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通首义颍上
元至正四年(1344),由于连降大雨,黄河暴溢,冲决河堤。鲁、皖、豫黄河沿岸的大批农田被淹没,民屋被冲塌。大水过后,大旱、瘟疫接踵而来,人民生活日益艰难。黄河决堤,冲毁了盐场,中断了漕运,给元政府也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元至正十一年(1351)4月,元政府强征15万饥寒交迫的民工修河,人民怨声载道。
长期利用宗教进行革命准备的韩山童、刘福通等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动起义。他们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在其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大字,埋在预定的挖河工地上。不久,独眼石人被挖出,修河工地立刻沸腾了。
5月初,韩山童、刘福通等聚众3000人于颍州(今阜阳)颍上杀牲祭天,准备起义。不慎消息泄漏,元军前来镇压。韩山童被捕牺牲,其妻带着儿子韩林儿逃走。刘福通苦战突围后一举攻下颍州,点燃了农民大起义的烈火。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元军立即前往镇压,他们远远望见红巾军阵容强大,胆战心惊,还未交战,便扬鞭高呼“阿卜(快跑)! 阿卜!”接着刘福通又占领了亳州(今亳州市)以及河南的很多州县,并粉碎了元军的围剿和堵截,义军发展到10万之众。
元至正十五年(1355)2月,刘福通将韩林儿迎到亳州称帝,号小明王,建立了红巾军政权——宋,年号龙凤。1357年夏,宋政权决定分三路北伐,对元朝展开强大的攻势。元至正十八年(1358)5月,刘福通又率中央红巾军攻克元朝重镇汴梁(今开封),并迁都于此。北方红巾军达到鼎盛阶段。
北伐军沉重地打击了元王朝,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未能配合作战,也没有建立根据地,终于相继被元军镇压。形势发生逆转,敌人加强了对宋政权的反攻。8月,汴梁失守,刘福通护小明王突围到寿县的安丰。1363年,占领濠州(今安徽凤阳)的张士诚派兵进攻安丰,刘福通壮烈牺牲。朱元璋率大军救出韩林儿,并将其安置在滁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12月,朱元璋派人迎小明王至应天(今南京),途经瓜步渡江,船沉入江中,韩林儿淹死。至此,北方红巾军最终失败。
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沉重地打击了元王朝的反动统治,摧毁了元朝的有生力量,为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