峡,上二叠统陆相酸性火山岩、碎屑岩呈角度不整合于下二叠统双堡塘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之上;在敦煌白尖山, 上二叠统方山口组呈角度不整合于中石炭统芨芨台子组之上;在肃北红岩井,上二叠统红岩井组呈角度不整合于中志留统公婆泉之上。此次运动使北山地区从比较活动的海相沉积转变为较稳定的陆相沉积,并伴随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和以酸性为主的岩浆侵入活动,如树窝井花岗岩体、辉铜山和俞井子基性岩体均侵入于下二叠统, 同位素年龄值在223Ma~297Ma;在牛圈子及略井的石英片岩、斜长片麻岩变质年龄分别为292Ma和256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