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刀化”,省稱“刀”。春秋戰國時青銅鑄幣。因形如刀,故稱。通常按其鑄地,分齊刀、燕刀、趙刀三類;或依形制之别,分大刀、尖首刀、截首刀、明刀及圓首刀數種。每一種類其錢文、式樣又多有别,如齊刀可分“三字刀”、“四字刀”、“六字刀”、“即墨刀”、“安陽刀”等。此外,西漢王莽時鑄行的契刀與錯刀,亦屬刀幣之類。《管子·國蓄》:“黄金刀幣,民之通施也。”又《地數》:“出銅之山……戈矛之所發,刀幣之所起也。”《墨子·經說下》:“刀糴相爲賈,刀輕則糴不貴,刀重則糴不易。王刀無變,糴有變。歲變糴,則歲變刀。”《荀子·榮辱》:“餘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史記·平準書》:“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又“虞夏之幣,金爲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裴駰《集解》引三國魏·如淳曰:“名錢爲刀者,以其利於民也。”司馬貞索隱:“刀者,錢也……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於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