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北京话词典︱后记 后记 《北京话词典》是一部北方方言词典。在编纂的过程之中,我们始终在竭尽全力地追求着,力求使它的京味儿更浓厚一点儿。 在我们从事多年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深感无论对学习汉语的,研究汉语的,从事中外文翻译的,还是对阅读欣赏京味儿艺术作品的广大读者、观众来说,在浩如烟海的辞书之中,还需要有一种实用的北京话方言词典,以便对他们学习、研究、应用汉语,遇到属于京味儿方言语言障碍时,提供切实的帮助。正是这种粗浅的认识,促使我们编纂了这本《北京话词典》。 《北京话词典》的前身是《北京话词语》。该书1986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3月,增补二百余条新辑词条,第二次印行。2001年4月出版增订本。承蒙中华书局的抬爱,经过全面地补充修订,本书得以出版面世。该词典共收词目约11000条。 《北京话词典》的主要特点,首先表现在词条的选择上,每个词条的确立都坚持必有出处的原则。为了选择北京话词语的词条,我们翻阅过大量的包含丰富的北京话方言的语料,其中涉猎文学艺术诸多门类,如小说、戏曲、曲艺、影视等作品。时间跨度长达二百余年。广为搜寻,精挑细选。见诸文字的(少量闻其声的),确是北京话方言的词语尽皆收录。没见诸文字的(也未闻其声的),即使明明知道是北京方言的词语,也只得暂时忍痛割爱,不予收录。 第二个特点,凡引例句必有出处,并明确注明。为便于读者查找例句出处,书末特意附上《引例略称与全称对照》。决不自编例句,更不照抄其他辞书的例句。 与上述两点密切相关的第三个特点,表现在词语的释义上。释义从例句而来,每个义项定有例句。没有例句的义项,宁可暂缺,决不硬立。 从某一角度看,或许觉得这些所谓的特点,似乎是自缚手脚的条条框框。但若换一个角度考虑,我们觉得这种自我约束的做法,对保持所选北京方言词语的纯正性,是有益无害的。 《北京话词典》(包括其前身《北京话词语》)从一开始构想,就得到很多师长、朋友的支持、鼓励。件件动人事例不胜枚举,浓浓感念之情从未淡漠。值此新书面世之际,我们特向诸位师友表示诚挚的谢意。还要向我们参阅过其著述的先贤时贤,以及引述其著述(包括有声的无声的)诸位先生、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由衷感谢的是中华书局的领导,特别是中华书局辞书室主任侯笑如女士、该书的责任编辑李晓燕女士。特别要感谢多年从事语言学研究、从事《现代汉词典》编纂的学兄晁继周先生,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们编纂《北京话词典》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他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撰写序文。谢谢各位对本书的顺利出版给予的切实热情的帮助。 本书前身三次印行,深受众多读者厚爱,借新书出版之机,聊表谢意。同时也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多多批评指正。2012年5月 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
☚ 北京话词典︱出版说明 北京话词典︱序 ☛ 00010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