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佉卢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佉卢文前5世纪到3世纪盛行于印度半岛西北部,属塞姆(闪)语系的阿拉米文系统。4—5世纪受梵文排挤,逐渐绝迹。约在3世纪时,这种文字曾传播到我国新疆古于阗、鄯善一带。用这种文字书写的语言,我国学术界称之为尼雅俗语。 佉卢文亦作“佉留文”, 佉卢虱吒(Kharosthi)文的简称。二世纪中叶至四世纪后半叶流行于新疆于阗(今和阗)、鄯善(今婼羌)一带的文字。属音节文字类型。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印度河流域流行的、用以书写印度西北俗语的一种文字,由贵霜王国传入。是以波斯-阿拉米辅音文字为基础, 受婆罗米文字影响而元音化的一种文字, 符号和字形与婆罗米字母略有不同。字与字无间隔,也不用标点, 字体弯曲。行款从右向左横书。现存佉卢文文献资料有文书、佛经、钱币等,其中以货币上的文字和阿育王(Aśōka, ?—前232) 敕令的仿造品为最古。为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 佉卢文 佉卢文 佉卢文一种起源于古代犍陀罗的古文字。佉卢文一词,系梵语Kharosthi的汉语音译。全称佉卢虱吒,意译驴唇书。其文字系统由腓尼基文的东方支系阿拉美文演变而来,所表达的语言系统是印欧语系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中的一种俗语方言。字母自右向左横行书写,与阿拉美文相同。约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统治时,已传入波斯,公元前3世纪就通行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古代犍陀罗地区。公元前2世纪初,传入兴都库什山以南。公元前2世纪中叶,由中国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西迁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月氏,承袭当地土著使用的佉卢文。百年之内,月氏迅速扩张,建立以犍陀罗为中心的贵霜王朝,佉卢文作为贵霜王朝的官方文字之一,在中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公元2—3世纪传入中国塔里木盆地四周的于阗、鄯善和龟兹,约废弃于公元5世纪中叶鄯善王国末代君主真达亡国之际。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还在敦煌和当时中国首都——洛阳流行。18世纪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中亚和中国新疆陆续发现佉卢文碑铭简牍,分藏于英国、印度、法国、瑞典、俄罗斯、德国、美国和日本,经过学者的长期研究得以解读。有人称之为尼雅俗语或鄯善俗语。新疆近30年发现佉卢文书100多件,分别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田地区文管所、新疆考古所、甘肃博物馆和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 犍陀罗语 巴克特里亚文字 ☛ 佉卢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5世纪使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我国新疆的古于阗(今和田一带)和鄯善地区的一种古代文字。18世纪首先发现于印度河流域。“佉卢”二字是源于梵文的“佉卢虱吒”一词的简称,词意有人认为是“驴唇文字”。西方学者称此文字为高附字、印度大夏字、雅利安字、驴皮书等。这种文字所记录的语言不是“佉卢语”,而是印欧语系印度一伊朗语族印度语支中的西北俗语。佉卢字来源于阿拉米字母。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波斯帝国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旁遮普一带,阿拉米文字随着波斯文化的影响传入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等地。这些地区原来使用婆罗米字母操印度语支西北俗语的居民逐渐接受了这种新的字母体系,并用它来拼写自己的语言。最初它和阿拉米文一样是一种不标出元音的音节文字。后来为适应自己语言的特点又对其进行了改造,如用增添区别符号的办法标注元音等,从而形成了佉卢字。当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原来在这一地区使用的婆罗米字母的影响。佉卢字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字母形式和字母数目都有所不同。据研究,阿育王时代(公元前3世纪)的佉卢文字母数目为44个。在新疆古于阗和鄯善地区使用的字母在不同的文献中数目也有差别,如《法句经》45个,鄯善文书为57个。而原来的阿拉米字母只有22个,只表达辅音,不表元音。此外,佉卢文还有合体字,行款是由右向左横写。佉卢文使用较广,大量见于货币、金属铭文、石碑、写经的桦树皮等处。古于阗文要和汉文同用于铸币,俗称“汉佉二体钱”,又叫“于阗马钱”,目前已发现300多枚。也用于翻译佛经和书写买卖契约。鄯善地区则主要用来书写王家诰敕、文契、信札和记帐等。已发现的佉卢字文物众多。除上述“于阗马钱”外,在中国境内发现和出土的佉卢字文书有近千件。这些文物和文献多流失在国外,分藏于英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瑞典的大学和博物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