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切韵求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切韵求蒙》

音韵学著作。 清代梁僧宝撰。 光绪三年 (1877年) 成书。 这是一部反映《广韵》音系的韵图, 大致与 《韵镜》、 《通志七音略》 相同。 声母系统用36字母,用《音母等列》排出各声母的等列。主要部分为《十六摄二百六韵四声一贯考》,这是按摄编排的韵图。每摄1至6图不等,16摄共有80图,图分开合, 横列声母, 竖分四排, 表明等列: 每等中又分四列, 表示平上去八声。 收字依照《广韵》,辅以 《集韵》、《玉篇》。入声韵配阳声,但阴声各摄也列出相关的入声韵。所以,是研究《广韵》的良好的参考资料。

切韵求蒙

切韵求蒙

音韵学著作。清梁僧宝撰。梁僧宝(生卒年不详),本名思问,字伯乞,号寒白退士。广东顺德人。清咸丰己未(1859)进士。光绪丁丑(1877)著《切韵求蒙》,后又著《四声韵谱》。二书刊于光绪庚寅(1890)。
这是一部表现中古音系的韵图,前有“自叙”“纲领十条”“摄韵总目”“音母等列”四部分。主要部分则为“十六摄二百六韵四声一贯考”。它分韵部,按十六摄前后次序排列。“纲领”第三条说:“今以每韵为一叶,其兼开口、合口,则为二叶。惟江韵仍开合共一叶,余两韵共一叶者,独冬之与钟,阳之与唐,蒸之与登,臻之与殷,歌之与戈为然。”这样,全书共分八十个表:
(一)通摄一 东 (合)
二 冬、钟 (合)
(二)江摄一 江
(三)宕摄一 唐、阳 (开)
 二 唐、阳 (合)
(四)梗摄一 梗 (开)
 二 梗 (合)
 三 耕 (开)
 四 耕 (合)
 五 清 (开)
 六 清 (合)
 七 青 (开)
 八 青 (合)
(五)曾摄一 登、蒸 (开)
 二 登、蒸 (合)
(六)深摄一侵 (开)
……
每表横列三十六母(声母)。直行先按四等分为四格,每格再列平、上、去、入四声。每表先列出“摄”名,开、合呼,并重、轻之分。最后一列举出韵部名称。这样纵横交叉,定出字音。“经之以二百六韵,纬之以三十六母,而音乃正矣。”但是实际上,《广韵》等一系列韵书中的反切系统,并没有这样精密。一种情况是“前人切韵止得大致,尚未甚密”;一种是“切韵有音和,亦有类隔”。总之,《切韵求蒙》是“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俗字、俗音,概不取”。此书以入声配阳声,阴声字则“借入声字”以相配。
这样,《切韵求蒙》所表示的是《广韵》音系的音节构成总表。它不像《切韵指掌图》等归并韵部或根据当时实际语音有所变更《广韵》体系中某些语音,所以它是阅读、研究《广韵》的重要参考资料。
有光绪十六年(1890)梁氏家塾刊本,流行不广;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影印出版。

☚ 切韵考   四声韵谱 ☛

切韵求蒙

一卷。清梁僧宝撰。梁氏本名思问,字伯乞,号寒白退士,顺德(今广东顺德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精音韵学,尚著《四声韵谱》十六卷。二书相辅而行,是阅读《广韵》的参考书。《切韵求蒙》是表现中古语音的韵图。它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分归十六摄,其次序为:通江宕梗曾深咸臻山止蟹果假遇流效。梁氏云:“此诸摄诸韵次序,俱按今音(案指中古音),又参之古音(案指上古音),细求其转变之故,几经审定,然后编次,不敢漫沿旧说也。计自通至山,凡九摄,平上去入四声相承一贯,而肿隐焮没四部皆以一韵兼承两韵;自止至效,凡七摄,平上去三声相承一贯,与通江宕梗曾臻山共入。惟深咸入声不相通。又祭废夬泰四部皆无平、上声。”它打破《四声等子》等书的内外转界限而重加排定,使各摄按类相从,条理井然。在声母方面,仍沿用三十六字母,但发音部位采用牙、舌头、舌上、重唇、轻唇、齿头、正齿、喉、半舌半齿等名目,废弃宫商角徵羽等名,认为这是“好异者之所为”,所以“概不取”。《切韵求蒙》分开合两呼,每呼四等。共列八十八图,把《广韵》的冬与钟、唐与阳、登与蒸、臻与殷、歌与戈等韵同列一图,其他各韵分别自立一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一图之内,最右一栏标明摄、呼、等,兼注“轻”、“重”。横列三十六字母,但不象《四声等子》排为二十三行,也不象《切韵指掌图》将三十六字母一字排开,而是把声母标目分别列于各等列栏中。入声韵配阳声韵,阴声韵则“借入声字”以配之。借入之字外加方围以为标志。梁氏认为入声韵配阳声韵是音韵转变的正轨,入声韵与阴声韵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才“借用”入声韵兼配阴声韵。在韵图列字上,梁氏 “悉主《广韵》,辅以 《集韵》、《玉篇》,凡后出俗字、俗音概不取”。梁书以《广韵》为依据,表现了中古音系的结构,列字颇严谨。此书光绪三年 (1877年) 写成,有光绪十六年 (1890年) 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影印流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