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作物缺钾诊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作物缺钾诊断diagnosis of potassium deficiency for crop

根据作物表现的症状、植株及土壤分析,判断作物是否缺钾及其程度的技术。
症状
一般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似灼烧。叶片出现褐斑,病变部与正常部界线比较清楚。尤其是供氮丰富时,健康部分绿色深浓,病部赤褐枯焦,反差明显。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根系少而短,活力低,早衰。
水稻叶片从下位叶开始出现赤褐色焦尖和斑点,并逐渐向上位叶扩展。严重时田间景观稻面发红如火燎状。株高降低,叶色灰暗;抽穗不齐,成穗率低,穗形小,结实率差,籽粒不饱满。由于栽培季节、品种类型和土壤条件不同,症状有差异。第一种类型是返青分蘖期发生的缺钾性赤枯病(red withered disease of rice)。中国南方水稻区常有发生,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水稻生产国所称的“赤枯病-I型”(akagara-I)或“青铜病”(bronzcd disease)相似。一般表现为中、下部叶的叶尖及前端叶缘变褐或焦枯,叶面散生不定型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斑点扩展并连,远观稻田有如火烧。症状由下向上扩展,新叶出生缓慢,迟早不一、株形凌乱。稻苗高矮不一,稻株体色变深,呈青铜色,无光泽。第二种类型是缺钾性褐斑病。特点是病斑以碎屑状小斑为主,小斑有沿叶脉连成短线状。发病初期,叶尖褪绿发黄,随后变褐干卷。该类型症状多发生在偏施氮肥以及叶幅较宽、叶色较深的品种。早稻缺钾大多表现为这种类型。第三种类型是缺钾性胡麻叶斑病。特点是叶片发生多量赤褐色胡麻斑,系胡麻叶枯病菌(Dphiobolusmiyabeanus)感染而引起。但较普通胡麻叶枯病的病斑大,色泽较灰暗,与正常叶片组织的界线也较清楚。该类型症状发展快,病斑常并连。严重时老叶大量凋萎、枯焦,抽穗不齐,秕谷、花谷率增加,成熟延迟。该类型以叶幅较窄,叶色较淡的品种多见。
麦类作物缺钾以大麦容易发生。苗期叶色蓝绿,叶尖及叶缘黄化。随生育进展,症状逐步向上扩展,下部老叶逐渐枯焦。有些品种苗期叶面出现水渍状斑点,以后变白色。病斑多呈矩形(其两边被叶脉所限),称“白斑型”缺钾症。叶片与主茎夹角大、下披,严重时,植株矮缩,分蘖死亡,叶片全部黄化,抽穗困难,产量锐减。小麦缺钾症状较不明显,植株呈蓝绿色,叶片软弱下披,茎秆常曲屈,叶片长度与茎节长度不成比例,易倒伏。
玉米发芽后几个星期即可出现症状,下位叶尖端和叶缘黄化,不久变褐,老叶逐渐枯萎,再累及中上部叶,节间缩短,常出现因叶片长宽变化不大,而节间短缩致比例失调的异常植株;生育延迟,果穗变小,穗顶变细不着粒或籽粒不饱满,淀粉含量降低,穗端易感染病菌。
棉花5~6叶期开始出现症状,通常在蕾期后趋于明显,棉田景观斑驳黄化,长势衰弱、植株矮小,株间参差不齐。病株的主茎细瘦、节间缩短,果枝节位提高,下位果枝发育差,常见只1~2果节末端结弱铃后,即萎缩停止生长,前期结铃显著减少,成熟推迟。叶片症状是脉间失绿发黄,主、侧脉及其两侧区域保留绿色,形成黄斑花叶,状如“虎皮斑纹”,以后黄斑扩大,叶缘开始褐变,发脆、反卷,并逐渐向内延展,最后叶缘焦枯、坏死,呈残破缺刻状,落叶提早。
油菜缺钾,苗期叶缘出现灰白或白色小斑。开春后生长加速,叶缘及脉间开始失绿并有褐色斑块或白色干枯组织,严重时,叶缘焦枯、凋萎,叶肉呈烧灼状,有的茎秆出现褐色条斑,秆壁变薄且脆、遇风雨植株常折断,着荚稀,角果发育不良。
大豆容易缺钾,5~6片真叶时,即可出现症状。中下位叶缘失绿变黄,呈“金镶边”状。老叶脉间组织突起、皱缩不平,边缘反卷,有时叶柄变棕褐色;荚小荚稀不饱满,瘪荚瘪粒多。蚕豆叶色蓝绿,叶尖及叶缘棕色,叶片卷曲下垂,与茎成钝角,最后焦枯,坏死,根系早衰。
甜菜幼苗期缺钾除生长受阻外,一般不表现其它症状,随后老叶叶尖及叶缘变黄,并逐步向中部蔓延;叶面皱缩,向下卷曲,到后期叶缘及脉间呈棕色焦枯状而凋萎,最后整个叶片坏死,并散发出腐胺味。但相应的叶柄在相当时期内仍保持绿色和直立,块根发育不良,易腐烂。
马铃薯缺钾生长缓慢,节间短,叶面粗糙、皱缩,向下卷曲;小叶排列紧密,与叶柄形成夹角小,叶尖及叶缘开始呈暗绿色,随后变为黄棕色,并渐向全叶扩展;老叶青铜色,干枯脱落,切开块茎时内部常有灰蓝色晕圈。
甘薯缺钾,中下位叶叶缘黄化并出现褐色斑点,扩展后坏死,最后全叶变褐而枯萎,藤蔓伸长受抑,薯块着生少,薯形小而不齐,品质降低,严重时块根不膨大。
蔬菜作物一般在生育后期表现为老叶边缘失绿,出现黄、白色斑,变褐、焦枯,并逐渐向上位叶扩展,老叶依次脱落。甘蓝、花椰菜易出现症状,尤以结球期明显。甘蓝叶球不充实,球小而松;花椰菜花球发育不良品质差;黄瓜缺钾症状多发生在开花以后,表现为下位叶叶尖及叶缘发黄,渐向脉间叶肉扩展,易萎蔫、提早脱落,果实发育不良,常呈头大蒂细的棒槌形;番茄叶色浓绿,下位叶出现灰白色斑点,少光泽,叶缘卷曲,渐次扩大干枯、脱落,果实成熟不良,着色不匀,杂色斑驳,肩部常绿色不褪,果肉萎缩,少汁,称“绿背病”(green back)。
果树中,苹果表现为新生枝条的中下部叶片叶缘发黄或暗紫色,皱缩和卷曲,并渐向顶部扩展,严重时,几乎整株叶片呈红褐色、干枯,焦灼状特别显著,枯焦坏死叶片在较长时间内不脱落。柑橘轻度缺钾仅表现果形稍小,其它症状不明显,对品质影响不显著,严重时,叶片皱缩,蓝绿色,新生枝伸长不良,全株生长衰弱。桃树容易缺钾,表现为新梢中部叶片边缘和脉间褪绿、起皱、卷曲,随后叶片呈淡红或紫红,叶缘坏死,小枝纤细,花芽少。葡萄缺钾、叶片变黄,夹有褐斑,逐渐脱落,新梢伸长不良,果熟成熟不一致。
马铃薯、甜菜、玉米、大豆、烟草、桃、甘蓝及花椰菜对缺钾反应敏感,其次是油菜、棉花、番茄、葫芦科作物等。
易发条件 ❶土壤供钾不足。南方的砖红壤及赤红壤,河谷丘陵地带的红砂岩、第四纪红色粘土及石灰岩发育的土壤;质地较粗的河流冲积土壤均为供钾不足的土壤。
❷土层坚实。过度干旱,阻碍根的发育,根系对钾的吸收面积减小。
❸偏施氮肥,破坏植株体内氮、钾平衡诱发缺钾。
❹少施或不施有机肥的田块。前作种植需钾量高的作物,缺钾可能性增加。
❺长期渍水和排水不良的低湿水稻田。土壤还原性强根的呼吸作用削弱,抑制水稻对K+的吸收。
形态诊断
根据外部症状,可以判断作物是否缺钾及其程度。
植株诊断
植株全钾含量,可以判断作物的钾素缺丰状况,一般认为大多数作物叶片中钾的临界范围为0.7%~1.5%,但与作物种类、品种以及取样时间有关。如水稻(抽穗期植株)为0.8%~1.1%,玉米(抽穗期穗轴下第一叶)为0.4%~1.3%,棉花(苗蕾期功能叶)0.4%~0.6%,小麦(抽穗前上部叶)0.5%~1.5%,大豆(苗期地上部)及烟草(下部成熟叶片)0.3%~0.5%,番茄(花期下部叶)0.3%~1.0%,柑橘(叶龄6月至7月的叶片)<0.6%,苹果(3月至4月时的定型叶片)<0.7%。植株缺钾,明显受叶片含氮率影响。不少研究者认为以K/N值为指标比单纯钾指标有更好的诊断性,如油菜(初荚时叶片)K/N临界值为0.25~0.30;水稻(幼穗分化以后叶片)K2O/N临界值为0.5。田间诊断时,通常以形态诊断结合组织钾速测(见作物缺钾组织速测诊断法)较为方便。
土壤诊断
土壤全钾含量只代表土壤钾素的贮存总量,一般不作为诊断指标。土壤速效钾及缓效钾含量可说明土壤供钾水平,二者结合能很好判断土壤的钾素营养状况。一般认为,当土壤速效K(1摩尔/升NH4AC)<50毫克/千克、缓效K(1摩尔/升HNO3)<200毫克/千克为缺乏;速效K 50~100毫克/千克、缓效K 200~500毫克/千克为中等;速效K>100毫克/千克,缓效K>500毫克/千克为丰富。速效K的分级标准也与土壤质地有关。如砂土缺K的临界值低于壤土,壤土又低于粘土。由于土壤速效钾以代换性钾为主,也可用代换K做为诊断指标。如棉花缺钾的临界值为70毫克/千克,水稻缺钾的临界值<60毫克/千克。日本还认为水稻收获后土壤EUF—K(电超滤K)的临界值为30毫克/千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