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化学物质所致的眼部损伤。常发生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以酸、碱性灼伤为主,酸类如硫酸、盐酸、硝酸等,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氨水等。临床表现,可有眼部刺痛、流泪、畏光及视力障碍等。严重者可发生瘢痕性睑裂闭合不全、眼球粘连、角膜混浊、溃疡或穿孔。应积极防护。
化学性眼外伤
凡因腐蚀性化学物质与眼部接触所造成的组织损伤,称为化学性眼外伤。化学性外伤多见于化工厂和实验室,主要为酸碱灼伤。农业上常因使用氨水等化肥时不慎致伤;在建筑业和日常生活中则以石灰、碱水的灼伤较为常见。随着化学及制药工业的发展,各种有机化合物如醇、醚、醛、砷、汞等也可引起眼部烧灼伤。
酸碱灼伤多由生产操作时液体或固体化学物品不慎进入眼内所致。酸与角膜、结膜接触发生腐蚀作用,立即与组织内蛋白质凝结,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凝固物,病变多限于被接触部位,较少向深部渗透。碱与眼组织接触后,立即与组织内蛋白质作用,变成碱性蛋白质化合物,同时与脂肪起皂化作用,使组织坏死软化,并可迅速渗入深部,甚至到达眼球内,对眼内组织,特别是虹膜睫状体和晶体造成严重的破坏。故在一定意义上来讲,碱灼伤较酸灼伤的预后更差,当然浓度高的酸也可引起广泛的组织损伤。(彩图47)
化学性眼部损伤一般可分为四期:
❶接触期:在化学物质进入眼内的一瞬间病人主觉剧痛,眼睑立即痉挛紧闭,使化学物质与组织的接触面积加大,它一方面腐蚀表层组织,同时向深部渗透。
❷扩散期:化学物质进入眼部后虽经冲洗,但与组织结合的或已进入组织深层的则很难清除,特别是碱性物质将继续向四周或深部扩散,以致引起深部组织的坏死,或虹膜睫状体炎,瞳孔缩小,房水内出现渗出物甚至积脓。晶体可发生混浊,日后常发生青光眼。
❸溃疡期:伤后数日,角膜坏死、出现溃疡。这种溃疡愈合缓慢,容易扩大加深,并遭致继发感染,造成眼球穿孔。
❹瘢痕期:待急性损伤反应逐渐消退后,损伤的组织开始修复愈合,角膜表面出现新生血管,最后使角膜完全混浊,变为扁平或形成粘连性白斑或葡萄肿。广泛的结膜瘢痕增生可导致结膜干燥、结膜囊缩小、睑球粘连、睑内翻或睑外翻、眼睑闭合不全等;虹膜炎愈后常引起虹膜前后粘连、或在瞳孔区形成机化膜、继发青光眼、白内障、甚至眼球萎缩。
化学伤的诊断一般没有困难,如化学物质的性质不明时,可采用定性试纸测试,但必须在致伤不久立即进行,时间久后、结膜囊内的pH值并不一定能反映出致伤物质的真正性质。事故发生后,立即冲洗,尽可能快地稀释结膜囊内的化学物质,这是抢救的关键,必须争分夺秒。同时必须首先和尽快清除可能存留在结膜囊内的固体化学物质。冲洗时眼睑要尽量开大,并应充分暴露上下穹窿部,务求全面彻底。在紧急情况下,冲洗液不必要求具有中和性质,也不必过于强调无菌要求,自来水或河水均可应用。如结膜组织贫血严重或有坏死迹象时,可考虑切开球结膜,剥离结膜下组织,放出结膜下液,然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冲洗后可在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对碱性)或2~3%的碳酸氢钠(对酸性)。也可注射自体血液。如前房已有明显渗出反应时,可作前房穿刺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前房,扩大瞳孔防止粘连。灼伤早期用血管扩张剂,全身给予激素。溃疡期须用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可结膜下注射自家血,滴用依地酸钠(EDTA-Na)及半胱氨酸中和烧伤后产生的胶原酶以防止角膜穿孔。注意眼压变化,如眼压升高应服用乙酰唑胺。为防止睑球粘连,每日二次用玻棒分离或用塑料片隔开创面,并涂以大量眼膏。必要时行球结膜或口唇粘膜移植术。瘢痕期如有倒睫、睑内翻、外翻及闭合不全等危害眼球的病变,应即及时处理。对角膜瘢痕,可行角膜扳层或全层移植术。对白内障继发青光眼亦可行手术治疗。
化学性眼外伤多在违反操作规程、管道或容器遭受腐蚀而未行检修、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等情况下发生。必须针对这些原因,广泛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及制订严密操作规程,做到防患于未然。凡接触化学物质的车间或实验室内应有水源,或缓冲液,以应急需。操作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戴防护面罩或防护眼镜。对酸、碱容器和管道,须有明显标志,瓶、盆、缸、桶必须加盖,妥为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