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骨软骨炎
剥脱性骨软骨炎首由Konig于1887年描述。本病实质上是一种骨骺或骨软骨的缺血性坏死,多发生于16~25岁青年,男性比女性多四倍。80%病例发生于膝关节的股骨内髁关节面,其次是胫骨、髌骨、肱骨小头。
真正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数认为是受累区域骨和软骨的血供应发生障碍,可能由于该处软骨下骨的终末小动脉发生栓塞,失去局部血液供应,但这理论依据不足,因该处无终末动脉,最可能是在受伤后,有血肿形成,造成缺血性坏死。个别学者提出先天性或遗传因素,也有人认为与低毒性感染有关。
受累软骨下骨呈局限性坏死,周围充血,结缔组织增生,并可伸入死骨内。若结缔组织增生较多,小块死骨可松动、脱落,形成关节内游离体。覆盖于死骨上的关节软骨也可能发生坏死,分离,随死骨一同脱落。骨缺损部位被纤维组织所长入,逐渐形成纤维软骨,继而由透明软骨增殖而修复者则很少。这种剥脱的骨软骨块的直径,于膝关节往往在0.5~2cm范围。若剥脱骨软骨块过大,则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病。
多数病人有外伤史。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经频繁活动后,会出现轻度关节疼痛和肿胀。当坏死骨软骨块已自关节面上分离,会出现关节内机械性刺激现象,反复产生关节疼痛和渗液,休息后好转。有时会出现关节交锁和关节弹响,病程漫长,多次发作,可出现股四头肌萎缩; 偶尔在膝关节皮下可扪及游离体。少数病人可能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偶尔发现。早期X线片可见坏死骨块密度增生,周围有环形透明阴影,常位于股骨内髁外侧面。当坏死骨块完全分离脱落时,关节内可见到游离体,范围可与股骨内髁缺损关节面相同。后期可出现骨性关节病体征。
早期可用石膏固定6~8周,使坏死骨块有自行愈合机会,进行定期X线观察疗效。年轻病人自愈机会较多。如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进一步处理。手术治疗应在骨块尚未完全分离之前,作螺丝钉内固定。如已形成关节内游离体,而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应作游离体摘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