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刚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刚毅1837—1900满族,满洲镶蓝旗人 刚毅1837—1900清末顽固派官僚。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以笔帖式累迁刑部郎中,熟谙封建法律案例。历任山西、江苏、广东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召授军机大臣、补礼部侍郎。1900年初,与军机大臣荣禄图谋废光绪帝,立溥㑺为大阿哥(皇储)。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奉命至涿州“察看”义和团虚实,查办解散近畿附近的义和团。他认为利用义和团进攻外国使馆既可胁迫外国支持废掉光绪帝,又可削弱义和团力量,主张对义和团实行“招抚”,并受慈禧之命统率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随慈禧逃往西安,途中病死于山西侯马镇。 刚毅
刚毅;坚定;坚毅ɡānɡyì jiāndìnɡ jiānyì【同】 都是形容词;都可形容人性格坚强有毅力;都是褒义词。 刚毅ɡāngyì刚强坚毅 刚毅gāngyì〈形〉意志坚强,有韧劲:性格刚毅│刚毅果敢。 刚毅gāngyì【释义】 刚毅gāngyì坚强有毅力。形容性格、表情、状态、样子、面容、脸色 (脸)、眼光(眼)、神采、神色和人物等。例如: 刚毅gāng yì形容词。刚强,坚定,用于褒义。 刚毅(同)刚强 倔强 坚毅 刚毅ɡānɡyì刚强坚毅。 傲雪欺霜/百败不折/百炼成钢/百折不挠/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焚舟破釜/钢打铁铸/刚毅木讷/刚正不阿/坚定不移/坚强不屈/坚忍不拔/坚如磐石/坚贞不贰/矜矜竞竞/雷打不动/宁死不屈/千锤百炼/矢志不渝/誓死不二/誓死不屈/巍然屹立/威武不屈/心如铁石/桦木扁担——宁折不弯/砍倒的柳树——死不甘(干)心/腊月的梅花——傲霜斗雪/老大懒惰老二勤——一不做,二不休/离弓的箭——永不回头/蜻蜓撼石柱——毫不动摇/烧红的生铁——越打越硬/铁打的棒槌——硬邦邦/铁打的脑壳——不转向/铁匠铺里的家什——都是硬货/铁路上的枕木——经得住压/铁人不怕棍——身子硬/王八吃秤砣——铁了心/握着蒺藜死不丢——不怕扎手/哑巴挨夹杠——痛死不开腔/不到黄河心不死/好马不吃回头草/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困难九十九,难不倒两只手/日日行,不怕万里路;时时做,不怕事不成/摔跤也要向前倒/泰山压顶不弯腰/有心打石石成砖,无心打石石原原/丈夫有泪不轻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我心坚,你心坚,各自心坚石也穿/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 ☚ 知死必勇 傲雪欺霜 ☛ 刚毅 刚毅忠正刚毅:忠毅 ☚ 刚柔 刚烈 ☛ 果决 果决击断 另见:果敢 坚决 ☚ 做事果断 不果断 ☛ 刚毅1837—1900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笔帖式出身。慈禧太后宠臣。历任江西按察使,山西、江苏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以附合主战派言论任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间(1900年初),与军机大臣荣禄等支持慈禧太后,企图废黜光绪皇帝,立溥俊为“大阿哥”(即皇太子)。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津时,奉命到涿州一带“劝导”、“晓喻”义和团,企图令义和团自行解散。后慈禧太后表示招抚义和团时,他又主张利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随慈禧太后西逃。途中死于山西侯马镇。 刚毅刚强坚毅。一种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和性格。它与怯懦、温驯、优柔寡断、迟疑不决、自暴自弃等相对立。刚毅的特点是:为人处世刚强正直,自尊心强烈,意志顽强持久,行动坚决果敢。刚毅历来被人们当作一种优良的品性看待。各个阶级都把刚毅作为完成自身事业的一种伦理要求加以倡导,并作为青少年教育和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需要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具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刚毅品性,从而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前进。就个人而言,养成刚毅的品性,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怕困难和挫折,坚定不移、百折不回地去实现正确的目标,使事业有成,为社会做出贡献。 刚毅1837—1900字子良,镶蓝旗满洲人。初以翻译生取中笔帖式,迁刑部郎中。以平反杨乃武案受奖。外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光绪二十年 (1894) 内用为军机大臣。二十二年擢工部尚书。次年调刑部尚书。二十四年补正红旗蒙古都统,调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同年戊戌政变,力主废黜光绪皇帝,并罢新政,为慈禧太后宠信。后支持荣禄等立溥㑺为大阿哥(即皇储)。义和团运动时,力主借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以实现废立。八国联军陷京师,随慈禧西逃,卒于山西。被追夺官爵。 刚毅 刚毅Gangyi在困难面前和险恶环境中不屈服。表明人的品行和道德面貌的一种道德品质, 这种品质的特点是大胆、坚强、忍耐、舍己精神和自尊心。它表现为人能在危险和复杂的场合果断地和最合理地行动,表现为人善于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去达到目的,即使再大的困难也能忍耐,必要时甚至作出自我牺牲。虽然刚毅是一个人的一种特殊意志的属性, 通常也同人的心理特点联系在一起。但在道德意识史上,刚毅永远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它不是某一个阶级所独有,各个阶级都提倡和需要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刚毅品格, 因为它表现为一定的坚定性和顽强性, 对于巩固一阶级的地位和完成一定阶级利益的任务都是需要的。例如,奴隶制社会的思想家柏拉图把刚毅解释为 “军人阶层特有的一种品质”。对于刚毅的这种解释一直保存到封建社会,在这里它被理解为骑士的美德,用以保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只有共产主义道德才赋予刚毅的概念以真正的道德意义, 共产主义道德利用它来评价任何一个人相应的举动, 而不依赖于他的社会地位和他的任何生活领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需要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而且这种品质只能是一点一滴地逐步培养。刚毅被共产主义道德看作表现英勇精神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品质。 ☚ 诚实 意志 ☛ 刚毅刚强、正直、坚韧不拔的个性品德。是坚定的道德信念、顽强的道德意志的结晶,具有较稳定的道德价值。 刚毅 刚毅一种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作为道德品质,其特点是勇敢、刚直、顽强、忍耐、强烈的自尊心和毅力。作为性格,表现为坚定性和顽强性。具有刚毅这种品质和性格的人,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气馁,在危险和复杂的场合能够勇猛果断地行动,善于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完成他面临的任务,在必要时甚至作出自我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推进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需要人们具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刚毅品质和性格。老年人由于体质不强,会遇到很多困难,除了家人和同志给予帮助外,老人自身也要注意培养刚毅的性格,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 ☚ 勇敢 讲文明 ☛ 刚毅1837~1900清代官吏。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笔帖式出身。慈禧太后宠臣。历任江西按察使,山西、江苏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 以附合主战派言论任军机大臣。二十四年, 以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二十五年十二月间,与军机大臣荣禄等支持慈禧太后,企图废黜光绪皇帝,立溥俊为“大阿哥”(即皇太子)。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津时,奉命到涿州一带“劝导”、 “晓喻”义和团,企图使之自行解散。后慈禧太后表示招抚义和团时,他又主张利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随慈禧太后西逃。途中死于山西侯马。 刚毅1837—1900清末大臣。满洲镶蓝旗人。字子良。笔帖式出身。光绪十一年(1885),由按察使擢山西巡抚,后调江苏、广东。任内,于屯田、固边、修渠、疏浚等多有建言并有一定贡献。十二年,巡阅大同镇属营伍,并疏陈、抚恤大同水灾、救赈情形。二十年(1894),任军机大臣,反对维新变法。二十二年,擢工部尚书,后调刑部、工部。任内,疏请裁汰冗员,裁撤各省所立办公局以节糜费。二十四年(1898),补正红旗蒙古都统,调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同年,戊戍变法,力主废黜光绪帝,并罢新政,为慈禧太后宠信。二十五年,补为内大臣。以钦差大臣赴江南查办筹饷、清赋、整顿厘金、关税、盐务等事。二十六年,与军机大臣荣禄等策划废黜光绪帝,立恭亲王奕訢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即皇储)。主张利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他护送慈禧太后逃往西安,中途于山西侯马镇病卒,被追夺官爵。 刚毅1837—1900清末守旧派大臣。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笔帖式出身。历任巡抚、尚书。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任军机大臣。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与荣禄等议立溥㑺为大阿哥(即皇储),企图废黜光绪帝,主张围攻各国使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要他随慈禧逃往西安,中途死于山西侯马镇。 刚毅1837—1900字子良。清末满洲镶蓝旗人。笔帖式出身。历任江西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山西、江苏、广东巡抚, 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机大臣,二十四年以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戊戌变法期间,顽固守旧,后曾散布“宁赠友邦,毋与家奴”等卖国论调。二十五年底,与荣禄等企图废黜光绪帝,立溥㑺为大阿哥(即皇储)。次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郊时,奉命往涿州等地“察看”义和团虚实,回京后力主利用义和团排外。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随慈禧太后西逃,途中病死于山西侯马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